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充分调动文学因素,在一种情感氛围中,在学术化的环境中,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便会更加容易实现。要在语文课堂上,借助文学因素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完善学生的品格,丰富学生的情感,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文学;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69-01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而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特别是人格的完善都离不开情感的熏陶,离不开审美材料对他的感染。很难想象,一个内心比较狭隘的人,一个情感非常枯竭的人,会是一个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个性、人格、情趣、爱好等,这些做人的人性因素,不是个小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是种美感的艺术。它是将美的东西给人看,追求美追求崇高。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学的终极目标。文学的目的是提高人、塑造人、进化人。所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充分调动文学因素,在一种情感氛围中,在学术化的环境中,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便会更加容易实现。
一、借助文学因素提高学生素养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初中每一册语文课本都分成平行而相对独立的语言(含写作)和文学两个系统。每一册中的每一单元都是几篇文学作品(课文)引导,再是由这些作品的文学技巧来完成本单元的作文训练,语文课堂文学成分地位突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汉语言千年文化底蕴孕育了中国人的智慧智力,大语文教学给语文科的教学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为此应根据语文课型文学性的特点,设计能使学生自习自研有效、深入、扎实开展的教学策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突出表现在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对古典小说精彩选篇的欣赏,通过交流读后感,让他们更进一步“走进”作品,细细体味经过作家提炼的另一种历史与人生。如学了《空城计》、后,学生们兴致勃勃,我就进步引导学生读名著《三国演义》。接下来在第二课时的课堂交流中,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发表感想,有的说:“曹操靠他的雄才大略吸引人才,是人才对人才的吸引,他打的是魄力、智力、实力这张牌。”有的说:“刘备靠他的宽仁长厚吸引人,是道德风貌对人才的吸引。”有的说:“孙权也不赖,是靠其睿智坦诚吸引人。”于是,我顺势予以总结:《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有大魅力的人才,各有特点,又都有共性,都很善于营造“背景”借重“背景”。通过师生互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底蕴,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借助文学因素完善学生品格
根据大语文博大精深的文学性,进行增强互动的“弹性”教学设计,把每一篇课文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将鉴赏的权利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在愉悦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文学欣赏课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来进行,它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其思想感情,发展其创造思维,使学生在习作中获得灵感,并实现其具有个性特点的再创造。并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我们对文学性的挖掘有所侧重,来拉动师生间的互动。
例如:我教议论文单元中的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一文,就激发学生以“责任”为中心话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写作,陈阿斌同学慷慨激昂:“人生就是一种责任。逃避责任,无视责任,那是懦夫的行为;正视责任,承认责任,才是我们的作风。让我们以生命的勇气和毅力,大胆地挑起一切责任,向自己负责,向他人负责,向社会负责吧!”陈斌斌同学在幽默中不乏深刻哲理:“是的,中国的确是在发展中。但是,儿不嫌母丑。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是祖国母亲养育了我们,为母亲美容,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就是责任之所在。”陈亿琼同学则是这样坦露心扉:“我想,我已经开始懂得责任的含义了。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我将努力探寻我的责任,并尽我最大的努力担负起我的每一个责任,使我的品格不断完善,使我的生命富有激情。”
三、借助文学因素丰富学生情感
新的素质观要求我们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就文化而言,语文教育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浓烈的人性,真正的人道,纯朴的人性,丰富的人生。为此,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合理利用语文学科文学性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激情,体验作者情感,才能更好地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环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让学生在丰子恺先生的《山中避雨》中徜徉,汲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林莉的《小巷深处》中张望,使学生在亲情中经历一次情感碰撞;在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中徜徉,去游览那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雅幽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水乡古镇……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素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体,语文要转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就必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国粹。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这样写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过挖掘内涵,让学生们领悟,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牢骚满腹、一腔愤慨的,但它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博大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的孤独感。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是有效培养文学素养的关键。要在语文课堂上,借助文学因素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完善学生的品格,丰富学生的情感,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文学;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69-01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而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特别是人格的完善都离不开情感的熏陶,离不开审美材料对他的感染。很难想象,一个内心比较狭隘的人,一个情感非常枯竭的人,会是一个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个性、人格、情趣、爱好等,这些做人的人性因素,不是个小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是种美感的艺术。它是将美的东西给人看,追求美追求崇高。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学的终极目标。文学的目的是提高人、塑造人、进化人。所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充分调动文学因素,在一种情感氛围中,在学术化的环境中,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便会更加容易实现。
一、借助文学因素提高学生素养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初中每一册语文课本都分成平行而相对独立的语言(含写作)和文学两个系统。每一册中的每一单元都是几篇文学作品(课文)引导,再是由这些作品的文学技巧来完成本单元的作文训练,语文课堂文学成分地位突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汉语言千年文化底蕴孕育了中国人的智慧智力,大语文教学给语文科的教学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为此应根据语文课型文学性的特点,设计能使学生自习自研有效、深入、扎实开展的教学策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突出表现在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对古典小说精彩选篇的欣赏,通过交流读后感,让他们更进一步“走进”作品,细细体味经过作家提炼的另一种历史与人生。如学了《空城计》、后,学生们兴致勃勃,我就进步引导学生读名著《三国演义》。接下来在第二课时的课堂交流中,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发表感想,有的说:“曹操靠他的雄才大略吸引人才,是人才对人才的吸引,他打的是魄力、智力、实力这张牌。”有的说:“刘备靠他的宽仁长厚吸引人,是道德风貌对人才的吸引。”有的说:“孙权也不赖,是靠其睿智坦诚吸引人。”于是,我顺势予以总结:《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有大魅力的人才,各有特点,又都有共性,都很善于营造“背景”借重“背景”。通过师生互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底蕴,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借助文学因素完善学生品格
根据大语文博大精深的文学性,进行增强互动的“弹性”教学设计,把每一篇课文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将鉴赏的权利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在愉悦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文学欣赏课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来进行,它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其思想感情,发展其创造思维,使学生在习作中获得灵感,并实现其具有个性特点的再创造。并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我们对文学性的挖掘有所侧重,来拉动师生间的互动。
例如:我教议论文单元中的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一文,就激发学生以“责任”为中心话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写作,陈阿斌同学慷慨激昂:“人生就是一种责任。逃避责任,无视责任,那是懦夫的行为;正视责任,承认责任,才是我们的作风。让我们以生命的勇气和毅力,大胆地挑起一切责任,向自己负责,向他人负责,向社会负责吧!”陈斌斌同学在幽默中不乏深刻哲理:“是的,中国的确是在发展中。但是,儿不嫌母丑。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是祖国母亲养育了我们,为母亲美容,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就是责任之所在。”陈亿琼同学则是这样坦露心扉:“我想,我已经开始懂得责任的含义了。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我将努力探寻我的责任,并尽我最大的努力担负起我的每一个责任,使我的品格不断完善,使我的生命富有激情。”
三、借助文学因素丰富学生情感
新的素质观要求我们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就文化而言,语文教育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浓烈的人性,真正的人道,纯朴的人性,丰富的人生。为此,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合理利用语文学科文学性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激情,体验作者情感,才能更好地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环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让学生在丰子恺先生的《山中避雨》中徜徉,汲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林莉的《小巷深处》中张望,使学生在亲情中经历一次情感碰撞;在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中徜徉,去游览那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古雅幽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水乡古镇……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素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体,语文要转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就必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国粹。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这样写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过挖掘内涵,让学生们领悟,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牢骚满腹、一腔愤慨的,但它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博大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的孤独感。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是有效培养文学素养的关键。要在语文课堂上,借助文学因素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完善学生的品格,丰富学生的情感,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