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义具有两重性,即概括性和具体性、确定性和灵活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精确性和模糊性、词内义与词外义。充分理解词义的这种性质并将之贯穿到语词的释义过程中,能够使词义解释更加准确、科学。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包括初、高中)的文言文注释就非常注意这一点。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注释,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解释和说明,因此,在说解词义时不但要对词的表面义即文章中使用的意义进行准确的说解,还要揭示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下面分别对词义注释和文意注释的方式进行分析。
一、词义注释
1、定义式
所谓的定义式,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解词义,如:
《病梅馆记》:“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斫,用刀斧砍。
《满井游记》:“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
这种释义方式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准确说解被注释词的意义,揭示词义的特点,直接明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词义,这种方法是教材注释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2、描写式
所谓的描写式,主要是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状貌进行描写,如:
《项脊轩志》:“今已亭亭如盖矣。”亭亭,直立的样子。
《琵琶行》:“曲罢悯然。”悯然,忧郁的样子。
这种释义方式主要针对的是形容词释义,因为形容词就是用来形容事物情状的,描写式用较为直白的语言把词义所形容的事物的状态描写出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词义要体现出来的形态、状况。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名物词的注释是文言文注释中比较重要的一类,在注释名物词的时候,常常使用定义式,有时则使用定义式与描写式相结合的方法,这两种方法融合在一起说解词义,更有利于学生对古代名物的了解,如:
《石钟山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嵌入式
所谓的嵌入式,就是在被注释词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词来解释,如:
《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长,生长。
《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舒,舒展。
《琵琶行》:“遂命酒,令快弹数曲。”快,畅快。
由双音词来解释单音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释义方式,这与汉语的词汇是由单音词发展到双音词有关,同时因为增加的词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关系,至少是意义相关,也起到了加强词义的作用。
4、同义词(组)、近义词注释
用同义词(组)、近义词直接解释词义是教材文言文注释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释义方式。
《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将进酒》:“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即、就。
由于文言文与白话存在时代、地域以及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差距,所以这里的“同义”也并不是指词义完全相同,而是所表示的意思基本一致。如“连峰去天不盈尺”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而在今天“去”的这个意思基本不用了,而“距”在古代也基本上没有“距离”的意思,这种“同义”关系就是跨时代的“同义”,而作为教材注释,以今语来解释古语,这种现象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文意注释
在对词义进行说解的基础上,有时注释还会补充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有时与词义相关,或者是词义的进一步引申,或者是词义在具体语境中产生的临时的作用,或者是词义的借代,有些与词义是不相关的,纯粹是对文章意义的补充,这样的注释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在客观语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用语意图。如:
《寡人之于国也》:“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祭十二郎文》:“辍汝而就。”辍,停止,这里指离开。
《齐桓晋文之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此类释义方式首先是对词的字面意义进行了解释,而后面补充的部分有些与词的基本意义还有一些隐藏的联系,有些则完全是根据文章语句的意义即语言环境并经过客观分析作出的,如“走”在古文中常用的意思是“跑”,而在“弃甲曳兵而走”一句中,不仅有“跑”的意思,更注重“逃”这个“跑”的形式,“违”在“不违农时”一句中,也不再使用古文中常用的“违背、违反”义,而是“耽误”的意思。
2、在词语广义的基础上,明确其具体所指。如:
《滕王阁序》:“临帝子之长州,得天人之旧馆。”长洲,指滕王阁前的沙洲。旧馆,指滕王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唯求则非邦也与?”邦,国家,这里指国家政治。
《谏太宗十思书》:“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此类释义则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词义所指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群体,而注释根据语言环境将具体所指的那一个点明出来,如“明哲”本来可以泛指一切明智的人,但是在《谏太宗十思书》这一魏征给唐太宗所上的奏折中就专指唐太宗。“唯求则非邦也与”一句中的“邦”本是国家的意思,而结合上下文分析后可以得出这里专指的是国家的政治情况,而不是泛指国家的所有事务。
3、对语句的言外之意或者修辞意义加以解释。如:
《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孟氏之芳邻,这里借孟子的母亲为寻找好邻居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来指赴宴的嘉宾。
《六国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阡陌,本是田间小道,这里指田野、民间。
这种释义方式下被释词有其自身的意思,而具体的语境中使这个意思被抛弃了,而通过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段产生与文章相适应的意义。如“阡陌”本指田间的小路,而《六国论》中说到陈涉“倔起阡陌之中”就采用了借代的意义,由田间小路代指田野,而由田野代指民间。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种文意注释说解的词义由于与具体的语境结合的非常紧密,所以只能在当前语境下理解,而不像词义注释说解的词义那样可以挪到其他的文章里。
综合分析以上两种释义方式,在使用教材文言文注释这一理解文言文的重要辅助工具时,必须将词义注释和文意注释分开,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并积累词汇、语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一、词义注释
1、定义式
所谓的定义式,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解词义,如:
《病梅馆记》:“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斫,用刀斧砍。
《满井游记》:“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
这种释义方式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准确说解被注释词的意义,揭示词义的特点,直接明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词义,这种方法是教材注释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2、描写式
所谓的描写式,主要是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状貌进行描写,如:
《项脊轩志》:“今已亭亭如盖矣。”亭亭,直立的样子。
《琵琶行》:“曲罢悯然。”悯然,忧郁的样子。
这种释义方式主要针对的是形容词释义,因为形容词就是用来形容事物情状的,描写式用较为直白的语言把词义所形容的事物的状态描写出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词义要体现出来的形态、状况。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名物词的注释是文言文注释中比较重要的一类,在注释名物词的时候,常常使用定义式,有时则使用定义式与描写式相结合的方法,这两种方法融合在一起说解词义,更有利于学生对古代名物的了解,如:
《石钟山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嵌入式
所谓的嵌入式,就是在被注释词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词来解释,如:
《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长,生长。
《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舒,舒展。
《琵琶行》:“遂命酒,令快弹数曲。”快,畅快。
由双音词来解释单音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释义方式,这与汉语的词汇是由单音词发展到双音词有关,同时因为增加的词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关系,至少是意义相关,也起到了加强词义的作用。
4、同义词(组)、近义词注释
用同义词(组)、近义词直接解释词义是教材文言文注释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释义方式。
《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将进酒》:“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即、就。
由于文言文与白话存在时代、地域以及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差距,所以这里的“同义”也并不是指词义完全相同,而是所表示的意思基本一致。如“连峰去天不盈尺”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而在今天“去”的这个意思基本不用了,而“距”在古代也基本上没有“距离”的意思,这种“同义”关系就是跨时代的“同义”,而作为教材注释,以今语来解释古语,这种现象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文意注释
在对词义进行说解的基础上,有时注释还会补充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有时与词义相关,或者是词义的进一步引申,或者是词义在具体语境中产生的临时的作用,或者是词义的借代,有些与词义是不相关的,纯粹是对文章意义的补充,这样的注释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在客观语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用语意图。如:
《寡人之于国也》:“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祭十二郎文》:“辍汝而就。”辍,停止,这里指离开。
《齐桓晋文之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此类释义方式首先是对词的字面意义进行了解释,而后面补充的部分有些与词的基本意义还有一些隐藏的联系,有些则完全是根据文章语句的意义即语言环境并经过客观分析作出的,如“走”在古文中常用的意思是“跑”,而在“弃甲曳兵而走”一句中,不仅有“跑”的意思,更注重“逃”这个“跑”的形式,“违”在“不违农时”一句中,也不再使用古文中常用的“违背、违反”义,而是“耽误”的意思。
2、在词语广义的基础上,明确其具体所指。如:
《滕王阁序》:“临帝子之长州,得天人之旧馆。”长洲,指滕王阁前的沙洲。旧馆,指滕王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唯求则非邦也与?”邦,国家,这里指国家政治。
《谏太宗十思书》:“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此类释义则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词义所指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群体,而注释根据语言环境将具体所指的那一个点明出来,如“明哲”本来可以泛指一切明智的人,但是在《谏太宗十思书》这一魏征给唐太宗所上的奏折中就专指唐太宗。“唯求则非邦也与”一句中的“邦”本是国家的意思,而结合上下文分析后可以得出这里专指的是国家的政治情况,而不是泛指国家的所有事务。
3、对语句的言外之意或者修辞意义加以解释。如:
《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孟氏之芳邻,这里借孟子的母亲为寻找好邻居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来指赴宴的嘉宾。
《六国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阡陌,本是田间小道,这里指田野、民间。
这种释义方式下被释词有其自身的意思,而具体的语境中使这个意思被抛弃了,而通过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段产生与文章相适应的意义。如“阡陌”本指田间的小路,而《六国论》中说到陈涉“倔起阡陌之中”就采用了借代的意义,由田间小路代指田野,而由田野代指民间。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种文意注释说解的词义由于与具体的语境结合的非常紧密,所以只能在当前语境下理解,而不像词义注释说解的词义那样可以挪到其他的文章里。
综合分析以上两种释义方式,在使用教材文言文注释这一理解文言文的重要辅助工具时,必须将词义注释和文意注释分开,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并积累词汇、语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