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姓“语”名“文”,语文教学就应该紧紧抓住听、说、读、写来进行。语文教学过程应该彰显“本色”,应该“真、纯、实、活”,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然而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很多的优质课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实施新课标,但这中间有一些其实并没有什么实效性。所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我个人看来就是指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那么如何让师生互动起来,老师在课堂中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呢?下面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十二课《雨点儿》的教学课例谈谈如何改进和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时效性
片段一: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执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老师出示生字“飘”,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1:风字和票字在一起。
师: 很好!
生2:飘就是一个西,一个示,一个风在一起。
师: 真棒!
生3:车票被风吹得飘了起来。
师:不错。
刚才这些同学都说得非常棒,现在,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识记“这”。
在本案例片段一中,我个人觉得有两点值得探讨。
一、盲目的“尊重”并不能达到学生“自主”的目的
在这个案例中,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这样能够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这样盲目的“尊重”并不能达到学生的“自主” 。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识字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大家刚才所说的这么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但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帮助他给大家解释一下吗?”“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本案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以上三种识记方法,总结出第三种方法更合理,即组字成字,再连词成句,既生动又形象。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记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记法的合理性。
二、评价笼统易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
此外,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全都是以“很好!真棒!”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激励孩子,达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吗?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分等,而是有效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中三位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是显而易见第三位学生的发言更能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然而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一点,更有效地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教师频繁、随意性的评价,不仅难以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急躁和随意的品格。为了让孩子的交流空间更为广阔,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同时,对学生交流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契机适时地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
片段二: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请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文段。教师话音刚落,小组里开始忙活起来。同学们为自己充当什么角色而争论不休,“我要当小雨点”“我要当大雨点” ……在争论不休中终于分工完成,有的组开始分角色朗读,而另一些人却开始讲闲话,摆弄学习用具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杂乱无序的状况下延续——虽然老师还在不停地来回走动着巡视。
一些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并不全面,常常使得“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标签。本片段中,教师安排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虽然表面热闹,但在小组活动中,为什么小组内会为当什么而争论不休?很显然,这些学生在潜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看作单独的学习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再者,为什么小组分角色朗读时会有人开小差?如果教师明确合作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有具体的任务担负,这样一来,片段中“开小差”的现象就会大大地减少。
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并不是绝对的,必须适时适度地应用。一堂课是否安排合作学习,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而且小组学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首先,要有充分的理由,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和虚心听取的关系;再次,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强调先独立思考,再发言交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成为一位优秀的课堂组织者、引导者,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具备了这个前提条件后,才能通过课堂教学让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两者有机地融合,相辅相成,才能达成我们的预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城区第三小学)
编辑/赵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时效性
片段一: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执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老师出示生字“飘”,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1:风字和票字在一起。
师: 很好!
生2:飘就是一个西,一个示,一个风在一起。
师: 真棒!
生3:车票被风吹得飘了起来。
师:不错。
刚才这些同学都说得非常棒,现在,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识记“这”。
在本案例片段一中,我个人觉得有两点值得探讨。
一、盲目的“尊重”并不能达到学生“自主”的目的
在这个案例中,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这样能够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这样盲目的“尊重”并不能达到学生的“自主” 。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识字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大家刚才所说的这么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但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帮助他给大家解释一下吗?”“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本案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以上三种识记方法,总结出第三种方法更合理,即组字成字,再连词成句,既生动又形象。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记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记法的合理性。
二、评价笼统易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
此外,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全都是以“很好!真棒!”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激励孩子,达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吗?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分等,而是有效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中三位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是显而易见第三位学生的发言更能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然而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一点,更有效地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教师频繁、随意性的评价,不仅难以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急躁和随意的品格。为了让孩子的交流空间更为广阔,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同时,对学生交流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契机适时地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
片段二: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请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文段。教师话音刚落,小组里开始忙活起来。同学们为自己充当什么角色而争论不休,“我要当小雨点”“我要当大雨点” ……在争论不休中终于分工完成,有的组开始分角色朗读,而另一些人却开始讲闲话,摆弄学习用具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杂乱无序的状况下延续——虽然老师还在不停地来回走动着巡视。
一些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并不全面,常常使得“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标签。本片段中,教师安排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虽然表面热闹,但在小组活动中,为什么小组内会为当什么而争论不休?很显然,这些学生在潜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看作单独的学习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再者,为什么小组分角色朗读时会有人开小差?如果教师明确合作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有具体的任务担负,这样一来,片段中“开小差”的现象就会大大地减少。
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并不是绝对的,必须适时适度地应用。一堂课是否安排合作学习,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而且小组学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首先,要有充分的理由,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和虚心听取的关系;再次,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强调先独立思考,再发言交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成为一位优秀的课堂组织者、引导者,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具备了这个前提条件后,才能通过课堂教学让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两者有机地融合,相辅相成,才能达成我们的预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城区第三小学)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