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道住在棺材铺的旧址,却不知道棺材铺的字号。52岁的邢其良在原宣武区米市胡同37号已经住了50年。他说:“这里以前确实是棺材铺,不过解放前就已经成了民居。”
米市胡同37号是一处坐西朝东的两进院落,面阔约9米,进深约50米。在东房临街的房檐垂有木质檐口,上有刻花和刻字:“自置四川建昌荫陈金丝楠木椁套福建香杉江西饶州兜□各省花板一概俱全”。其中“兜”后面的字被遮挡,疑为“枋”字。
从广告词,还有铺面规模,可以感受到当年这家棺材铺的生意何等兴隆。用作棺材的木料被称为“寿木”,其间最贵重的是阴沉木,即上文广告词中提到的“荫陈”。这种木料遇火不燃,水浸不腐,因为十分稀少,可谓寸材寸金,是古代帝王贵胄的专用品。其次是金丝楠木,再次之为香杉,在封建时代均是王公大臣、一品大员专用。一般的官宦,或是有钱人家,选用的寿木多为柏木、杉木、松木。一般平民,受经济约束,棺材用料主要是大叶杨、小叶杨、椴木、柳木等。至于更为贫困者,或是流民饿殍,所用则是劣质杂木薄板儿订制而成的“匣子”,也叫“斗子”。
米市胡同的棺材铺守着菜市口,面向的顾客无论贫富,生意能不好吗?这菜市口,在清朝是处斩犯人的刑场。传说清末“戊戌六君子”(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在菜市口被斩后,装殓谭嗣同用的就是这家棺材铺做的棺材。
虽是传说,听来确也不无道理。1898年9月25日谭嗣同于寓所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即被处斩。无论是谭嗣同就义的菜市口,还是浏阳会馆所在的北半截胡同,与米市胡同都不过咫尺之遥,加之事发突然,有相识者从米市胡同37号这家棺材铺买棺椁装殓谭嗣同也是常情。
自从北京建城以来,因为有着“入土为安”的丧葬习俗,人们对棺材就保有相当高的重视程度。棺材制作行业正是在这种需求下逐渐兴盛发展起来的。在元明时期,以及清早期,由杭州至北京间的漕运繁盛,有大批船只载运粮米、木材、南货等等往来其间。为维修这些船只所建的桅厂由于备有大量杉木,而制作棺木所需的也是杉木,因此许多桅厂便代制棺材。久而久之,制作棺材成了桅厂的一项主要生意。及至清晚期,漕运日益萎缩,最终因运河淤塞,通惠河终止了漕运,津京两地运河沿岸的桅厂相继关张,继续经营的则改以制作棺材为主业,成了棺材铺。由于“棺材”为人忌讳,改业更张的桅厂仍然沿用先前的老字号。所以,在北京很少有“某某棺材铺”,即使是城内的棺材铺,用的也是“某某木厂”的字号。
与米市胡同隔街相望的铁门胡同,曾经是奔赴菜市口行刑的解差和犯人必经的一条胡同。如今,这条由西草厂街至骡马市大街贯通的胡同被新建的楼房截为南北两段。在北段路西的7号院,门额上还保留着砖雕的字号“振德木厂”。早先,出了这条胡同南口,就是菜市口,住在铁门胡同8号的64岁老人王成顺说,处斩犯人的时候,“解差们押着犯人出宣武门,去菜市口,必须得经过铁门胡同。进了铁门胡同,往南不远,就有个衙门,解差押着犯人在衙门盖了红章,再去菜市口砍头。”
“振德木厂”是不是棺材铺?王成顺说他在这条胡同住了这么多年,也没听谁说过这家木厂做棺材,倒是北面的楼房原来是家乐器厂,“振德木厂”主要是向乐器厂卖木材。
在菜市口附近经营木材生意,不会不赚做棺材的钱吧?或许是年代久远,无从考证了。
与“振德木厂”不同的是,诚实胡同51号院的住户肯定地说自己住的是家棺材铺。
自米市胡同向西,过菜市口不远,路北百余米有岔路口,可见诚实胡同。继续向北仅三四十米,路东有家铺面,临街的山墙上有四个被白灰封盖的字,隐约看出是“某某木厂”字样。住户郑建国说这家木厂以前是家棺材铺,原来的门道被堵上成了住房,至于什么字号,就不知道了。
78岁的吴保华大爷一直生活在诚实胡同,他说:“诚实胡同,早先叫‘玉虚观’。那家木厂的字号叫‘利兴’,解放前是做棺材的,掌柜的是山西人。解放后,棺材铺关了张,掌柜的也走了。”他还指着利兴木厂对面的红砖厂房说,“原来那边是一个上海人开的酱油厂,后来也关了。现在都要拆了。”
拆,是目前尚存的棺材铺旧址所处的同样境地。位于东晓市街206号的“庆寿木厂”已经拆得只剩下了门道旁边的几间小房。院里也只剩下了现年60岁的吴俊勇一家。吴俊勇说:“这家棺材铺解放前就已经不再做棺材了,当时住在院里的多是些手工业者,有做帽子的,做针织的,还有做条带的,就是老辈子人们绑腿的布带子。南边的北京制帽厂就是公私合营的时候组织周围这些手工业者成立的。”
吴俊勇就生在东晓市206号大院,他介绍说,木厂是从香山那边拉来木料,在这里加工制作棺材。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搬走的。“做这种生意的都是哪有生意去哪。”
确实,棺材生意不同一般生意,向来遭人白眼。北京棺材铺做的棺材大致分为三种,即汉材、满材和行材。其中“汉材”,通称为“蛮子材”,一般为四块木料做成,两帮同厚,底料加厚,棺材盖最厚,厚度比例为“三四五”和“四五六”;比“三四五”大,不足“四五六”的称“三四五放样”;比“四五六”大的,称“四五六放样”。棺材匠俗称“斜木行”,且不说他们在用料上“以次充好”,或者干脆偷梁换柱,那些制作好待售的棺材,看似四块木料做成,其实是多块木材拼接,而鱼膘粘缝,因此这个行当往往被看作“蒙人骗鬼”。
随着人们丧葬习俗的改变,棺材的需求量锐减,严格按照传统型制制作的棺材已经没有了市场。在北京,再提及曾经广为北京人接受的“杉木十三圆”(一种由十三根杉木制作的棺材),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是什么了。哪些散落在旧城胡同里的棺材铺,如果不是住在其间的人家,也很少有人去关注它们了。
“庆寿木厂”的旧址里多的时候住过二三十户人家,吴俊勇说,拆迁后搬去哪儿的都有,不少人家搬进了弘善小区。至于他什么时候搬走,搬到哪去,还没有决定呢。
无论吴俊勇一家搬到哪去,“庆寿木厂”在吴家搬走之后便会被彻底拆除了。米市胡同的棺材铺,还有铁门胡同的振德木厂、诚实胡同的“利兴木厂”,注定成为一段记忆。
编辑/任 涓 [email protected]
米市胡同37号是一处坐西朝东的两进院落,面阔约9米,进深约50米。在东房临街的房檐垂有木质檐口,上有刻花和刻字:“自置四川建昌荫陈金丝楠木椁套福建香杉江西饶州兜□各省花板一概俱全”。其中“兜”后面的字被遮挡,疑为“枋”字。
从广告词,还有铺面规模,可以感受到当年这家棺材铺的生意何等兴隆。用作棺材的木料被称为“寿木”,其间最贵重的是阴沉木,即上文广告词中提到的“荫陈”。这种木料遇火不燃,水浸不腐,因为十分稀少,可谓寸材寸金,是古代帝王贵胄的专用品。其次是金丝楠木,再次之为香杉,在封建时代均是王公大臣、一品大员专用。一般的官宦,或是有钱人家,选用的寿木多为柏木、杉木、松木。一般平民,受经济约束,棺材用料主要是大叶杨、小叶杨、椴木、柳木等。至于更为贫困者,或是流民饿殍,所用则是劣质杂木薄板儿订制而成的“匣子”,也叫“斗子”。
米市胡同的棺材铺守着菜市口,面向的顾客无论贫富,生意能不好吗?这菜市口,在清朝是处斩犯人的刑场。传说清末“戊戌六君子”(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在菜市口被斩后,装殓谭嗣同用的就是这家棺材铺做的棺材。
虽是传说,听来确也不无道理。1898年9月25日谭嗣同于寓所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即被处斩。无论是谭嗣同就义的菜市口,还是浏阳会馆所在的北半截胡同,与米市胡同都不过咫尺之遥,加之事发突然,有相识者从米市胡同37号这家棺材铺买棺椁装殓谭嗣同也是常情。
自从北京建城以来,因为有着“入土为安”的丧葬习俗,人们对棺材就保有相当高的重视程度。棺材制作行业正是在这种需求下逐渐兴盛发展起来的。在元明时期,以及清早期,由杭州至北京间的漕运繁盛,有大批船只载运粮米、木材、南货等等往来其间。为维修这些船只所建的桅厂由于备有大量杉木,而制作棺木所需的也是杉木,因此许多桅厂便代制棺材。久而久之,制作棺材成了桅厂的一项主要生意。及至清晚期,漕运日益萎缩,最终因运河淤塞,通惠河终止了漕运,津京两地运河沿岸的桅厂相继关张,继续经营的则改以制作棺材为主业,成了棺材铺。由于“棺材”为人忌讳,改业更张的桅厂仍然沿用先前的老字号。所以,在北京很少有“某某棺材铺”,即使是城内的棺材铺,用的也是“某某木厂”的字号。
与米市胡同隔街相望的铁门胡同,曾经是奔赴菜市口行刑的解差和犯人必经的一条胡同。如今,这条由西草厂街至骡马市大街贯通的胡同被新建的楼房截为南北两段。在北段路西的7号院,门额上还保留着砖雕的字号“振德木厂”。早先,出了这条胡同南口,就是菜市口,住在铁门胡同8号的64岁老人王成顺说,处斩犯人的时候,“解差们押着犯人出宣武门,去菜市口,必须得经过铁门胡同。进了铁门胡同,往南不远,就有个衙门,解差押着犯人在衙门盖了红章,再去菜市口砍头。”
“振德木厂”是不是棺材铺?王成顺说他在这条胡同住了这么多年,也没听谁说过这家木厂做棺材,倒是北面的楼房原来是家乐器厂,“振德木厂”主要是向乐器厂卖木材。
在菜市口附近经营木材生意,不会不赚做棺材的钱吧?或许是年代久远,无从考证了。
与“振德木厂”不同的是,诚实胡同51号院的住户肯定地说自己住的是家棺材铺。
自米市胡同向西,过菜市口不远,路北百余米有岔路口,可见诚实胡同。继续向北仅三四十米,路东有家铺面,临街的山墙上有四个被白灰封盖的字,隐约看出是“某某木厂”字样。住户郑建国说这家木厂以前是家棺材铺,原来的门道被堵上成了住房,至于什么字号,就不知道了。
78岁的吴保华大爷一直生活在诚实胡同,他说:“诚实胡同,早先叫‘玉虚观’。那家木厂的字号叫‘利兴’,解放前是做棺材的,掌柜的是山西人。解放后,棺材铺关了张,掌柜的也走了。”他还指着利兴木厂对面的红砖厂房说,“原来那边是一个上海人开的酱油厂,后来也关了。现在都要拆了。”
拆,是目前尚存的棺材铺旧址所处的同样境地。位于东晓市街206号的“庆寿木厂”已经拆得只剩下了门道旁边的几间小房。院里也只剩下了现年60岁的吴俊勇一家。吴俊勇说:“这家棺材铺解放前就已经不再做棺材了,当时住在院里的多是些手工业者,有做帽子的,做针织的,还有做条带的,就是老辈子人们绑腿的布带子。南边的北京制帽厂就是公私合营的时候组织周围这些手工业者成立的。”
吴俊勇就生在东晓市206号大院,他介绍说,木厂是从香山那边拉来木料,在这里加工制作棺材。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搬走的。“做这种生意的都是哪有生意去哪。”
确实,棺材生意不同一般生意,向来遭人白眼。北京棺材铺做的棺材大致分为三种,即汉材、满材和行材。其中“汉材”,通称为“蛮子材”,一般为四块木料做成,两帮同厚,底料加厚,棺材盖最厚,厚度比例为“三四五”和“四五六”;比“三四五”大,不足“四五六”的称“三四五放样”;比“四五六”大的,称“四五六放样”。棺材匠俗称“斜木行”,且不说他们在用料上“以次充好”,或者干脆偷梁换柱,那些制作好待售的棺材,看似四块木料做成,其实是多块木材拼接,而鱼膘粘缝,因此这个行当往往被看作“蒙人骗鬼”。
随着人们丧葬习俗的改变,棺材的需求量锐减,严格按照传统型制制作的棺材已经没有了市场。在北京,再提及曾经广为北京人接受的“杉木十三圆”(一种由十三根杉木制作的棺材),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是什么了。哪些散落在旧城胡同里的棺材铺,如果不是住在其间的人家,也很少有人去关注它们了。
“庆寿木厂”的旧址里多的时候住过二三十户人家,吴俊勇说,拆迁后搬去哪儿的都有,不少人家搬进了弘善小区。至于他什么时候搬走,搬到哪去,还没有决定呢。
无论吴俊勇一家搬到哪去,“庆寿木厂”在吴家搬走之后便会被彻底拆除了。米市胡同的棺材铺,还有铁门胡同的振德木厂、诚实胡同的“利兴木厂”,注定成为一段记忆。
编辑/任 涓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