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多声对话的世界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m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教师和一群学生“在一起”学习。面对数学学习任务与数学问题,一个班级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当想法有所不同时,多样化也就出现了,课堂成为多声对话的世界。教师应该参与对话,实现师生共享共识,互学共进。
  【关键词】数学课堂 多声对话 教学
  钟启泉教授认为,课堂,不是懂的人向不懂的人告知现成的“知识”的世界,而是相互倾听、共同求索未知问题的探究的世界。
  一、现状:课堂中难见多声
  “多声”是本来的面目,但在课堂中,我们能遇见真实的多声吗?学生有着多样化的想法,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真正地呈现全貌吗?实际教学中,有三种情况阻碍了学生多样化想法的表达。
  1. 学生不让教师见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揣摩教师教学意图。学生觉得回答问题要说“对的”,说那些“老师想要我说的”。即便有不同想法,也不轻易表达。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教师“钓鱼式”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只有符合教师预设的想法,才是所谓的“好想法”。例如,快下课的时候,教师通常会问全班学生:“对于今天所学的内容,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全班学生此刻会异口同声:“没有。”教师继续追问:“真的没有?”学生依然回答:“真的,没有。”教师接下来双眉紧蹙,满脸诧异,语气急促,音量也提高了八度:“真的吗?”此时,学生会改口回答:“有!”学生究竟有没有问题呢?为什么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其实,在不少老师的课堂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看老师的脸色,听老师的语气,揣摩老师的想法。他们“见风使舵”,回答异变成不是“说自己想说的”,而是“说老师想要的”。其他学生有不一样的想法,如果不是老师所要的那样,就会保持沉默不语。
  2. 教师并不想见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与教师预设一样的想法,还是呈现学生自然而然生成的、教師预设之外的多样化想法?显然,后者对于教师教学的挑战性更大。教师内心期待学生直奔自己预设的路径。当学生说出教师预设的那些想法时,课堂顺顺当当,师生双方“万事大吉”。一切都按教师的计划进行,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在教师的可控范围内。即便呈现了一些所谓的多样化想法,也只是课堂门面上的点缀,是教师对学生的“恩赐”。说到底就是教师并不想见到真正的“多声”,或者教师在课堂中未能真正读懂学生的想法,不知如何应对,为了自己的“面子”,就以“视而不见”的方式把学生的想法屏蔽了。
  3. 课堂难以让师生见到
  课堂中要展现学生多样化的想法,是需要比较充裕的时间的。但是小学数学课堂也就40分钟,让每位学生的想法都能展现出来,时间上不允许。这些在课堂时空中存在的客观上的阻碍因素,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课堂,是完成线性的预设流程,还是在展示、交流多种想法的过程中,变成多声对话的世界?这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应对:课堂中如何能见到多声
  要想课堂中能见到多声,教师不仅要注重交流“对的”,更需要交流“真的”;不仅优秀的学生要和全班交流,一个班级中的每位学生都可以并且也应该和全班交流;交流不仅要言说,更要倾听。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多声”,但数学学习过程中核心、关键、重要的问题,必须“多声”,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这些地方要舍得花时间,要慢下来。
  1. 共建观念,每一种想法都是有价值的
  为了保证学生想法的多样化,教师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多声的前提是学生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要“接纳”,但又不“固守”。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是将各自的想法进行交流分享的场所。想法只要真是自己思考的,就是有价值的。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常常把课堂中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或任务,前置到课前,让学生先充分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再带着自己的想法、困惑与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在同桌或小组交流前,教师指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想错了、做错了,可以修改,但不要把原来的想法与做法擦掉、涂掉,可以在原来做的地方打个叉,然后在下面重做。要注意的是,要自己能说清楚错在哪儿。教师这样的指导,带给学生对“错误”的重新认知,让学生建立“每一种想法都是有价值的”观念。以往,学生一般都觉得错误“见不得人”,该隐藏起来。重建的认识是:出错了,要弄清楚错在哪里,不让对的想法与做法简单地覆盖原先的想法与做法;错误也有价值,出错了,留下痕迹,同样可以成为后续交流的内容。
  这样,课堂上形成了多种想法交流的氛围,有了交流的基础,学生有话说,也愿意说出来。
  2. 共同行动,每一位学生都在交流的主场
  课堂中,谁与全班交流,通常都是由教师指定,并且有着某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公开课,优秀学生亮相;家常课,教师提出问题后,对那些学习较弱的学生“穷追不舍”。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既有教师指定,更鼓励学生主动“请缨”,还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决定与全班交流的学生。总之,每一位学生都应当在交流的主场。以往,课堂中发言交流的学生的顺序,一般按照其想法由浅显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由错误到正确排出来,这样我们觉得是层层递进式的“完美”。其实在问题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应当有这样的“剧本”,有这样的“限定”。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这样的“序”的拘囿。即便先和全班展示交流的是正确、完美的想法,教师依然可以指导学生“接着说”。例如,可以说说之前的想法在哪儿出错了;说说没有想到什么,只想到了什么,下次思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说说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比较,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打开学生“话匣子”的方法。课堂不是少数学生的“秀”场,而是每位学生展示自己想法的平台;课堂交流没有“观众”,每位学生都应是主角。
  交流,不仅是以“说”输出想法的过程,也是以“听”输入信息的过程。学生要说,更要会听。教师鼓励、接纳、尊重学生的每一种想法,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听,是否听清、听懂。   3. 共创生态,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是学习者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的“先知先会”容易让教师自以为是、居高临下。让“多声”出现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克服身上那种高傲自大的毛病。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
  例如,比较优秀的学生,愿意与老师分享,那么,在一个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愿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吗?尤其是那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他们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不一样的想法吗?他们的错误想法也愿意告诉老师、同学吗?学生能否合理、适度地“坚持”自己的想法?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能做到同样认真、细致与耐心倾听吗?教师真的会慎重、妥当地对待学生不一样的甚至非常规的想法吗?学生多样化的想法,在教学中需要优化,但优化不应当是在肯定一种想法的同时,否定了其他各种想法。这正像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地方的方言仍然有保留的必要一样。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会说、会听,还要“管住自己的嘴,用好自己的耳”。教师的倾听,要保持开放、守望的心态。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可能在听到学生想法的一刹那,或者在学生的想法完整呈现之后,就发现学生的想法错了,教师不要立即做出对与错的评判。教师此时的“退”,是让班级中其他学生“接着说”。这样,其他同学可以更大程度地参与,在不同想法的互动过程中,之前出错的学生自己完成想法的重建。
  教师还要注意的是,课堂中放手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这样“放开”。到处开花,最后难以结出好果。果树,需要修剪;课堂中研讨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调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时间,要花在关键处。课堂中的多声,应该是在学生学习的核心、关键处,体现学习过程中的重點、难点、疑点、误点。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想法的各种可能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释放给学生信号—我们都是学习者,真正去思考,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大家坦诚交流,不让“多样”呈现得只有“一样”,也不“硬造”出“多样”。
  三、再思:课堂中仅仅见到多声是不够的
  多声是开始,对话是关键。多声对话,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1. 让学生在“想法关联”中建构自己的认知
  课堂中,多声的价值不仅仅是开放性地呈现学生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在多样中比较,引发思考,实现自主、深入学习。
  教师一要帮助。小学生听了一种又一种的想法之后,容易不知所云,“晕了”“听糊涂了”。因而,教师在多种想法呈现之后要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梳理,让学生清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二要指导。指导学生联系思考,对想法进行分类、鉴别、对照、比较,让学生在“多声”的过程中比较,把不同想法沟通联系起来。这样的比较,既有横向层面上不同想法之间的比较,又有纵向维度上自己先前的想法与当下的想法之间的比较。三要组织。组织、促进学生在新的想法生成的基础上,通过表达等外化方式让各自内在的想法完成清晰构建。
  2. 让学生在“听、想、说”互动过程中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之一。“学会学习”,我们耳熟能详,但不应停留于这几个字的空洞言说,而要具体到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成人的“学会学习”有不同的表现。小学生怎样算是“学会学习”呢?在情意表现方面,“主动”是重要维度。多声对话过程中,学生专注地听,深入地想,主动地说,这些都是“主动”的表现,长期如此,也就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在行为表现方面,“会听”“会想”“会说”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征。
  教师要从“学会学习”的角度认识多声对话的意义与价值。多声对话外在表现的听与说,都是由内在的“想”支持着。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多声的基础。通过表达促进有理有据的思考,这是有质量的多声。学生要把不同的想法联系思考,进一步深入思考,灵活地发散思考,对他人的发言能够做出赞同、补充、反驳、质疑、综述等回应。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思考,同时也影响并支持着课外与未来的学习。
  3. 让师生在“共享互学”中形成共进的课堂文化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课堂以师生的学习为中心展开,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互教互学。学习者,自己与世界彼此之间都是“打开”的。在课堂上进行多声对话的时候,学生对教师、对同学是开放的,教师对学生也是开放的。在这个过程中,师教生学,生教生学,生教师学,多种场景交互混合在一起,师生互相尊重、接纳,相互学习。
  心理学家卡罗尔 · 德韦克在《看见成长的自己》中描述了两种心智模式—“成长型心智模式”(Growth mindsets)和“不变型心智模式”(Fixed mindsets)。所谓不变型心智模式,就是用固定的、守旧的思维习惯去思考问题。而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宽思维范围,想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问之前没有怀疑过的命题。做教师时间长了,一切都变得熟悉起来,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就形成了不变型心智模式。课堂中的多声,使教师对学生的想法始终保有好奇:学生是怎样想的呢?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的想法打开教师的思考,学生的想法开启活泼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共享共识,互学共进。
  责任编辑:赵继莹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革命传统教
期刊
革命传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永恒的教育价值,是广大年轻人前进路上战胜各种挫折与困难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之一.从这个角
期刊
2021年年初,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可以说,《指南》的印发为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也使革命传统教育真正从“宏观倡导”层面开始进入“微观落地”层面。然而,有不少人对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政治教育的层面,认识不
我国康复教育起步较晚,总体上缺乏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没有成型的标准.康复治疗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学生毕业后是否具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了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杭州市惠兴中
期刊
【摘 要】听磨读写,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善听,可以在理性的兼容中培育专业成长;研磨,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行动中自我修炼;悦读,可以在深度的吸纳中完善教育教学素养;乐写,可以在文字的物化中淬炼思想。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听 磨 读 写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只有高水平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现代公民。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自身思想理念的更新、生命状态的调整、专业功底的夯实无
课程思政是利用课堂这个平台将思想引领、专业学习、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高等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的创新和升华。在《传染病学》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学大纲之中,以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础,加强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与传染病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政治认同、强化理想信念。在授课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理念融于《传染病学》教材教案中,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一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助于课堂气氛
【摘 要】本文从探索幼小有效衔接的多路径出发,以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三方为主体的调查报告为依据,发掘幼小衔接的可能性,聚焦中小学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和幼儿园关注的学习品质的共通性,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呼吁在追求学段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目标共同体、实行多元有效沟通等具体策略,探讨如何形成良好的幼小衔接生态。  【关键词】幼小衔接 多路径 调查报告 衔接生态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相互连接
【摘 要】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是一个以协作型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为目标的教师培训项目,笔者通过对该项目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协作型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够良好运行的程序,即充分沟通,确定共同目标;建立契约,确定参与成员;深入调研,聚焦真实问题;明确任务,落实活动载体;完善制度,加强机制保障。  【关键词】协作型 教师学习共同体 构建程序  自从“共同体
本文以命题特征、命题趋势与教学建议为主要论述维度,对近五年中考语文口语交际试题进行全面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口语交际试题命制呈现强调真实情境的营造、多元能力的整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