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2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车载呼吸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5日~2015年6月18日转运的急危重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在院前急救及转运途中采用鼻塞式吸管供气,观察组给予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并对两组患者转运前后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使用车载呼吸机的急危重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明显。结论:车载呼吸机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操作便捷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车载呼吸机;院前急救;应用
急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转运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运过程,脑组织对缺氧的抵抗力有限,在急救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最关键的环节是建立有效的通气。车载呼吸机操作便捷并便于携带,应用车载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并维持患者的氧合、通气,及时纠正低氧血症,确保氧输送,支持呼吸和循环,可有效延长抢救时间,利于疾病的恢复,并减少并发症[1]。笔者对60例急危重患者在院前急救中使用车载呼吸机,安全可靠,改善情况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危重患者12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在11~70岁,平均年龄(39.7±11.8)岁,其中严重创伤23例(重度复合伤6例,脑外伤12例,严重胸部创伤5例),阻塞性肺部疾病11例,脑血管意外伴昏迷9例,心跳呼吸骤停5例,CO中毒8例,农药中毒2例,淹溺2例;观察组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在12~72岁,平均年龄(40.2±10.9)岁,其中严重创伤24例(重度复合伤7例,脑外伤13例,严重胸部创伤4例),阻塞性肺部疾病10例,脑血管意外伴昏迷10例,心跳呼吸骤停6例,CO中毒7例,农药中毒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情况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120例急危重患者根据出诊的救护车是否配备车载呼吸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在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给予鼻塞式吸管供气。观察组60例,在院前急救及转运中采用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需要注意在使用车载呼吸机前,应做好准备工作:①仔细检查车载呼吸机工作性能是否良好,确保各管道间连接紧密(不漏气),各附件配备齐全;②确保氧气钢瓶内氧气压力>10kg/cm2;③连接管道需要保持干净通畅。车载呼吸机的使用方法: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与异物,确保没有通气障碍,通气模式采用辅助/控制通气(A/C),通气频率14~18 次/min,呼吸比1:2,潮气量10ml/kg,开始氧浓度100%,上机半小时后调至45%[2]。在急救中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转运前后变化,并对预后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标准
有效标准:患者在接诊时呼吸微弱或停止,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救护车接到患者至将患者交接给院内急救医师的过程)经抢救并结合呼吸管理后恢复了正常呼吸,明显改善了缺氧症状。无效标准:患者经急救及呼吸管理后呼吸功能改善不明显甚至死亡[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数据采用2检验,组间采用t 检验,平均值以(x±s)表示,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对照组有效33例(55%),无效27例(45%);观察组有效55例(91.67%),无效5例(8.33%),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对照组转运前动脉血氧分压(60±12.4),转运后动脉血氧分压(78±13.7),转运前二氧化碳分压(50±8.7),转运后二氧化碳分压(48±7.9),心率由转运前的(115±19.1)次/分钟降低到(99±13.2)次/分钟,呼吸频率由转运前的(30±4.9)次/分钟降低到(25±5.8)次/分钟;观察组转运前动脉血氧分压(59±11.5),转运后动脉血氧分压(97±12.5),转运前二氧化碳分压(53±9.6),转运后二氧化碳分压(41±8.5),心率由转运前的(113±18.7)次/分钟降至(93±10.6)次/分钟,呼吸频率由转运前的(29±5.6)次/分钟降至(21±4.5)次/分钟。转运前后各组数据比较,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较好,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
3 结论
急危重患者往往伴有呼吸衰竭,转运过程中随时会发生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威胁生命,且在院前急救时,情况比较紧急,周围又没有大型的抢救设备、转运时间较长等因素,使转运安全性缺乏保障,影响急救的质量,所以,车载呼吸机是十分必要的转运设备。车载呼吸机是借助人工装置的机械力量辅助呼吸运动,可以增加和改善呼吸功能。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适时应用车载呼吸进行呼吸管理,控制过度通气,可有效的纠正低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本研究中,对照组有效率为55%(33/60),而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5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观察组在急救转运后各项生化指标恢复也较明显,应用车载呼吸机人为的产生呼吸动作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为抢救急危重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车载呼吸机利于携带,使用便捷,现已广泛应用于院前转运。我院经过对车载呼吸机的多次使用培训,有效提高了抢救技术水平及抢救的成功率。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院前急救中车载呼吸机的配置十分必要,它为急危重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梁桂芳,孙国臣. 车载呼吸机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4,02:95-96.
[2]蒋其婉. 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车载呼吸机的应用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6:58.
[3]赵静文,吴冰. 院前急救过程中使用呼吸机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1:1260-1261.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车载呼吸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5日~2015年6月18日转运的急危重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在院前急救及转运途中采用鼻塞式吸管供气,观察组给予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并对两组患者转运前后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使用车载呼吸机的急危重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明显。结论:车载呼吸机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操作便捷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车载呼吸机;院前急救;应用
急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转运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运过程,脑组织对缺氧的抵抗力有限,在急救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最关键的环节是建立有效的通气。车载呼吸机操作便捷并便于携带,应用车载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并维持患者的氧合、通气,及时纠正低氧血症,确保氧输送,支持呼吸和循环,可有效延长抢救时间,利于疾病的恢复,并减少并发症[1]。笔者对60例急危重患者在院前急救中使用车载呼吸机,安全可靠,改善情况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危重患者12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在11~70岁,平均年龄(39.7±11.8)岁,其中严重创伤23例(重度复合伤6例,脑外伤12例,严重胸部创伤5例),阻塞性肺部疾病11例,脑血管意外伴昏迷9例,心跳呼吸骤停5例,CO中毒8例,农药中毒2例,淹溺2例;观察组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在12~72岁,平均年龄(40.2±10.9)岁,其中严重创伤24例(重度复合伤7例,脑外伤13例,严重胸部创伤4例),阻塞性肺部疾病10例,脑血管意外伴昏迷10例,心跳呼吸骤停6例,CO中毒7例,农药中毒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情况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120例急危重患者根据出诊的救护车是否配备车载呼吸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在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给予鼻塞式吸管供气。观察组60例,在院前急救及转运中采用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需要注意在使用车载呼吸机前,应做好准备工作:①仔细检查车载呼吸机工作性能是否良好,确保各管道间连接紧密(不漏气),各附件配备齐全;②确保氧气钢瓶内氧气压力>10kg/cm2;③连接管道需要保持干净通畅。车载呼吸机的使用方法: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与异物,确保没有通气障碍,通气模式采用辅助/控制通气(A/C),通气频率14~18 次/min,呼吸比1:2,潮气量10ml/kg,开始氧浓度100%,上机半小时后调至45%[2]。在急救中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转运前后变化,并对预后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标准
有效标准:患者在接诊时呼吸微弱或停止,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救护车接到患者至将患者交接给院内急救医师的过程)经抢救并结合呼吸管理后恢复了正常呼吸,明显改善了缺氧症状。无效标准:患者经急救及呼吸管理后呼吸功能改善不明显甚至死亡[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数据采用2检验,组间采用t 检验,平均值以(x±s)表示,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对照组有效33例(55%),无效27例(45%);观察组有效55例(91.67%),无效5例(8.33%),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对照组转运前动脉血氧分压(60±12.4),转运后动脉血氧分压(78±13.7),转运前二氧化碳分压(50±8.7),转运后二氧化碳分压(48±7.9),心率由转运前的(115±19.1)次/分钟降低到(99±13.2)次/分钟,呼吸频率由转运前的(30±4.9)次/分钟降低到(25±5.8)次/分钟;观察组转运前动脉血氧分压(59±11.5),转运后动脉血氧分压(97±12.5),转运前二氧化碳分压(53±9.6),转运后二氧化碳分压(41±8.5),心率由转运前的(113±18.7)次/分钟降至(93±10.6)次/分钟,呼吸频率由转运前的(29±5.6)次/分钟降至(21±4.5)次/分钟。转运前后各组数据比较,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较好,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
3 结论
急危重患者往往伴有呼吸衰竭,转运过程中随时会发生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威胁生命,且在院前急救时,情况比较紧急,周围又没有大型的抢救设备、转运时间较长等因素,使转运安全性缺乏保障,影响急救的质量,所以,车载呼吸机是十分必要的转运设备。车载呼吸机是借助人工装置的机械力量辅助呼吸运动,可以增加和改善呼吸功能。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适时应用车载呼吸进行呼吸管理,控制过度通气,可有效的纠正低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本研究中,对照组有效率为55%(33/60),而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5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观察组在急救转运后各项生化指标恢复也较明显,应用车载呼吸机人为的产生呼吸动作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为抢救急危重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车载呼吸机利于携带,使用便捷,现已广泛应用于院前转运。我院经过对车载呼吸机的多次使用培训,有效提高了抢救技术水平及抢救的成功率。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院前急救中车载呼吸机的配置十分必要,它为急危重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梁桂芳,孙国臣. 车载呼吸机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4,02:95-96.
[2]蒋其婉. 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车载呼吸机的应用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6:58.
[3]赵静文,吴冰. 院前急救过程中使用呼吸机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1:126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