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关于老龄化社会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然而,站在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老年人、勾勒老龄化社会,其结果会有何不同?这正是本文探讨的话题。本文在反思经济学、人口学等学科对老年人及老龄化社会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老年人及老龄化社会进行解读和分析。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文化视角;优势视角;建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138-04
在人们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而抒发乐观情绪的同时,一些关于社会风险的担忧也接踵而至,社会的老龄化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老龄化社会的讨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然而,当下对老龄化的重视,实在是“经济取向”思维的产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未富先老”。这一话语的流行,与现实的发展主义语境密切关联,也表明了人们对社会的老龄化或老龄化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更缺乏将老龄化从非经济的、社会文化的范畴去分析。
一、以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待“老龄化”
对“老龄化社会”的讨论已充斥于经济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这一结果不仅带来了学术界的争论,也引发了社会上一定程度的不安。“未富先老”将经济指标作为参照,显然是经济学取向下的标志性话语,而人口学则更倾向于把“人口老龄化”当成分析的范畴,在描绘老龄化人口结构图表的同时,落入“人口劳动力危机”的陷阱。在社会学界,则持有着“另类”的分析话语,试图对“老龄化社会”进行建构主义视角的分析,以社会文化的思考和实务经验为中心,实践对“老龄化社会”的再建构。
毫不怀疑,在人们的头脑中,有很多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图像和有关“老年人”的标签,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虐待和歧视老年人的事件,甚至连从事社会科学的学者也广泛存在着以经济标准衡量老年人“功”、“过”的理论。面对这样的状况,亟需社会文化取向的研究和体现文化关怀的干预实践。只有这样,才可能改善有关“老龄化社会”的讨论语境,以营造利于老年人融入社会和谐的文化氛围。
“老龄化”一词因其描述性和动态性而具有多重的涵义。一个说的是人作为生命有机体的生长过程,这当然同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再一个则表达的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这就同社会、文化发生了绝对的关联。我们讲到的“老龄化社会”,绝不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老龄”的称谓,而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社会老龄”。于是,社会意义上的老年人一定拥有不同于生物意义上的老年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而生物意义上的老年人,并非一定会降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对于这一点,恰恰是现有的研究成果所忽视的。在此,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些疑问:老龄化社会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可能回到该如何建构和谐的老龄化社会这个议题上来。
“老龄化社会”完全可以被理解为拓展老年人享有丰富社会文化关怀的过程。这里,文化的享有包括多重的意义。首先,经济的发展成果将为老年人更有效地享有社会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老年人的能力增长,也将拓展他们享有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的渠道;和谐社会建设,为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开辟了多元的社会文化空间。
社会文化的视角可以打开一扇观察老龄化社会的大门。“老年人”和“老龄化社会”都是被社会文化取向建构出来的。这一点,可以从对老年人年龄段划分的延长与转变体现出来。可以试想,如果延续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标准,以55岁作为区分,现今的“社会”将是怎样的“老龄化”?同理,如果建构出80岁才为老年人的标准,那么,现在的“老龄化社会”还存在吗?一定还会被推迟若干年。可见,对“老龄化社会”的认识一定要放置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脉络中,要有社会文化感。
二、“老龄化社会”的建构性特征
老龄化社会是由对老年人的文化判断而被建构的。对“老年人”或者说对老年人的文化价值判断影响着分配社会资源并取得合法性的前提。“老年人”其实是不断被“改变”的,它是社会文化定位持续探讨的过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老龄化”的文化旅行是由欧洲转到亚洲,从日本转到中国的。注意,它是延着经济发达国家至发展中国家的阶梯而自高而低流动、传递的。而对这样的传递过程,人们往往不会敏感地意识到这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而仅仅把它当成与真实的自然年龄关联,充其量把它看成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结果。
老龄化社会也是一个想象的异邦。近些年来年,我们被“老龄化社会的危机”不断地规训,其实,它也是“文化殖民”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龄化社会意识和结构图像才被不断地强化。人们已经毫不怀疑冠以老龄化定义的正确与否:“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即称为老龄化社会。”[1]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悲观的论断,“老龄化社会意味着由更少的年轻人来养更多的老年人,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进一步加大,不得不由财政预算予以补助,从而减少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影响了其他公共事业的发展。”“老年人口社会负担主要包括:一是退休费用,二是老人医疗卫生费用,三是老年经济,四是社会福利设施。” “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急剧转变,使得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原来,有什么样的看待老年人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老龄化社会。
现实的老龄化社会状况是不同的研究者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建构起来的。只要翻阅一下过往的研究报告,就可以见到不同的图像,它们有各自的侧重点。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我们见到过这样一些话语:国外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危机已经到来、如何借鉴国际的经验、老年人照顾、劳动力紧缺、社会压力加大等等。沿着学术关注视角的脉络就会梳理出“老龄化社会”话语的历史变迁,其实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信息选择、不同的关照领域和不同的政策措施。为什么会有这些?当然是社会、经济、文化各种力量博奕的结果,也是不同社会利益的体现。
现在的“老龄化社会”话语真的会一直存在下去?这取决于对老龄化社会的认识与思考。只要人们对老龄化的社会文化标准发生改变,当下的图像就不会被完整的复制。同时,它一定还会以不同的社会文化视角给予再呈现。可见,对老年化社会的理解并不是完全由人口的生物年龄结构决定的,它是由社会文化价值而决定的。尽管现在的评价与判断可能得到了较高的认同,但是,对老龄化的认识也难免会被另一个新的内涵所取代。普遍意义上的老年化社会也是不存在的。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差异,老年人也存在着差异。在多种差异交织构成的社会中,怎么会有所谓的“老龄化社会”和他们共同的特征?社会文化的力量将制约着老龄化的定义和老龄化社会。
三、被放大了的“老龄化风险”
老龄化社会已经被描述为充满着社会发展代价的社会。它几乎成了“高投入”、“成本放大”、“代价”、“劳动力丧失”的代名词。也因此,由经济上的负担,引发了社会政策的忧虑、社会的失序和文化上的紧张。这样的恐慌制造、风险放大是如何完成的,实在有必要加以分析,这对于正确判断“老龄化社会”的真相,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一定大有裨益。
老龄化社会风险是由这样一系列的叙事完成的。一项近期针对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1.子女外出打工增加了老人的劳动负担和生活负担;2.老人的经济来源缺乏保障。在有劳动能力时依靠自己养老,而没有劳动能力时,要依附于子女,养老状况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条件和孝心程度。因此,老人的经济保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3.亲友网络和农村基层组织对老人的照料并不能到位,子女外出使得老人的生活照料缺位。独身一人生活的老人只能依赖自己;4.老人的精神世界空虚,娱乐形式单一,如何解决老人的情感需求是仅次于经济和照顾的又一重大难题”。其实除此之外,还有老人就医问题等。
这一研究的确起到了很大的社会放大作用。那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现今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满幸福感,在文化、社会和经济权利上享有了更多的保障,可是,为什么这种风险还要被放大?原来,这些风险不是说给老年人的,而是针对全社会,更加明确地说是给老年人以外的其它人听的。根据风险放大理论,作为传播过程的一个关键部分,风险、风险事件以及两者的特点其实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风险信号被刻画出来的,这些风险符号反过来又以强化对风险以及可控性的认识方法、范围与一系列心理、社会、文化、制度过程相互作用。因此,风险不仅是实际的结果,而是学习、增强、建构对风险的解读过程的结果。老龄化社会的风险其实也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的指令下被不断解读的结果。
老龄化社会的风险特征是社会结构各要素间互动的结果。尽管其中也充满着对它的认知、解码、过滤、解读、反应、抗争等,但是,在涟漪效应的放大作用下,这些针对老年人的个体经验、社区反应、专家知识、媒体机制等都会对人门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于是,也才在一些从个人到社会层面上存在的对老年人的社会排斥现象。在此,我们也必须看到,老龄化社会风险被放大的相当一部分并不是从老年人主体而发生的。以下的调查结果就大不同了。“老年人与子女相互依存,发挥余热。他们更多地承担了照顾孙辈、料理家务的责任,享受天伦之乐。”“老年人认为基本生活有保障,对现状满意程度高。”“他们利用自己的积蓄,买基金、炒股票,乐在其中。”“老年人最感兴趣的话题是如何保健,做好保健,自己不受罪,也为儿女减轻负担。”
解读这些资料,对认识老龄化社会有更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读出老年人的主体感和能动性。这样,老年人对社会就不再是一种风险,而变成了机会,不是需要付出的代价,而是一种难得的资源。它也提醒人们在了解老年人的同时,要以社会的关怀促进其社会的融合。
四、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龄化社会研究原则
无论怎样,老龄化社会都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我们的任务不该在经济取向的思维定式中徘徊,而应当在进一步清晰“老龄化社会”的概念过程中,解释老龄化社会的真实趋向和社会影响。这既是一项理论的探讨,也是一系列经验的研究。对它的研究不能完全基于现有的“结构”,而要考虑结构化的特点以及用社会文化的、建构论的视角去分析。站在积极的老龄化视角分析老龄化社会是从事这项研究的出发点。为此,我们将使用结构化和建构性这两个理论概念来实践对老龄化社会的研究。这里,仅想阐释一下需要遵从的一些基本研究原则:
以优势视角看待老年人。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人生经验,这些是帮助我们挖掘老年人能动性的资源所在。优势视角认为,任何经历,甚至是任何创伤、疾病也有可能是挑战和机遇。在老年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中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灾难性事件,但正是因为这些事件才磨炼了老人的意志,积累了他们的经验,才可能为后人提供重要的借鉴。在老年人身上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就看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那些显性的或潜在的资源。
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合为目标。这一研究取向是在反思了“社会排斥”话语下的被动叙事结构后,从老年人的主体位置出发,结合了社会情境来解释和说明“老龄化社会”而提出的综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主要指回应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的社会服务,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增加老年人之间、及其与社会其他成员间的社会交往,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以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以建构主义理念为理论支撑。老年人及其老龄化社会都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建构主义是指学习者把新知识与己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要建构和谐的老龄化社会,就要跳出被规训的知识,创造不同群体对话交流的平台和空间,以尊重老年人、尊重其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取向和态度,以新的研究视角,创新性地同老年人一起共同“建构”属于老年人和全社会的有关老龄化社会的知识。
以为老年人赋权和能力增长为手段。赋权是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必须抛弃对老年人的歧视性标签,为家庭、机构和社区的资源连接提供机会。与老年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强调老年人的优势,关注老年人个人与家庭等环境的关系,更强调将参与性的理念融入此过程中,将老年人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积极调动老年人的参与热情,鼓励老年人的参与,与老年人一起制定目标并为达成目标共同努力。
老龄化社会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由持不同取向的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来呈现的。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建构了这样一些图像:养老金、养老服务设施、社会保障、老年人就医看病、银发产业等关注的话题。但是,反过来看,这些被老龄化了的老年人和老龄化社会真的是这样吗?怎样创造老年化社会版本的差异性,将影响我们对老龄化社会的评价和社会政策的选择。
五、构建充满和谐的老龄化社会的对策建议
“老有所养”是几千年来人们美好的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老有所为”更是我们要实现的理想。无论站在怎样的立场,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都是我们要面对的课题。因此,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战略对策,完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尤其是老年人的积极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既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1、在体现全面照顾的前提下,提供差异化的社会关怀。根据老年人的差异性,把解决老龄社会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弱势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加快《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制定的进程。要制定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中长远战略规划。
2、融入老年社会工作理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广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建立适应完备、公平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问题的妥善解决。建立和完善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养老模式。在目前个人和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强化政府投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围绕老年人生活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引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整合服务资源,改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模式。
3、实施积极的老年人能力建设,开发老年人才资源。老年人曾为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仍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需要老年人的努力。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老龄政策,消除年龄歧视,注重老龄人才资源开发,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各类高素质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以服务老年人为目标,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制定老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对老年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年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为老服务业,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为老社会服务队伍。
注释:
[1]孙敬之主编.80年代中国人口变动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孙敬之.80年代中国人口变动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尼克·皮金.风险的社会放大[M].谭宏凯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3]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社会和谐[R].2010.
[4]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7.
[5]福建省老年学学会.积极老龄化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6]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老龄工作[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
[7]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田静)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文化视角;优势视角;建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138-04
在人们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而抒发乐观情绪的同时,一些关于社会风险的担忧也接踵而至,社会的老龄化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老龄化社会的讨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然而,当下对老龄化的重视,实在是“经济取向”思维的产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未富先老”。这一话语的流行,与现实的发展主义语境密切关联,也表明了人们对社会的老龄化或老龄化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更缺乏将老龄化从非经济的、社会文化的范畴去分析。
一、以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待“老龄化”
对“老龄化社会”的讨论已充斥于经济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这一结果不仅带来了学术界的争论,也引发了社会上一定程度的不安。“未富先老”将经济指标作为参照,显然是经济学取向下的标志性话语,而人口学则更倾向于把“人口老龄化”当成分析的范畴,在描绘老龄化人口结构图表的同时,落入“人口劳动力危机”的陷阱。在社会学界,则持有着“另类”的分析话语,试图对“老龄化社会”进行建构主义视角的分析,以社会文化的思考和实务经验为中心,实践对“老龄化社会”的再建构。
毫不怀疑,在人们的头脑中,有很多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图像和有关“老年人”的标签,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虐待和歧视老年人的事件,甚至连从事社会科学的学者也广泛存在着以经济标准衡量老年人“功”、“过”的理论。面对这样的状况,亟需社会文化取向的研究和体现文化关怀的干预实践。只有这样,才可能改善有关“老龄化社会”的讨论语境,以营造利于老年人融入社会和谐的文化氛围。
“老龄化”一词因其描述性和动态性而具有多重的涵义。一个说的是人作为生命有机体的生长过程,这当然同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再一个则表达的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这就同社会、文化发生了绝对的关联。我们讲到的“老龄化社会”,绝不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老龄”的称谓,而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社会老龄”。于是,社会意义上的老年人一定拥有不同于生物意义上的老年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而生物意义上的老年人,并非一定会降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对于这一点,恰恰是现有的研究成果所忽视的。在此,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些疑问:老龄化社会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可能回到该如何建构和谐的老龄化社会这个议题上来。
“老龄化社会”完全可以被理解为拓展老年人享有丰富社会文化关怀的过程。这里,文化的享有包括多重的意义。首先,经济的发展成果将为老年人更有效地享有社会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老年人的能力增长,也将拓展他们享有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的渠道;和谐社会建设,为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开辟了多元的社会文化空间。
社会文化的视角可以打开一扇观察老龄化社会的大门。“老年人”和“老龄化社会”都是被社会文化取向建构出来的。这一点,可以从对老年人年龄段划分的延长与转变体现出来。可以试想,如果延续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标准,以55岁作为区分,现今的“社会”将是怎样的“老龄化”?同理,如果建构出80岁才为老年人的标准,那么,现在的“老龄化社会”还存在吗?一定还会被推迟若干年。可见,对“老龄化社会”的认识一定要放置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脉络中,要有社会文化感。
二、“老龄化社会”的建构性特征
老龄化社会是由对老年人的文化判断而被建构的。对“老年人”或者说对老年人的文化价值判断影响着分配社会资源并取得合法性的前提。“老年人”其实是不断被“改变”的,它是社会文化定位持续探讨的过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老龄化”的文化旅行是由欧洲转到亚洲,从日本转到中国的。注意,它是延着经济发达国家至发展中国家的阶梯而自高而低流动、传递的。而对这样的传递过程,人们往往不会敏感地意识到这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而仅仅把它当成与真实的自然年龄关联,充其量把它看成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结果。
老龄化社会也是一个想象的异邦。近些年来年,我们被“老龄化社会的危机”不断地规训,其实,它也是“文化殖民”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龄化社会意识和结构图像才被不断地强化。人们已经毫不怀疑冠以老龄化定义的正确与否:“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即称为老龄化社会。”[1]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悲观的论断,“老龄化社会意味着由更少的年轻人来养更多的老年人,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进一步加大,不得不由财政预算予以补助,从而减少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影响了其他公共事业的发展。”“老年人口社会负担主要包括:一是退休费用,二是老人医疗卫生费用,三是老年经济,四是社会福利设施。” “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急剧转变,使得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原来,有什么样的看待老年人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老龄化社会。
现实的老龄化社会状况是不同的研究者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建构起来的。只要翻阅一下过往的研究报告,就可以见到不同的图像,它们有各自的侧重点。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我们见到过这样一些话语:国外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危机已经到来、如何借鉴国际的经验、老年人照顾、劳动力紧缺、社会压力加大等等。沿着学术关注视角的脉络就会梳理出“老龄化社会”话语的历史变迁,其实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信息选择、不同的关照领域和不同的政策措施。为什么会有这些?当然是社会、经济、文化各种力量博奕的结果,也是不同社会利益的体现。
现在的“老龄化社会”话语真的会一直存在下去?这取决于对老龄化社会的认识与思考。只要人们对老龄化的社会文化标准发生改变,当下的图像就不会被完整的复制。同时,它一定还会以不同的社会文化视角给予再呈现。可见,对老年化社会的理解并不是完全由人口的生物年龄结构决定的,它是由社会文化价值而决定的。尽管现在的评价与判断可能得到了较高的认同,但是,对老龄化的认识也难免会被另一个新的内涵所取代。普遍意义上的老年化社会也是不存在的。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差异,老年人也存在着差异。在多种差异交织构成的社会中,怎么会有所谓的“老龄化社会”和他们共同的特征?社会文化的力量将制约着老龄化的定义和老龄化社会。
三、被放大了的“老龄化风险”
老龄化社会已经被描述为充满着社会发展代价的社会。它几乎成了“高投入”、“成本放大”、“代价”、“劳动力丧失”的代名词。也因此,由经济上的负担,引发了社会政策的忧虑、社会的失序和文化上的紧张。这样的恐慌制造、风险放大是如何完成的,实在有必要加以分析,这对于正确判断“老龄化社会”的真相,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一定大有裨益。
老龄化社会风险是由这样一系列的叙事完成的。一项近期针对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1.子女外出打工增加了老人的劳动负担和生活负担;2.老人的经济来源缺乏保障。在有劳动能力时依靠自己养老,而没有劳动能力时,要依附于子女,养老状况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条件和孝心程度。因此,老人的经济保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3.亲友网络和农村基层组织对老人的照料并不能到位,子女外出使得老人的生活照料缺位。独身一人生活的老人只能依赖自己;4.老人的精神世界空虚,娱乐形式单一,如何解决老人的情感需求是仅次于经济和照顾的又一重大难题”。其实除此之外,还有老人就医问题等。
这一研究的确起到了很大的社会放大作用。那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现今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满幸福感,在文化、社会和经济权利上享有了更多的保障,可是,为什么这种风险还要被放大?原来,这些风险不是说给老年人的,而是针对全社会,更加明确地说是给老年人以外的其它人听的。根据风险放大理论,作为传播过程的一个关键部分,风险、风险事件以及两者的特点其实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风险信号被刻画出来的,这些风险符号反过来又以强化对风险以及可控性的认识方法、范围与一系列心理、社会、文化、制度过程相互作用。因此,风险不仅是实际的结果,而是学习、增强、建构对风险的解读过程的结果。老龄化社会的风险其实也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的指令下被不断解读的结果。
老龄化社会的风险特征是社会结构各要素间互动的结果。尽管其中也充满着对它的认知、解码、过滤、解读、反应、抗争等,但是,在涟漪效应的放大作用下,这些针对老年人的个体经验、社区反应、专家知识、媒体机制等都会对人门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于是,也才在一些从个人到社会层面上存在的对老年人的社会排斥现象。在此,我们也必须看到,老龄化社会风险被放大的相当一部分并不是从老年人主体而发生的。以下的调查结果就大不同了。“老年人与子女相互依存,发挥余热。他们更多地承担了照顾孙辈、料理家务的责任,享受天伦之乐。”“老年人认为基本生活有保障,对现状满意程度高。”“他们利用自己的积蓄,买基金、炒股票,乐在其中。”“老年人最感兴趣的话题是如何保健,做好保健,自己不受罪,也为儿女减轻负担。”
解读这些资料,对认识老龄化社会有更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读出老年人的主体感和能动性。这样,老年人对社会就不再是一种风险,而变成了机会,不是需要付出的代价,而是一种难得的资源。它也提醒人们在了解老年人的同时,要以社会的关怀促进其社会的融合。
四、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龄化社会研究原则
无论怎样,老龄化社会都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我们的任务不该在经济取向的思维定式中徘徊,而应当在进一步清晰“老龄化社会”的概念过程中,解释老龄化社会的真实趋向和社会影响。这既是一项理论的探讨,也是一系列经验的研究。对它的研究不能完全基于现有的“结构”,而要考虑结构化的特点以及用社会文化的、建构论的视角去分析。站在积极的老龄化视角分析老龄化社会是从事这项研究的出发点。为此,我们将使用结构化和建构性这两个理论概念来实践对老龄化社会的研究。这里,仅想阐释一下需要遵从的一些基本研究原则:
以优势视角看待老年人。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人生经验,这些是帮助我们挖掘老年人能动性的资源所在。优势视角认为,任何经历,甚至是任何创伤、疾病也有可能是挑战和机遇。在老年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中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灾难性事件,但正是因为这些事件才磨炼了老人的意志,积累了他们的经验,才可能为后人提供重要的借鉴。在老年人身上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就看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那些显性的或潜在的资源。
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合为目标。这一研究取向是在反思了“社会排斥”话语下的被动叙事结构后,从老年人的主体位置出发,结合了社会情境来解释和说明“老龄化社会”而提出的综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主要指回应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的社会服务,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增加老年人之间、及其与社会其他成员间的社会交往,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以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以建构主义理念为理论支撑。老年人及其老龄化社会都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建构主义是指学习者把新知识与己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要建构和谐的老龄化社会,就要跳出被规训的知识,创造不同群体对话交流的平台和空间,以尊重老年人、尊重其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取向和态度,以新的研究视角,创新性地同老年人一起共同“建构”属于老年人和全社会的有关老龄化社会的知识。
以为老年人赋权和能力增长为手段。赋权是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必须抛弃对老年人的歧视性标签,为家庭、机构和社区的资源连接提供机会。与老年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强调老年人的优势,关注老年人个人与家庭等环境的关系,更强调将参与性的理念融入此过程中,将老年人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积极调动老年人的参与热情,鼓励老年人的参与,与老年人一起制定目标并为达成目标共同努力。
老龄化社会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由持不同取向的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来呈现的。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建构了这样一些图像:养老金、养老服务设施、社会保障、老年人就医看病、银发产业等关注的话题。但是,反过来看,这些被老龄化了的老年人和老龄化社会真的是这样吗?怎样创造老年化社会版本的差异性,将影响我们对老龄化社会的评价和社会政策的选择。
五、构建充满和谐的老龄化社会的对策建议
“老有所养”是几千年来人们美好的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老有所为”更是我们要实现的理想。无论站在怎样的立场,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都是我们要面对的课题。因此,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战略对策,完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尤其是老年人的积极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既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1、在体现全面照顾的前提下,提供差异化的社会关怀。根据老年人的差异性,把解决老龄社会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弱势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加快《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制定的进程。要制定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中长远战略规划。
2、融入老年社会工作理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广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建立适应完备、公平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问题的妥善解决。建立和完善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养老模式。在目前个人和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强化政府投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围绕老年人生活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引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整合服务资源,改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模式。
3、实施积极的老年人能力建设,开发老年人才资源。老年人曾为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仍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需要老年人的努力。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老龄政策,消除年龄歧视,注重老龄人才资源开发,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各类高素质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以服务老年人为目标,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制定老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对老年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年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立足城乡社区发展为老服务业,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为老社会服务队伍。
注释:
[1]孙敬之主编.80年代中国人口变动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孙敬之.80年代中国人口变动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尼克·皮金.风险的社会放大[M].谭宏凯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3]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社会和谐[R].2010.
[4]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7.
[5]福建省老年学学会.积极老龄化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6]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老龄工作[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
[7]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