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闻”和“嗅”都表嗅觉动作,由五官之一的鼻子发出。这两个词的用法基本相同,可以单独使用,例如:
(1)拿奶奶的肝去喂狼,狼都不闻!
(2)宝地上的泥土是黑色的,拿到鼻子上一嗅,有青苍的香味。
也可以重叠使用,例如:
(3)说着拿起花在鼻子上闻闻,插到镜框上去。
(4)蔡二来也向瓢里嗅嗅说:“就是,可能是日子多了不淘瓮的原因。”
还常常对举并用,例如:
(5)在他身上常常闻到酒味,嗅到女人的脂粉香,而他又在用各种言词来掩饰。
(6)他梳着地的发,极其轻柔的,然后撩起一缯黑发,凑到鼻端嗅闻。
但是,嗅觉动词“闻”与“嗅”也存在一些使用差别:
A.“闻”表嗅觉一般是人发出的动作,用于动物的情况并不多见。而“嗅”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动物,用于动物的情况相对要更常见一些。但在使用频率上,“嗅”远没有“闻”表嗅觉动作常见。
B.“闻”表嗅觉动作,既可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如例(3),也可以是一种被动的感知,如例(5)。而“嗅”一般表示主动的行为,更加突显动作过程。例如:
(7)孟小姐从车门迈下时,闻到烧鸡的香味,她嗅了嗅鼻子,小贩发现她是个买主,提篮截住她喊了声“烧鸡”。
(8)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这两例都同时使用了“闻”和“嗅”,但这两个动词在语义上是有侧重的:例(7)中,“闻”是被动的嗅觉感知,后面的“嗅了嗅鼻子”则是一种主动的嗅觉动作;例(8)中,“嗅”前用“吸口气”使嗅觉动作更加具体化,后面的“闻”则是用来说明“嗅”这个动作所产生的感知状态。
“嗅”的这种语义特征在句法上也有一些相应的表现形式,比如:“嗅”可以与表示辨别类或吸取类的动词性成分连用,而“闻”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9)因为姑娘以主妇的敏锐,从浓烈的野菜味中嗅辨出一种别的气味。
(10)他抽动鼻翼,嗅吸着一种似花香又似霉朽的气息,将脸移至枕上,这气息益发地浓重了。
C.“闻”和“嗅”表嗅觉虽然都是由鼻子发出的动作,但在汉语里只有“嗅鼻子”这种说法,没有见到“闻鼻子”的用法。例如:
(11)狼狗围着半尺高的一叠煎饼,在嗅着鼻子。
例(11)中“嗅着鼻子”就是“用鼻子嗅着”的意思。这种用法可能与汉语方言有关,在江淮官话中有一些地方(比如南京、扬州等地)就有“嗅鼻子”这种说法。有些方言里虽然也有“嗅鼻子”的用法,但是却不表示嗅觉动作,而是指“用鼻子使劲吸气,把鼻涕吸进去”的意思。
D.“闻”和“嗅”的语义发展不平衡,“嗅”的语义发展比“闻”要丰富得多,它还引申出了“察觉、发现”和“调査”等比喻义,而“闻”的比喻义相对较少。例如:
(12)春梅的心刺痛了一下“傻妹妹,你哪知姐姐板脸为的什么呀……”她为春玲疼惜父亲而感动,但嗅到春玲的话里有不对头的成份。
例(12)中的“嗅”有“察觉、发现“的意思。
E.“闻”除了表嗅觉动作,还可以表听觉动作。“闻”表听觉,常出现在一些成语或固定格式里。常见的成语有:“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闻风而动、闻风丧胆、耳闻目睹、听而不闻、不闻不问……”,等等。固定格式如“久闻……”“欣闻……”等,用例如下:
(13)孙达得是个林业工人,所以对这位老人是久闻大名。
(14)欣闻谢军卫冕成功,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闻”也常与其他一些听觉动词连用出现。例如:
(15)战胜的消息传得扬扬沸沸,猛一听闻这事,炎儿并未像多数人一样欢欣,也未像其余有亲参战的家属一般忧虑,毕竟那场战争离她实在太过遥远。
“闻”与“嗅”的这些共时差异其实是这两个词语词义演变和相互竞争的结果。“闻”在上古汉语里就既表听觉,也表嗅觉,但以表听觉为主。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闻”表嗅觉的用法开始迅速发展,并在宋元时期取代“嗅”成为汉语里最主要的嗅觉动词。
(1)拿奶奶的肝去喂狼,狼都不闻!
(2)宝地上的泥土是黑色的,拿到鼻子上一嗅,有青苍的香味。
也可以重叠使用,例如:
(3)说着拿起花在鼻子上闻闻,插到镜框上去。
(4)蔡二来也向瓢里嗅嗅说:“就是,可能是日子多了不淘瓮的原因。”
还常常对举并用,例如:
(5)在他身上常常闻到酒味,嗅到女人的脂粉香,而他又在用各种言词来掩饰。
(6)他梳着地的发,极其轻柔的,然后撩起一缯黑发,凑到鼻端嗅闻。
但是,嗅觉动词“闻”与“嗅”也存在一些使用差别:
A.“闻”表嗅觉一般是人发出的动作,用于动物的情况并不多见。而“嗅”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动物,用于动物的情况相对要更常见一些。但在使用频率上,“嗅”远没有“闻”表嗅觉动作常见。
B.“闻”表嗅觉动作,既可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如例(3),也可以是一种被动的感知,如例(5)。而“嗅”一般表示主动的行为,更加突显动作过程。例如:
(7)孟小姐从车门迈下时,闻到烧鸡的香味,她嗅了嗅鼻子,小贩发现她是个买主,提篮截住她喊了声“烧鸡”。
(8)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这两例都同时使用了“闻”和“嗅”,但这两个动词在语义上是有侧重的:例(7)中,“闻”是被动的嗅觉感知,后面的“嗅了嗅鼻子”则是一种主动的嗅觉动作;例(8)中,“嗅”前用“吸口气”使嗅觉动作更加具体化,后面的“闻”则是用来说明“嗅”这个动作所产生的感知状态。
“嗅”的这种语义特征在句法上也有一些相应的表现形式,比如:“嗅”可以与表示辨别类或吸取类的动词性成分连用,而“闻”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9)因为姑娘以主妇的敏锐,从浓烈的野菜味中嗅辨出一种别的气味。
(10)他抽动鼻翼,嗅吸着一种似花香又似霉朽的气息,将脸移至枕上,这气息益发地浓重了。
C.“闻”和“嗅”表嗅觉虽然都是由鼻子发出的动作,但在汉语里只有“嗅鼻子”这种说法,没有见到“闻鼻子”的用法。例如:
(11)狼狗围着半尺高的一叠煎饼,在嗅着鼻子。
例(11)中“嗅着鼻子”就是“用鼻子嗅着”的意思。这种用法可能与汉语方言有关,在江淮官话中有一些地方(比如南京、扬州等地)就有“嗅鼻子”这种说法。有些方言里虽然也有“嗅鼻子”的用法,但是却不表示嗅觉动作,而是指“用鼻子使劲吸气,把鼻涕吸进去”的意思。
D.“闻”和“嗅”的语义发展不平衡,“嗅”的语义发展比“闻”要丰富得多,它还引申出了“察觉、发现”和“调査”等比喻义,而“闻”的比喻义相对较少。例如:
(12)春梅的心刺痛了一下“傻妹妹,你哪知姐姐板脸为的什么呀……”她为春玲疼惜父亲而感动,但嗅到春玲的话里有不对头的成份。
例(12)中的“嗅”有“察觉、发现“的意思。
E.“闻”除了表嗅觉动作,还可以表听觉动作。“闻”表听觉,常出现在一些成语或固定格式里。常见的成语有:“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闻风而动、闻风丧胆、耳闻目睹、听而不闻、不闻不问……”,等等。固定格式如“久闻……”“欣闻……”等,用例如下:
(13)孙达得是个林业工人,所以对这位老人是久闻大名。
(14)欣闻谢军卫冕成功,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闻”也常与其他一些听觉动词连用出现。例如:
(15)战胜的消息传得扬扬沸沸,猛一听闻这事,炎儿并未像多数人一样欢欣,也未像其余有亲参战的家属一般忧虑,毕竟那场战争离她实在太过遥远。
“闻”与“嗅”的这些共时差异其实是这两个词语词义演变和相互竞争的结果。“闻”在上古汉语里就既表听觉,也表嗅觉,但以表听觉为主。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闻”表嗅觉的用法开始迅速发展,并在宋元时期取代“嗅”成为汉语里最主要的嗅觉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