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5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该患病人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以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全国6家儿童医院收治的符合NCPAP使用标准的29日龄~5岁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基线资料、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动脉血气及生命体征。根据临床转归,分为治疗成功组及未成功组,比较两组患儿在基线资料、应用NCPAP治疗前及治疗后2、8及24 h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呼吸频率、经皮氧饱和度及呼吸机条件是否存在差异;同时观察并记录与NCPAP相关的不良反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秩和检验、方差分析。
结果研究期间共有145例患儿入选,剔除数据不完整13例,最终纳入132例。其中≤12月龄患儿102例(77.3%);农村居民较多,为91例(68.9%)。临床转归方面,NCPAP治疗成功组123例(93.2%);未成功组9例(6.8%),均改为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其中好转出院5例,死亡4例(均为放弃治疗后死亡)。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居住地、主要症状及阳性体征、影像学诊断和治疗前呼吸频率和心率、治疗前PaO2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未成功组患儿在合并基础病、拒奶、发绀等表现上,比例明显多于成功组(P均<0.05);治疗前PaCO2明显高于成功组[(59±11)比(49±11)mmHg,1 mmHg=0.133 kPa,t=-2.597,P=0.028];治疗前PaO2/吸入氧浓度(FiO2)明显低于成功组[(150±37)比(207±63) mmHg,t=2.697,P=0.008]。NCPAP治疗2、8、24 h后,成功组患儿呼吸频率、心率、PaCO2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均=0.000),PaO2、PaO2/FiO2均显著上升(P均=0.000),成功组中治疗前合并高碳酸血症患儿的PaCO2均显著下降[(48±9)、(47±12)、(45±11)比(58±7)mmHg,P均=0.000]。所有入选患儿对NCPAP耐受良好,无不良事件或并发症。
结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以婴儿期发病较多,以农村居住者为主。规范使用NCPAP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氧合、缓解高碳酸血症,但对于存在基础疾病、已出现拒奶、发绀、二氧化碳潴留明显、重度低氧血症的患儿,需尽早选择有创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