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经济景况不好,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企业。除了小微企业大面积倒闭,那些引入了PE投资、需要用高增长满足投资人胃口的企业家也面临很大压力,甚至与投资人产生矛盾冲突。这类事件已经发生了好几起。口水仗多少带有情绪化成分,但是,事件背后也折射出一些被过去的繁荣所长期掩盖的问题。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GP与企业家的关系在经济下行、增长乏力的阶段变得非常紧张,从而延伸出一个行业伦理命题——PE到底是为企业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恐怕多数时候是锦上添花,愿意雪中送炭的要么是天使投资,要么是被逼无奈。
PE是追求回报的财务投资者,不是慈善家,它更愿意在企业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推一把。国内流行的Pre-IPO就是锦上添花的最好注解。另外,由于GP需要对LP负责,锦上添花对企业和LP是共赢,但雪中送炭却未必。要与企业家共进退,又要兼顾LP的利益,事实上两者之间常有冲突。
上面的讨论也许听起来很残酷,但它就是资本的逻辑。企业要获得资本,就必须受到资本的约束,甚至接纳它残酷的一面。
PE有双重性格,它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企业家或许也应该对PE重新认识——跟PE结婚以后绝对不是二人世界,人家娘家还有个“丈母娘”(LP)呢。
接下来一个问题——如果企业真的缓不过劲儿,或者增长无望,GP可以给企业家多少次机会?什么时候放弃?这个时点的选择非常关键,甚至很微妙。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企业家对GP说,再给我500万就能撑过去,于是给了;6个月后,企业家希望再给500万,再给6个月的时间。此时GP面临一个如同牌局一样的博弈——不加注,等于认输出局,前面的1500万都打了水漂;如果增加筹码,打水漂的可能就是2000万,甚至更多。
身处这样的博弈之中,一些在募资阶段的GP往往会选择不惜代价保住困境中的被投企业。这并不是出于慈善,或者是对企业家有信心,而完全是为了暂时掩盖问题,延缓完败的时间窗口。因为,一旦被潜在的投资人了解到实情,势必影响新基金的募集,所以先稳住事态,等到基金募集完毕再释放出来。如此花钱“包装”被投企业,那500万的追加投资就变成了募资的营销成本,对现有的LP不公平,对潜在的LP也是一种欺骗。
回过头来说,如何选择放弃的确不容易。但一个好的GP应当有放弃的智慧,也应该有坦然接受暂时挫折的勇气。
第三,国内的PE应该加快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转型。在成熟市场,PE增值服务体现在对企业重组和价值提升的精准把握,国内的PE除了少数机构之外,大部分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特别在当下IPO市场低迷时,PE需要考虑聘请具有企业运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甚至是邀请他们作为新的合伙人。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GP未必真正懂得管理企业,反而是企业家出身的合伙人更熟知行业和企业。
前不久,一家电商的CEO离职后带着几个人开始做投资。我相信,他在行业中的独到经验能够帮助更多创业企业取得成功。如果一家PE拥有这样的合伙人,在被投企业遇到问题时,或许可以更从容。完全做投资出身的GP即使卷起袖子亲自上阵,也未必会比企业家管理得更好。企业家出身的合伙人,可能更容易理解企业家的心理。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PE与被投企业之间都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约束的关系。相互促进,是指创业者从PE那里得到资金和规范的管理制度,PE则分享企业家所创造的价值;至于相互约束,绝对不可能通过一纸对赌协议来达到。
说到底,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学会习惯少数股东对自己的各种挑剔,因为如果他有志于成为一家规模更大的上市公司,将来还会面对更多的公众股东,以及更挑剔的机构投资者。国内快速发展的PE机构,同样应该反思自己的急功近利,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
对于有自信的GP,没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GP与企业家的关系在经济下行、增长乏力的阶段变得非常紧张,从而延伸出一个行业伦理命题——PE到底是为企业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恐怕多数时候是锦上添花,愿意雪中送炭的要么是天使投资,要么是被逼无奈。
PE是追求回报的财务投资者,不是慈善家,它更愿意在企业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推一把。国内流行的Pre-IPO就是锦上添花的最好注解。另外,由于GP需要对LP负责,锦上添花对企业和LP是共赢,但雪中送炭却未必。要与企业家共进退,又要兼顾LP的利益,事实上两者之间常有冲突。
上面的讨论也许听起来很残酷,但它就是资本的逻辑。企业要获得资本,就必须受到资本的约束,甚至接纳它残酷的一面。
PE有双重性格,它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企业家或许也应该对PE重新认识——跟PE结婚以后绝对不是二人世界,人家娘家还有个“丈母娘”(LP)呢。
接下来一个问题——如果企业真的缓不过劲儿,或者增长无望,GP可以给企业家多少次机会?什么时候放弃?这个时点的选择非常关键,甚至很微妙。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企业家对GP说,再给我500万就能撑过去,于是给了;6个月后,企业家希望再给500万,再给6个月的时间。此时GP面临一个如同牌局一样的博弈——不加注,等于认输出局,前面的1500万都打了水漂;如果增加筹码,打水漂的可能就是2000万,甚至更多。
身处这样的博弈之中,一些在募资阶段的GP往往会选择不惜代价保住困境中的被投企业。这并不是出于慈善,或者是对企业家有信心,而完全是为了暂时掩盖问题,延缓完败的时间窗口。因为,一旦被潜在的投资人了解到实情,势必影响新基金的募集,所以先稳住事态,等到基金募集完毕再释放出来。如此花钱“包装”被投企业,那500万的追加投资就变成了募资的营销成本,对现有的LP不公平,对潜在的LP也是一种欺骗。
回过头来说,如何选择放弃的确不容易。但一个好的GP应当有放弃的智慧,也应该有坦然接受暂时挫折的勇气。
第三,国内的PE应该加快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转型。在成熟市场,PE增值服务体现在对企业重组和价值提升的精准把握,国内的PE除了少数机构之外,大部分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特别在当下IPO市场低迷时,PE需要考虑聘请具有企业运作经验的专业人士,甚至是邀请他们作为新的合伙人。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GP未必真正懂得管理企业,反而是企业家出身的合伙人更熟知行业和企业。
前不久,一家电商的CEO离职后带着几个人开始做投资。我相信,他在行业中的独到经验能够帮助更多创业企业取得成功。如果一家PE拥有这样的合伙人,在被投企业遇到问题时,或许可以更从容。完全做投资出身的GP即使卷起袖子亲自上阵,也未必会比企业家管理得更好。企业家出身的合伙人,可能更容易理解企业家的心理。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PE与被投企业之间都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约束的关系。相互促进,是指创业者从PE那里得到资金和规范的管理制度,PE则分享企业家所创造的价值;至于相互约束,绝对不可能通过一纸对赌协议来达到。
说到底,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学会习惯少数股东对自己的各种挑剔,因为如果他有志于成为一家规模更大的上市公司,将来还会面对更多的公众股东,以及更挑剔的机构投资者。国内快速发展的PE机构,同样应该反思自己的急功近利,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
对于有自信的GP,没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