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月盛夏,一场气势恢宏的“两化”互动推进战在巴山蜀水间展开。
从成都到遂宁,从龙泉到射洪,出席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的代表们一路参观、一路思考、一路求索——
灾后重建已经完美收官,灾后重建政策效应也渐次释放,四川要在“十二五”新阶段、新时期实现新跨越,突破口在哪里?四川的高位求进要找到一个支点,支点在哪里?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就是这个突破口,“两化”互动就是这个支点。
曾经的四川之所以成为天府之国,是由于古代兴修水利,改善种植条件和管理把农业文明发挥到了极致。
现实的四川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已经双双超过40%。按照经济规律,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双加速时期,主动有为地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成为四川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
未来的四川将再造一个新天府。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承载新型工业化,这是四川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四川人民的共同期盼。
四川思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
在今年“5·12”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省委书记刘奇葆在曾经的重灾区绵阳调研时强调,要像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样组织力量推进 “两化”互动,努力推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迈上更高的台阶。这表明四川的决策层已经找到了后重建期的四川发展思路。
其实,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十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五年,“两化”互动在四川已经有着非常明晰的发展轨迹。
2002年5月,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工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次年省两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工业强省”战略的路径逐渐清晰。2003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四川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期。2007年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全省工作基本思路,明确提出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
这一思路的确立既源于发达国家的规律,也立足于四川的经济社会走向。
68%、85%、100%,这三个数据分别是日本、美国、新加坡三个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34.2%到 43.8%,23.3%到40.3%——这两组数据分别是我省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十五”末到“十一五”末的变动线路。
两组数据既能看出进步,更能看出差距。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的进展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两者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关系,相关系数平均达0.997。
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四川实践也证明,我省城镇化步伐基本上紧跟工业化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地在发展着,也互相牵制着。
科技城、钢城、酒城、港口城——工业特色决定着众多省内大中城市的性质;达州的化工新城,德阳的二重、东电、东汽大型骨干企业,成都的贸易、金融、信息和服务中心的定位——工业发展模式决定着城镇的发展模式;去年我省人均工业增加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同时,全省平均256万人拥有一个城市,低于全国205万人拥有一个城市的水平——工业水平又直接制约着与之相关的城镇化……
工业化必定伴随着城市化,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能够绕过城市化走上工业化道路,四川也不例外。
四川实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齐头并进
7月24日,全省的代表先后来到遂宁经济开发区电子产业园、河东新区五彩缤纷路、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射洪美丰工业园及天齐锂业等地参观考察,在这里寻找着“两化”互动的现实版本。
在参观考察中,参会人员惊叹:“原来纯农业的遂宁,没想到以‘两化’互动为推手,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齐头并进,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令人震动!”
这只是四川“两化”互动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今天的四川,项目投资浪潮迭起,产业发展捷报频传,城镇规划科学合理,发展后劲持续给力。
在特大型城市成都的东郊,几年前还有这样一个角落——龙潭。这是一个客家人聚集的老场镇,虽然与成都市中心近在咫尺,却远远没有沾上都市的味道,既不通气,又不通水,连通往市中心的公交车线路都比较少,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
然而,从2004年开始,龙潭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几年时间,不仅改变了环境脏乱差的旧貌,大批总部企业的入驻,让这个老场镇变身成为年收入达200亿的百亿产业园区。同时,还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200余亩,具有浓郁苏州园林风格的“龙潭水乡”,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全面提升着龙潭总部经济城的品质。
龙潭的实践与灾后重建一样,给“两化”互动做了一个奇迹般的注解——2008年,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给众多城镇带来毁灭性打击,而在城镇浴火重生的过程中,工业化成为化危为机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北川的“山东工业园”,还是绵竹的“江苏工业园”;无论是绵阳的中国重汽,还是德阳的福田汽车,都使重建的城镇不仅面貌一新,而且脱胎换骨。
发展需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劲头,发展更需要创新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四川两化互动走的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的是一条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特色鲜明、集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作为一座典型资源型城市,钢铁,成就了攀枝花;在前进的路上,钢铁,又不断制约着攀枝花。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攀枝花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带动城区建设、工业转型升级夯实城市经济基础、工业循环经济带动宜居城市建设,现已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城镇化率提高到61%,远高于其他市州,彰显出这个以花为名的城市独特的气质。
在遂宁参观时,我们惊叹于为什么这么多大项目钟情于此?答案是——环境,一是交通区位环境,二是人居环境,三是政务环境。遂宁认为,环境就是生产力、集聚力和吸引力。
的确,现代经济就是环境经济,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和吸引投资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代表一个地区的对外形象和发展潜力。5年来,四川的“经济特区”和“园区经济”之所以迅速发展和强大,就是因为他们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政策,营造了投资创业的优良环境。全省已有各类园区211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园7个。特别是去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上,四川增速处于领跑地位,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
四川路径:“产城一体”,新起点上新探索
“十二五”期间,四川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
在龙泉的参观,给了代表们很大的启示。在龙泉驿区,南部汽车研发制造、北部汽车贸易博览娱乐、中部生产生活配套,城市功能分区明确,仅国际汽车城就聚集了18万余名职业技术、教育科研、投资创业、高端管理等人才。
而就在这之前的7月16日,备受瞩目的成都一汽-大众EA211发动机项目奠基及轿车三期工程开工仪式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100亿元的重磅投资,成为成都乃至四川汽车产业发展的又一重大进展,也标志着成都产城一体建设国际汽车城,打造国际化世界级高端产业基地迈出的坚实步伐。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攀枝花市委书记赵爱明都认为,“两化”互动的一个新思路就是要产城一体化,这突破了以前的旧观念。
而产城一体更明确体现在国家战略中。6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提出了“规划建设天府新区”,这是四川及成都在未来若干年要肩负的战略性的艰巨任务。
天府新区将体现出若干的“新”意:在全新的地域范围,基于科学发展新理念,顺应现代城市竞争的新趋势,构建产城一体的新形态。
新形态首先对成都的双流、龙泉驿以及近邻的资阳、眉山等相关区县带来直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将通过空间重构,疏解成都中心城区的现有压力,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市场贯通,资源聚集,协作分工,带动省内更广大区域的经济发展。
“建一座园区、兴起一座城市”,这是对产城一体的形象描述。产城一体就是要让各地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结合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发展布局。在专家的眼里,射洪沱牌镇产业园区和城镇完全实现一体化,青白江生态立区实现 “产城一体”,乐山旅游产业也可以实现“产城一体”。但类似冶金建材、纺织化工等产业,就需要做好城市功能分区,有距离地实现“产城一体”。
在产城一体的规划建设中,民生被放在了最重头的位置,让百姓看到的不仅是数字,更是生活质量的改变。
2010年,泸州“名酒名园名村”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3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747元。许多地方的实践都告诉了我们,“两化”互动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把产业园区当作纯粹的工业重地,或者是单一的城市新区,而是当成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验田”,采取结合方式推进富民惠民工程。
产城一体是四川的发展路径,民生优先是四川的最高宗旨,现代工业文明必将再造一个新的、更美的天府。
从成都到遂宁,从龙泉到射洪,出席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的代表们一路参观、一路思考、一路求索——
灾后重建已经完美收官,灾后重建政策效应也渐次释放,四川要在“十二五”新阶段、新时期实现新跨越,突破口在哪里?四川的高位求进要找到一个支点,支点在哪里?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就是这个突破口,“两化”互动就是这个支点。
曾经的四川之所以成为天府之国,是由于古代兴修水利,改善种植条件和管理把农业文明发挥到了极致。
现实的四川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已经双双超过40%。按照经济规律,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双加速时期,主动有为地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成为四川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
未来的四川将再造一个新天府。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承载新型工业化,这是四川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四川人民的共同期盼。
四川思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
在今年“5·12”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省委书记刘奇葆在曾经的重灾区绵阳调研时强调,要像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样组织力量推进 “两化”互动,努力推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迈上更高的台阶。这表明四川的决策层已经找到了后重建期的四川发展思路。
其实,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十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五年,“两化”互动在四川已经有着非常明晰的发展轨迹。
2002年5月,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工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次年省两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工业强省”战略的路径逐渐清晰。2003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四川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期。2007年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全省工作基本思路,明确提出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
这一思路的确立既源于发达国家的规律,也立足于四川的经济社会走向。
68%、85%、100%,这三个数据分别是日本、美国、新加坡三个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34.2%到 43.8%,23.3%到40.3%——这两组数据分别是我省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十五”末到“十一五”末的变动线路。
两组数据既能看出进步,更能看出差距。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的进展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两者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关系,相关系数平均达0.997。
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四川实践也证明,我省城镇化步伐基本上紧跟工业化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地在发展着,也互相牵制着。
科技城、钢城、酒城、港口城——工业特色决定着众多省内大中城市的性质;达州的化工新城,德阳的二重、东电、东汽大型骨干企业,成都的贸易、金融、信息和服务中心的定位——工业发展模式决定着城镇的发展模式;去年我省人均工业增加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同时,全省平均256万人拥有一个城市,低于全国205万人拥有一个城市的水平——工业水平又直接制约着与之相关的城镇化……
工业化必定伴随着城市化,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能够绕过城市化走上工业化道路,四川也不例外。
四川实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齐头并进
7月24日,全省的代表先后来到遂宁经济开发区电子产业园、河东新区五彩缤纷路、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射洪美丰工业园及天齐锂业等地参观考察,在这里寻找着“两化”互动的现实版本。
在参观考察中,参会人员惊叹:“原来纯农业的遂宁,没想到以‘两化’互动为推手,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齐头并进,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令人震动!”
这只是四川“两化”互动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今天的四川,项目投资浪潮迭起,产业发展捷报频传,城镇规划科学合理,发展后劲持续给力。
在特大型城市成都的东郊,几年前还有这样一个角落——龙潭。这是一个客家人聚集的老场镇,虽然与成都市中心近在咫尺,却远远没有沾上都市的味道,既不通气,又不通水,连通往市中心的公交车线路都比较少,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
然而,从2004年开始,龙潭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几年时间,不仅改变了环境脏乱差的旧貌,大批总部企业的入驻,让这个老场镇变身成为年收入达200亿的百亿产业园区。同时,还规划建设了一个占地200余亩,具有浓郁苏州园林风格的“龙潭水乡”,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全面提升着龙潭总部经济城的品质。
龙潭的实践与灾后重建一样,给“两化”互动做了一个奇迹般的注解——2008年,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给众多城镇带来毁灭性打击,而在城镇浴火重生的过程中,工业化成为化危为机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北川的“山东工业园”,还是绵竹的“江苏工业园”;无论是绵阳的中国重汽,还是德阳的福田汽车,都使重建的城镇不仅面貌一新,而且脱胎换骨。
发展需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劲头,发展更需要创新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四川两化互动走的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的是一条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特色鲜明、集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作为一座典型资源型城市,钢铁,成就了攀枝花;在前进的路上,钢铁,又不断制约着攀枝花。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攀枝花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带动城区建设、工业转型升级夯实城市经济基础、工业循环经济带动宜居城市建设,现已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城镇化率提高到61%,远高于其他市州,彰显出这个以花为名的城市独特的气质。
在遂宁参观时,我们惊叹于为什么这么多大项目钟情于此?答案是——环境,一是交通区位环境,二是人居环境,三是政务环境。遂宁认为,环境就是生产力、集聚力和吸引力。
的确,现代经济就是环境经济,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和吸引投资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代表一个地区的对外形象和发展潜力。5年来,四川的“经济特区”和“园区经济”之所以迅速发展和强大,就是因为他们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政策,营造了投资创业的优良环境。全省已有各类园区211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园7个。特别是去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上,四川增速处于领跑地位,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
四川路径:“产城一体”,新起点上新探索
“十二五”期间,四川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
在龙泉的参观,给了代表们很大的启示。在龙泉驿区,南部汽车研发制造、北部汽车贸易博览娱乐、中部生产生活配套,城市功能分区明确,仅国际汽车城就聚集了18万余名职业技术、教育科研、投资创业、高端管理等人才。
而就在这之前的7月16日,备受瞩目的成都一汽-大众EA211发动机项目奠基及轿车三期工程开工仪式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100亿元的重磅投资,成为成都乃至四川汽车产业发展的又一重大进展,也标志着成都产城一体建设国际汽车城,打造国际化世界级高端产业基地迈出的坚实步伐。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攀枝花市委书记赵爱明都认为,“两化”互动的一个新思路就是要产城一体化,这突破了以前的旧观念。
而产城一体更明确体现在国家战略中。6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提出了“规划建设天府新区”,这是四川及成都在未来若干年要肩负的战略性的艰巨任务。
天府新区将体现出若干的“新”意:在全新的地域范围,基于科学发展新理念,顺应现代城市竞争的新趋势,构建产城一体的新形态。
新形态首先对成都的双流、龙泉驿以及近邻的资阳、眉山等相关区县带来直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将通过空间重构,疏解成都中心城区的现有压力,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市场贯通,资源聚集,协作分工,带动省内更广大区域的经济发展。
“建一座园区、兴起一座城市”,这是对产城一体的形象描述。产城一体就是要让各地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结合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发展布局。在专家的眼里,射洪沱牌镇产业园区和城镇完全实现一体化,青白江生态立区实现 “产城一体”,乐山旅游产业也可以实现“产城一体”。但类似冶金建材、纺织化工等产业,就需要做好城市功能分区,有距离地实现“产城一体”。
在产城一体的规划建设中,民生被放在了最重头的位置,让百姓看到的不仅是数字,更是生活质量的改变。
2010年,泸州“名酒名园名村”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35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747元。许多地方的实践都告诉了我们,“两化”互动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把产业园区当作纯粹的工业重地,或者是单一的城市新区,而是当成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验田”,采取结合方式推进富民惠民工程。
产城一体是四川的发展路径,民生优先是四川的最高宗旨,现代工业文明必将再造一个新的、更美的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