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于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要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努力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那么,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为此,我首先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节课,因为第一节课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二、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要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创设与教材相融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所以我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设法找到相应的情境材料,比如注意收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到图书馆查找报刊杂志、上网查询、到广播和电视中查找相关的情境材料,然后对情境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典型的合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启他们的智慧,开拓他们的思维。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太抽象、概念多、趣味性少。所以在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努力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尽量使课本每一个知识点与社会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达到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才能使学生学的理论知识来自社会实践,而又能用它来指导社会实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才能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化、形象化,才能使学生主动去学。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课《笑对生活》的第一框题“人生难免有挫折”时,尽管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深刻领会和理解挫折,仅仅通过事例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发学生曾经有过的经验。因此,我在出示了有关“挫折”的含义之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焦虑、烦躁、悲痛、气愤等,去达到对挫折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遇到的挫折内容和相应的心理反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挫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凭借学生过去的经验世界,寻找课堂的支撑点与结合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还有:1.写思想品德小论文。近年来,我们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中体会到,学生多写一些思想品德小论文,思想品德理论水平提高很快;同时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也很大。2.指导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习惯。课堂教学与时政相结合,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仅靠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不够的。学习范围必须扩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才会使思想品德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为此,我们平时要求学生注重从报刊、杂志上摘录和搜集一些教学资料,坚持天天组织学生看电视新闻节目,浏览报纸并抓住时机把当前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黑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情景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为此,我首先抓住每一学年的第一节课,因为第一节课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二、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要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创设与教材相融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所以我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设法找到相应的情境材料,比如注意收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到图书馆查找报刊杂志、上网查询、到广播和电视中查找相关的情境材料,然后对情境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典型的合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启他们的智慧,开拓他们的思维。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太抽象、概念多、趣味性少。所以在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努力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尽量使课本每一个知识点与社会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达到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才能使学生学的理论知识来自社会实践,而又能用它来指导社会实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才能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化、形象化,才能使学生主动去学。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课《笑对生活》的第一框题“人生难免有挫折”时,尽管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深刻领会和理解挫折,仅仅通过事例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发学生曾经有过的经验。因此,我在出示了有关“挫折”的含义之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焦虑、烦躁、悲痛、气愤等,去达到对挫折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遇到的挫折内容和相应的心理反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挫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凭借学生过去的经验世界,寻找课堂的支撑点与结合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还有:1.写思想品德小论文。近年来,我们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中体会到,学生多写一些思想品德小论文,思想品德理论水平提高很快;同时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也很大。2.指导学生养成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习惯。课堂教学与时政相结合,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仅靠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不够的。学习范围必须扩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才会使思想品德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为此,我们平时要求学生注重从报刊、杂志上摘录和搜集一些教学资料,坚持天天组织学生看电视新闻节目,浏览报纸并抓住时机把当前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班级讨论会、黑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情景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