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4-0108-01
语文课要上得生动,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课堂语言艺术,这样才能吸引和感染学生。
以下是我对于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体会:
第一、语言要清晰准确、逻辑性强。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本身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将祖国语言文字发扬光大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口熟练流畅的普通话,具体要求: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楚,叙述要流畅,对于各类语音现象,如多音字、近音字、同音字等要善于区分和运用,给学生健康纯洁的语言导向。如果教师发音不准确,不仅会失去语言应有的导向作用,而且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曾经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齐声朗读,他让学生做好准备后,说:“同学们,该死(开始)。”结果,学生哄堂大笑。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语文教师语言的规范,除了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外,还要克服夹杂方言土语或经常带话头话尾“这个”“那个”“呢”等不良的口语习惯。
其次,语速快慢适宜,停顿适度,重音突出,也是教学用语的要求之一。魏书生说:“讲课时声音突然提高一点,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声音突然降低一点,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讲课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调整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的声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顿增。”
课堂上偶尔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虽然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学生却一脸懵懂、不知所云;有时围绕一个教学重点讲了许多,但差一句关键话,最终问题还是未讲明白。因此语文教师讲课必须有条有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按一定的线索和需要调整讲授知识的先后,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讲授,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二、语言要生动形象、优美凝练。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鲁迅讲课,用“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一句话,将“审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讲得生动形象。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讲《论语心得》说过这样一段话:“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这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序流转中,每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要有一定的人生规划。”这段话优美凝练、流畅华丽,使到教学语言格外精彩。
第三、语言要风趣幽默。
幽默像催化剂,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它还是教师智慧和自信的表现,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有一次指导学生做手抄报,有部分同学出现斜排版斜书写的错误。为纠正学生的错误,加深学生的记忆,在评讲手抄报时,我将这种错误的排版和书写的现象板书在黑板上,我故意歪着脑袋,然后对学生说:“要看清这些斜排的文章,读者必须歪着脑袋看,但长期歪着脑袋看文章,很容易得颈椎病(学生大笑),为使读者不犯颈椎病,你们以后千万不要再做斜排版書写的手抄报了。”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手抄报排版和书写的认识。
巧妙使用幽默技巧,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知识迅速掌握,使枯燥的学习演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第四、语言要富有激励性。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给学习过程带来趣味感,激励可以让教学活动成为体验成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一次让学生到讲台进行演讲训练,有一位女同学很紧张,拿着演讲稿的手也在微微发抖,声音很小,不敢看下面的同学,头埋得低低的。我见状,连忙鼓励她说:“讲得不错,不要着急,你准备得很充分,慢慢说,一句句说出来,大家都喜欢听你讲”。这位女同学受到鼓舞,声音提高了一点,慢慢地,头也略微抬起来,过了一会儿,她逐渐进入了演讲的状态,神态自然大方了许多,眼睛看着台下的听众,讲得很投入。演讲结束后,我立即给了她很高的评价:“你很有演讲天份,经过努力训练,以后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演讲家,你这次演讲让我们大饱耳福,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呢!”后来,我观察,在语文课的口语训练上,无论是演讲、朗读还是辩论,她都积极参加,而且胆子越来越大,讲得越来越流畅,进步了许多。可见,有时候,哪怕只给学生一句激励的话语,也会创造一个不小的奇迹。
总之,课堂教学语言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去发现它,认识它,才能能动地利用它来丰富和发展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具有信服力、感染力和诱导性,从而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
语文课要上得生动,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课堂语言艺术,这样才能吸引和感染学生。
以下是我对于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体会:
第一、语言要清晰准确、逻辑性强。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本身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将祖国语言文字发扬光大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口熟练流畅的普通话,具体要求: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楚,叙述要流畅,对于各类语音现象,如多音字、近音字、同音字等要善于区分和运用,给学生健康纯洁的语言导向。如果教师发音不准确,不仅会失去语言应有的导向作用,而且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曾经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齐声朗读,他让学生做好准备后,说:“同学们,该死(开始)。”结果,学生哄堂大笑。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语文教师语言的规范,除了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外,还要克服夹杂方言土语或经常带话头话尾“这个”“那个”“呢”等不良的口语习惯。
其次,语速快慢适宜,停顿适度,重音突出,也是教学用语的要求之一。魏书生说:“讲课时声音突然提高一点,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声音突然降低一点,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讲课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调整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的声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顿增。”
课堂上偶尔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虽然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学生却一脸懵懂、不知所云;有时围绕一个教学重点讲了许多,但差一句关键话,最终问题还是未讲明白。因此语文教师讲课必须有条有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按一定的线索和需要调整讲授知识的先后,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讲授,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二、语言要生动形象、优美凝练。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鲁迅讲课,用“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一句话,将“审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讲得生动形象。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讲《论语心得》说过这样一段话:“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这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序流转中,每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要有一定的人生规划。”这段话优美凝练、流畅华丽,使到教学语言格外精彩。
第三、语言要风趣幽默。
幽默像催化剂,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它还是教师智慧和自信的表现,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有一次指导学生做手抄报,有部分同学出现斜排版斜书写的错误。为纠正学生的错误,加深学生的记忆,在评讲手抄报时,我将这种错误的排版和书写的现象板书在黑板上,我故意歪着脑袋,然后对学生说:“要看清这些斜排的文章,读者必须歪着脑袋看,但长期歪着脑袋看文章,很容易得颈椎病(学生大笑),为使读者不犯颈椎病,你们以后千万不要再做斜排版書写的手抄报了。”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手抄报排版和书写的认识。
巧妙使用幽默技巧,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知识迅速掌握,使枯燥的学习演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第四、语言要富有激励性。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给学习过程带来趣味感,激励可以让教学活动成为体验成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一次让学生到讲台进行演讲训练,有一位女同学很紧张,拿着演讲稿的手也在微微发抖,声音很小,不敢看下面的同学,头埋得低低的。我见状,连忙鼓励她说:“讲得不错,不要着急,你准备得很充分,慢慢说,一句句说出来,大家都喜欢听你讲”。这位女同学受到鼓舞,声音提高了一点,慢慢地,头也略微抬起来,过了一会儿,她逐渐进入了演讲的状态,神态自然大方了许多,眼睛看着台下的听众,讲得很投入。演讲结束后,我立即给了她很高的评价:“你很有演讲天份,经过努力训练,以后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演讲家,你这次演讲让我们大饱耳福,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呢!”后来,我观察,在语文课的口语训练上,无论是演讲、朗读还是辩论,她都积极参加,而且胆子越来越大,讲得越来越流畅,进步了许多。可见,有时候,哪怕只给学生一句激励的话语,也会创造一个不小的奇迹。
总之,课堂教学语言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去发现它,认识它,才能能动地利用它来丰富和发展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具有信服力、感染力和诱导性,从而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