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电视艺术从引进到原创,从原创到输出,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汲取力量取得进步,纪录片《绽放的力量》系统的阐述了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以电视艺术之名,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视听符号传播出去,向海内外观众展现中国自信和中国文化。
关键词:电视艺术;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绽放的力量
纪录片《绽放的力量》讲述了中国电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至2011年的发展历程,以历史视频资料为主、专家采访讲述为辅,按照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电视慢慢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一阶段里,电视艺术将其独特的美学特性与新兴艺术品种有机融合,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艺术推向国际,实现了电视艺术的创新型转化与创造型发展。
一、自我突破,综合借鉴,实现电视艺术创新型转化
(一)激发美学情怀,不忘原创初心
各美其美,电视艺术具有多样性。中国的电视艺术自1958年起至今,在艰难的探索道路上逐步前进,在一次次的被领悟被廓清被提升的认知过程中,中国电视艺术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美学特征。《春晚》这一大众传媒文化的出现,让中国电视艺术记录了每一年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它将中国传统文化具象为艺术符号,通过镜头向海内外观众弘扬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美人之美,电视艺术具有平等性。电视艺术遵循各国文化、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纪录片《望长城》导演刘效礼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合作,运用声画合一、主持人串联、跟踪记录等艺术样式,以人为主体,把长城作为载体,形成一个扁担式记录模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与荣辱兴衰。两个文化的交融摩擦,呈现出的是一部具有民族精神和中国气派的鸿篇巨作,在两个国家之间收获了当年最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收获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厚友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电视艺术具有普遍性。随着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电视艺术在国际领域也同样占有着重要地位。这种电视艺术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在不断地美化进步的同时,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人特我极的电视艺术品牌。
(二)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本土变现
一方面,电视艺术的生产力水平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电视艺术的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强,这给中国电视艺术在宣传制作、节目生产及营销推广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变化。纪录片节目《俏夕阳》以纪录片为壳,民间文化为核,将创新与民间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了已知点融合创新混搭的新模式,以原生态制作将中国传统古物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打破受众对民间艺术的刻板印象,并为民间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电视艺术在不断地学习、借鉴、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更新在异质、异域文化中的历史传统经验。中国电视艺术的“本土化”文化资源本身,极具包容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在各种文化的冲突和影响下,中国电视艺术崛地而起,将自身文化冲出国门,带向世界。
(三)聚焦人情冷暖,俯视角落夹缝
电视艺术的最大的社会责任是满足大众的精神娱乐文化需求,运用多层次、多角度还原真实细节,将人世间的真情实感融入到电视文艺情怀中。央视的公益节目《心连心》大型文艺演出活动,通过把文艺送到革命老区、下乡等地的形式,将爱的温暖送到观众的心中,让各种群体接触到新生文艺。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观众的心理需求从“能看上电视”到“看上更多更好的电视”,老百姓的痛痒和普通人的所思所想,通过镜头语言被记录下来,使“民生”不再难“发声”。电视艺术所肩负的革命担当和社会使命,让更多的电视艺术工作者将镜头对准社会底层,讲出了百姓不敢讲也想不到的东西,唤起了无数中国百姓在人生的小事和支离的细节中的情感共鸣,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电视艺术的工匠精神在一祯一秒的画面里呈现给观众。
二、把握话语,开拓视野,实现电视艺术创造型发展
(一)开拓国际视野,探索文化交流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打开,中国电视艺术在对本土化资源进行变现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迈出国门,走向世界。1978年起,中国电视文艺术逐步醒悟,从以往的只闻其人不闻其声到镜头调度变换下又闻其声也闻其人,电视艺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突破。而主流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电视文艺将舞台设置在国外知名场馆等地,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触碰文化的交流。上海世博会的双向传递晚会、宋祖英在肯尼迪的《茉莉花》演唱会等,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将中国艺术文化“带出去”,让更多的人在现场感受到中国文艺的魅力。
(二)引领价值导向,迎合差异跨越
知名度决定美誉度。中国电视艺术道路漫长且艰辛,经历了重重磨难,在改革开放后,1979年與日本合拍摄制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拍摄完成后,导演屠国璧根据当时中日的文化差异,剪辑了两种不同的版本进行播出,中国版本中宏伟的内亚风情与日本版本中破烂的墙壁细节形成鲜明对比,在不同文化的受众眼里对中国文明的敬畏却依然一致,占据了当时纪录片收视第一位的高收视榜位。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布局以由借鉴模仿向专业化品牌化转变。在这场引领与迎合的博弈下,中国电视艺术既要做到独立自主不失民族本色,又要善于同其他电视进行交流,从而在国际电视文艺地位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坚持中国特色,传递艺术自信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在当今舆论快速发展的思潮中,话语权的掌握对于电视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电视艺术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在不同受众面前起着一定的带头作用。纪录片《故宫》,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考虑到不同受众收视习惯的同时制作出了海内外两个版本,将具有中国传统之美的故宫文化公之于众,让故宫这个历史形象在外国人的心中“活了起来”等。中国电视艺术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他塑”变为“自塑”,不断增强中国电视艺术自信的同时让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艺术名扬海外。
结束语:
今天的中国电视艺术在正不断地向前迈进,在主动迎合主流媒体的同时也在不断自我更新完善。中国电视艺术将“中国原创”融入到“中国故事”中,又将“中国故事”又融入到“国际中国”中,不断地增强文化自信、力透民族精神,让世界更好的倾听中国、读懂中国。
作者简介:马忠迪,女,23岁,哈尔滨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研究生,专业:广播电视;方向:广播电视策划创作与包装
关键词:电视艺术;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绽放的力量
纪录片《绽放的力量》讲述了中国电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至2011年的发展历程,以历史视频资料为主、专家采访讲述为辅,按照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电视慢慢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一阶段里,电视艺术将其独特的美学特性与新兴艺术品种有机融合,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艺术推向国际,实现了电视艺术的创新型转化与创造型发展。
一、自我突破,综合借鉴,实现电视艺术创新型转化
(一)激发美学情怀,不忘原创初心
各美其美,电视艺术具有多样性。中国的电视艺术自1958年起至今,在艰难的探索道路上逐步前进,在一次次的被领悟被廓清被提升的认知过程中,中国电视艺术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美学特征。《春晚》这一大众传媒文化的出现,让中国电视艺术记录了每一年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它将中国传统文化具象为艺术符号,通过镜头向海内外观众弘扬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美人之美,电视艺术具有平等性。电视艺术遵循各国文化、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纪录片《望长城》导演刘效礼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合作,运用声画合一、主持人串联、跟踪记录等艺术样式,以人为主体,把长城作为载体,形成一个扁担式记录模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与荣辱兴衰。两个文化的交融摩擦,呈现出的是一部具有民族精神和中国气派的鸿篇巨作,在两个国家之间收获了当年最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收获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厚友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电视艺术具有普遍性。随着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电视艺术在国际领域也同样占有着重要地位。这种电视艺术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在不断地美化进步的同时,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人特我极的电视艺术品牌。
(二)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本土变现
一方面,电视艺术的生产力水平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电视艺术的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强,这给中国电视艺术在宣传制作、节目生产及营销推广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变化。纪录片节目《俏夕阳》以纪录片为壳,民间文化为核,将创新与民间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了已知点融合创新混搭的新模式,以原生态制作将中国传统古物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打破受众对民间艺术的刻板印象,并为民间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电视艺术在不断地学习、借鉴、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更新在异质、异域文化中的历史传统经验。中国电视艺术的“本土化”文化资源本身,极具包容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在各种文化的冲突和影响下,中国电视艺术崛地而起,将自身文化冲出国门,带向世界。
(三)聚焦人情冷暖,俯视角落夹缝
电视艺术的最大的社会责任是满足大众的精神娱乐文化需求,运用多层次、多角度还原真实细节,将人世间的真情实感融入到电视文艺情怀中。央视的公益节目《心连心》大型文艺演出活动,通过把文艺送到革命老区、下乡等地的形式,将爱的温暖送到观众的心中,让各种群体接触到新生文艺。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观众的心理需求从“能看上电视”到“看上更多更好的电视”,老百姓的痛痒和普通人的所思所想,通过镜头语言被记录下来,使“民生”不再难“发声”。电视艺术所肩负的革命担当和社会使命,让更多的电视艺术工作者将镜头对准社会底层,讲出了百姓不敢讲也想不到的东西,唤起了无数中国百姓在人生的小事和支离的细节中的情感共鸣,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电视艺术的工匠精神在一祯一秒的画面里呈现给观众。
二、把握话语,开拓视野,实现电视艺术创造型发展
(一)开拓国际视野,探索文化交流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打开,中国电视艺术在对本土化资源进行变现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迈出国门,走向世界。1978年起,中国电视文艺术逐步醒悟,从以往的只闻其人不闻其声到镜头调度变换下又闻其声也闻其人,电视艺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突破。而主流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电视文艺将舞台设置在国外知名场馆等地,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触碰文化的交流。上海世博会的双向传递晚会、宋祖英在肯尼迪的《茉莉花》演唱会等,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将中国艺术文化“带出去”,让更多的人在现场感受到中国文艺的魅力。
(二)引领价值导向,迎合差异跨越
知名度决定美誉度。中国电视艺术道路漫长且艰辛,经历了重重磨难,在改革开放后,1979年與日本合拍摄制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拍摄完成后,导演屠国璧根据当时中日的文化差异,剪辑了两种不同的版本进行播出,中国版本中宏伟的内亚风情与日本版本中破烂的墙壁细节形成鲜明对比,在不同文化的受众眼里对中国文明的敬畏却依然一致,占据了当时纪录片收视第一位的高收视榜位。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布局以由借鉴模仿向专业化品牌化转变。在这场引领与迎合的博弈下,中国电视艺术既要做到独立自主不失民族本色,又要善于同其他电视进行交流,从而在国际电视文艺地位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坚持中国特色,传递艺术自信
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在当今舆论快速发展的思潮中,话语权的掌握对于电视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电视艺术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在不同受众面前起着一定的带头作用。纪录片《故宫》,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考虑到不同受众收视习惯的同时制作出了海内外两个版本,将具有中国传统之美的故宫文化公之于众,让故宫这个历史形象在外国人的心中“活了起来”等。中国电视艺术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他塑”变为“自塑”,不断增强中国电视艺术自信的同时让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艺术名扬海外。
结束语:
今天的中国电视艺术在正不断地向前迈进,在主动迎合主流媒体的同时也在不断自我更新完善。中国电视艺术将“中国原创”融入到“中国故事”中,又将“中国故事”又融入到“国际中国”中,不断地增强文化自信、力透民族精神,让世界更好的倾听中国、读懂中国。
作者简介:马忠迪,女,23岁,哈尔滨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研究生,专业:广播电视;方向:广播电视策划创作与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