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回顾性调查研究阑尾切除与结直肠癌的相关联系。方法 随机调查上海市闵行区1994~2009年疾控中心登记在册的资料完整的710例结直肠癌患者基本情况和患者手术前阑尾发病史及手术情况;对照组为随机抽取同期、同区确诊过的胃癌患者100例,调查肿瘤手术前阑尾发病史及手术情况。结果 结直肠癌阑尾切除后结直肠癌发生率升高,发病高峰约术后11~15年。结论 阑尾切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 阑尾切除;结直肠癌;回顾调查
[中图分类号] R656.8;R735.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0-149-02
1964年McVay在229例结肠癌尸解中发现42例曾行阑尾切除术,占总数18.3%,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提出阑尾切除有可能增加今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然而1966年Howie报道在292例结肠癌患者中仅有21例有阑尾切除史,占总数的7.2%,并不比对照组高,因而不同意McVay的观点。以后陆续有相关文献对该方面进行过报道,但无定论。我们随机调查了上海市闵行区710例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的阑尾切除率,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调查上海市闵行区1994年~2009年疾控中心登记在册的资料完整的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患者手术前阑尾发病史及手术情况。结直肠癌组:总病例710例,失访82例,可用628例。对照组:随机抽取同期、同区确诊过的胃癌患者100例,调查肿瘤手术前阑尾发病史及手术情况。
1.2 方法
1.2.1基线调查 随访开始前,对所有参加筛检的病例进行基线调查,内容包括:(1)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婚姻状况等一般情况;(2)结直肠癌相关的一些症状及医疗疾病史,包括大小便的性状改变、人工肛门、术后放、化疗、复发及转移等基本情况;(3)阑尾病史者的住院天数以及病理类型。
1.2.2调查方法及质量控制调查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生负责,调查询问除了因特殊原因而造成联系地址、号码均无法联系者,其余人员均无拒检。调查资料由专门人员经两次计算机录入,经核对无误后进行分析。
1.2.3肿瘤发病资料来源于上海市闵行区肿瘤疾控防治中心的肿瘤登记系统,该系统针对大肠癌建立了专门的肿瘤报卡制度,通过三级防癌网,对每年新发的肿瘤病例的基本情况和诊断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
2结果
2.1 阑尾发病率
见表1。
结直肠癌组:628例中有122例曾施行阑尾切除术,占总数比例19.43%;对照组100例中有9例有阑尾炎手术史,占总数比例9%。经χ2检验,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直肠癌组的阑尾切除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结直肠癌组性别及年龄结构
628例结直肠患者中男性337例,女性291例,男、女人数比例为1.15∶1;平均年龄56(23~89)岁,其中20~29岁6例(0.96%),30~39岁17例(2.71%),40~49岁58例(9.24%),50~59岁148例(23.57%),60~69岁172例(27.39%),70~79岁191例(30.42%),80~89岁36例(5.73%);好发年龄段为60~69岁172例(27.39%)。
2.3结直肠癌发病部位及与阑尾切除的时间间隔
右半结肠癌37例(30.32%),横结肠癌27例(22.13%),降乙结肠25例(20.49%),直肠癌33例(27.05%)。高发部位为右半结肠37例(30.32%)。阑尾切除史确诊日期距结直肠癌确诊日期的间隔为2个月~25年,其中2个月~5年12例,6~10年24例,11~15年46例,16~20年20例,20年以上18例,高峰日期间隔为11~15年。
3讨论
阑尾有着丰富的淋巴组织,正常人阑尾的淋巴组织主要位于固有层并延伸入黏膜下层。黏膜下层含有丰富的淋巴小结和弥散组织,淋巴小结和小结旁区分别含有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上皮细胞之间也可见淋巴细胞群,有些可分化为浆细胞。免疫学者认为阑尾在人体内属于中枢免疫器官,能产生和培养B细胞,阑尾内的淋巴样组织可分泌合成储存释放具有免疫调节能力的抗体,对于维持肠道局部的免疫平衡有一定作用[1-2]。
我们的调查表明阑尾炎术后患者结直肠肿瘤患病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我们认为当阑尾功能降低或者消失(被切除或者退化解剖无效)时,肠道局部免疫功能或者环境改变导致机体抗肿瘤体系平衡紊乱,右半结肠肿瘤发生率升高。结直肠癌患者在60~69岁172例(27.39%)区间发病率较高;阑尾切除患者结直肠癌确诊时间段高峰在11~15年,共46例,较高发病部位在右半结肠37例(30.32%)。本组调查提示,在人体阑尾功能减低时(55岁以后)或者阑尾切除后11~15年为人体诱发结直肠癌的高峰期。
由于阑尾的流行病学调查未能提出近期的前瞻性数据,对于50岁后阑尾炎患者,我们认为临床医生应该更加规律掌握阑尾切除术时手术探查指征及其相关实验室检查,加强对其肠管特别是右半结肠的探查,不能只求手术切除阑尾而忽略有些早期肿瘤病变。因此,对于老年病人尽量选择右侧探腹切口来增加腹腔探查机会[3]。
总之,通过国内外学者和我们的回顾性调查,我们认为阑尾切除和结直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对于较为复杂的阑尾炎我们应首先考虑早期结肠癌的可能以减少误诊、误治,增加早期肿瘤检出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Zahid A. The vermiform appendix:Not a useless organ[J].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Pakistan,2004,14(4):256-258.
[2] Hassan S,Chavda SK,Magoha GA. Appendicectomy for recurrent and chronic appendicitis[J]. Global Health Tropical Doctor,2007,37(1):56- 57.
[3] 文涛,孙博. 升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29例诊治分析[J]. 现代肿瘤医学,2009,17(10):1935-1936.
(收稿日期:2010-02-01)
[关键词] 阑尾切除;结直肠癌;回顾调查
[中图分类号] R656.8;R735.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0-149-02
1964年McVay在229例结肠癌尸解中发现42例曾行阑尾切除术,占总数18.3%,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提出阑尾切除有可能增加今后恶性肿瘤的发生。然而1966年Howie报道在292例结肠癌患者中仅有21例有阑尾切除史,占总数的7.2%,并不比对照组高,因而不同意McVay的观点。以后陆续有相关文献对该方面进行过报道,但无定论。我们随机调查了上海市闵行区710例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的阑尾切除率,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调查上海市闵行区1994年~2009年疾控中心登记在册的资料完整的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患者手术前阑尾发病史及手术情况。结直肠癌组:总病例710例,失访82例,可用628例。对照组:随机抽取同期、同区确诊过的胃癌患者100例,调查肿瘤手术前阑尾发病史及手术情况。
1.2 方法
1.2.1基线调查 随访开始前,对所有参加筛检的病例进行基线调查,内容包括:(1)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婚姻状况等一般情况;(2)结直肠癌相关的一些症状及医疗疾病史,包括大小便的性状改变、人工肛门、术后放、化疗、复发及转移等基本情况;(3)阑尾病史者的住院天数以及病理类型。
1.2.2调查方法及质量控制调查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生负责,调查询问除了因特殊原因而造成联系地址、号码均无法联系者,其余人员均无拒检。调查资料由专门人员经两次计算机录入,经核对无误后进行分析。
1.2.3肿瘤发病资料来源于上海市闵行区肿瘤疾控防治中心的肿瘤登记系统,该系统针对大肠癌建立了专门的肿瘤报卡制度,通过三级防癌网,对每年新发的肿瘤病例的基本情况和诊断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
2结果
2.1 阑尾发病率
见表1。
结直肠癌组:628例中有122例曾施行阑尾切除术,占总数比例19.43%;对照组100例中有9例有阑尾炎手术史,占总数比例9%。经χ2检验,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直肠癌组的阑尾切除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结直肠癌组性别及年龄结构
628例结直肠患者中男性337例,女性291例,男、女人数比例为1.15∶1;平均年龄56(23~89)岁,其中20~29岁6例(0.96%),30~39岁17例(2.71%),40~49岁58例(9.24%),50~59岁148例(23.57%),60~69岁172例(27.39%),70~79岁191例(30.42%),80~89岁36例(5.73%);好发年龄段为60~69岁172例(27.39%)。
2.3结直肠癌发病部位及与阑尾切除的时间间隔
右半结肠癌37例(30.32%),横结肠癌27例(22.13%),降乙结肠25例(20.49%),直肠癌33例(27.05%)。高发部位为右半结肠37例(30.32%)。阑尾切除史确诊日期距结直肠癌确诊日期的间隔为2个月~25年,其中2个月~5年12例,6~10年24例,11~15年46例,16~20年20例,20年以上18例,高峰日期间隔为11~15年。
3讨论
阑尾有着丰富的淋巴组织,正常人阑尾的淋巴组织主要位于固有层并延伸入黏膜下层。黏膜下层含有丰富的淋巴小结和弥散组织,淋巴小结和小结旁区分别含有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上皮细胞之间也可见淋巴细胞群,有些可分化为浆细胞。免疫学者认为阑尾在人体内属于中枢免疫器官,能产生和培养B细胞,阑尾内的淋巴样组织可分泌合成储存释放具有免疫调节能力的抗体,对于维持肠道局部的免疫平衡有一定作用[1-2]。
我们的调查表明阑尾炎术后患者结直肠肿瘤患病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我们认为当阑尾功能降低或者消失(被切除或者退化解剖无效)时,肠道局部免疫功能或者环境改变导致机体抗肿瘤体系平衡紊乱,右半结肠肿瘤发生率升高。结直肠癌患者在60~69岁172例(27.39%)区间发病率较高;阑尾切除患者结直肠癌确诊时间段高峰在11~15年,共46例,较高发病部位在右半结肠37例(30.32%)。本组调查提示,在人体阑尾功能减低时(55岁以后)或者阑尾切除后11~15年为人体诱发结直肠癌的高峰期。
由于阑尾的流行病学调查未能提出近期的前瞻性数据,对于50岁后阑尾炎患者,我们认为临床医生应该更加规律掌握阑尾切除术时手术探查指征及其相关实验室检查,加强对其肠管特别是右半结肠的探查,不能只求手术切除阑尾而忽略有些早期肿瘤病变。因此,对于老年病人尽量选择右侧探腹切口来增加腹腔探查机会[3]。
总之,通过国内外学者和我们的回顾性调查,我们认为阑尾切除和结直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对于较为复杂的阑尾炎我们应首先考虑早期结肠癌的可能以减少误诊、误治,增加早期肿瘤检出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Zahid A. The vermiform appendix:Not a useless organ[J].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Pakistan,2004,14(4):256-258.
[2] Hassan S,Chavda SK,Magoha GA. Appendicectomy for recurrent and chronic appendicitis[J]. Global Health Tropical Doctor,2007,37(1):56- 57.
[3] 文涛,孙博. 升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29例诊治分析[J]. 现代肿瘤医学,2009,17(10):1935-1936.
(收稿日期:201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