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释义类型分析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义具有两重性,即概括性和具体性、确定性和灵活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精确性和模糊性、词内义与词外义。充分理解词义的这种性质并将之贯穿到语词的释义过程中,能够使词义解释更加准确、科学。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包括初、高中)的文言文注释就非常注意这一点。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注释,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解释和说明,因此,在说解词义时不但要对词的表面义即文章中使用的意义进行准确的说解,还要揭示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下面分别对词义注释和文意注释的方式进行分析。
  一、词义注释
  1、定义式
  所谓的定义式,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解词义,如:
  《病梅馆记》:“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斫,用刀斧砍。
  《满井游记》:“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
  这种释义方式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准确说解被注释词的意义,揭示词义的特点,直接明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词义,这种方法是教材注释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2、描写式
  所谓的描写式,主要是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状貌进行描写,如:
  《项脊轩志》:“今已亭亭如盖矣。”亭亭,直立的样子。
  《琵琶行》:“曲罢悯然。”悯然,忧郁的样子。
  这种释义方式主要针对的是形容词释义,因为形容词就是用来形容事物情状的,描写式用较为直白的语言把词义所形容的事物的状态描写出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词义要体现出来的形态、状况。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名物词的注释是文言文注释中比较重要的一类,在注释名物词的时候,常常使用定义式,有时则使用定义式与描写式相结合的方法,这两种方法融合在一起说解词义,更有利于学生对古代名物的了解,如:
  《石钟山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嵌入式
  所谓的嵌入式,就是在被注释词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词来解释,如:
  《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长,生长。
  《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舒,舒展。
  《琵琶行》:“遂命酒,令快弹数曲。”快,畅快。
  由双音词来解释单音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释义方式,这与汉语的词汇是由单音词发展到双音词有关,同时因为增加的词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关系,至少是意义相关,也起到了加强词义的作用。
  4、同义词(组)、近义词注释
  用同义词(组)、近义词直接解释词义是教材文言文注释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释义方式。
  《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将进酒》:“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即、就。
  由于文言文与白话存在时代、地域以及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差距,所以这里的“同义”也并不是指词义完全相同,而是所表示的意思基本一致。如“连峰去天不盈尺”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而在今天“去”的这个意思基本不用了,而“距”在古代也基本上没有“距离”的意思,这种“同义”关系就是跨时代的“同义”,而作为教材注释,以今语来解释古语,这种现象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文意注释
  在对词义进行说解的基础上,有时注释还会补充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有时与词义相关,或者是词义的进一步引申,或者是词义在具体语境中产生的临时的作用,或者是词义的借代,有些与词义是不相关的,纯粹是对文章意义的补充,这样的注释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在客观语义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用语意图。如:
  《寡人之于国也》:“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祭十二郎文》:“辍汝而就。”辍,停止,这里指离开。
  《齐桓晋文之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此类释义方式首先是对词的字面意义进行了解释,而后面补充的部分有些与词的基本意义还有一些隐藏的联系,有些则完全是根据文章语句的意义即语言环境并经过客观分析作出的,如“走”在古文中常用的意思是“跑”,而在“弃甲曳兵而走”一句中,不仅有“跑”的意思,更注重“逃”这个“跑”的形式,“违”在“不违农时”一句中,也不再使用古文中常用的“违背、违反”义,而是“耽误”的意思。
  2、在词语广义的基础上,明确其具体所指。如:
  《滕王阁序》:“临帝子之长州,得天人之旧馆。”长洲,指滕王阁前的沙洲。旧馆,指滕王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唯求则非邦也与?”邦,国家,这里指国家政治。
  《谏太宗十思书》:“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此类释义则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词义所指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群体,而注释根据语言环境将具体所指的那一个点明出来,如“明哲”本来可以泛指一切明智的人,但是在《谏太宗十思书》这一魏征给唐太宗所上的奏折中就专指唐太宗。“唯求则非邦也与”一句中的“邦”本是国家的意思,而结合上下文分析后可以得出这里专指的是国家的政治情况,而不是泛指国家的所有事务。
  3、对语句的言外之意或者修辞意义加以解释。如:
  《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孟氏之芳邻,这里借孟子的母亲为寻找好邻居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来指赴宴的嘉宾。
  《六国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阡陌,本是田间小道,这里指田野、民间。
  这种释义方式下被释词有其自身的意思,而具体的语境中使这个意思被抛弃了,而通过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段产生与文章相适应的意义。如“阡陌”本指田间的小路,而《六国论》中说到陈涉“倔起阡陌之中”就采用了借代的意义,由田间小路代指田野,而由田野代指民间。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种文意注释说解的词义由于与具体的语境结合的非常紧密,所以只能在当前语境下理解,而不像词义注释说解的词义那样可以挪到其他的文章里。
  综合分析以上两种释义方式,在使用教材文言文注释这一理解文言文的重要辅助工具时,必须将词义注释和文意注释分开,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并积累词汇、语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其他文献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而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于教师的教,教师的给,缺乏主动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和习惯。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的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无疑者须教之有疑”, 质疑问难
期刊
近几年来,世界范围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几乎是2-3年更新一种机型,机器的价格却大幅度降低。软件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这种计算机软硬件迅猛发展的大环境,大大促进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使得小学计算机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近两年来,小学计算机课的配机数量、机型、教师配备都有了令人可喜的改观,为开展计算机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面对如此高的资金投入,如何提高计算机教育效益的问题已是小学计算机教育深
期刊
由于初中生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富有情趣的教学方式,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一个理念:课堂是活动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生命的。而思品这样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精神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科,更需要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定或寻求适应课堂教学的情境,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理解国家政策,应用知识分析时事事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或条件,是学生今后立足社会,成才创业必需具备的基础和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所有小学课程中,它的课时数最多,工具性最强,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最大。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  陶行知先生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
期刊
学习注意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时,他们的意识指向和集中在书本、教师等教学过程中,是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上课做小动作的现象,如:说小话、东张西望、打瞌睡等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或者表面上不说、不动、然而目光呆滞,人在教室,心飞千里,想与学习无关的事。若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效率就会下降,因此要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一点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内注意力。  一、严肃课堂纪律,约束
期刊
【摘要】 爱因斯坦提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创造力对一个人能否做出突出成就有着最紧密的关系。本文试在概述创造力的基本内涵、特征、创造性人格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及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关键词】 创造力;创造性人格;智力;培养    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围绕探索未知世界而共同和谐发展、共同开启心智、开发潜能的过程。教师作为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将个性化的人放在重要地位,强调学习过程中对人的尊重和人自身主动性的发挥。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我对《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学习感悟。  一、强调阅读的兴趣  关于兴趣,“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期刊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现实的信息社会中,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阅读也是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及美的享受。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当然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
期刊
有位作家曾经写了一篇文章,一位命题专家读完之后大加赞赏,根据自己的理解出了几个题目让作家回答,结果作家的回答与专家所给的参考答案相差甚远。是作家理解有问题吗?文章是他写的,他不理解谁理解?那么是专家理解错了吗?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严密的逻辑思维,具有此等头脑理解力也会出错?  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
期刊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