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WT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由此可见,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健康的基础。因此,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健康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定义。通常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水平、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界定。
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避风港,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充分地了解自己。充分地了解自己是指能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老年人能否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影响。如果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沉重的打击;如果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则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又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承受的范围。如果制定的生活目标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造成精神负担,从而产生挫折感。一个人只有做到知足常乐,才能使自己心情愉快。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后,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容易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统一,才能在生活中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他对所做的事情缺乏兴趣,这些事情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兴趣,但是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例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有益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融洽与否,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与家人情感融洽,并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尊重,且有很好的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既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
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和宣泄,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可能加剧人际矛盾。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够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的利益,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从而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反而无异于心理健康。
个人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这种感觉有益于心理健康。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如果超出法律与道德允许的范围,人们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反而对心理健康无益。
老年人心理保健的要点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如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戒除有害健康的不良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遵循“用进废退”的用脑原则。大脑使用越少,衰老也就越快。因此,老年人要遵循“用进废退”的用脑原则,坚持合理用脑。尤其是离退休后,老年人应继续学习新知识,坚持读书、看报,并养成思考和与人讨论的习惯。一方面,学习可以促进大脑的活动,延缓记忆力的衰退,另一方面,学习、更新知识有助于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
回归社会,发挥潜能。社会疏远老年人、老年人退出社会,是老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离退休的老年人,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又有一技之长,应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新环境中得到发挥。一方面可发挥潜能,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充实退休后的生活。
培养爱好,保持社交。老年人应保持并培养自己的爱好,以丰富自己的生活。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退休后正可利用閑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退休前没有特殊爱好的老年人,可有意识地培养一些爱好,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在社会交往方面,老年人离退休后社会交往范围缩小,但老年人不应与世隔绝,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会加快老化进程。老年人应努力保持与亲友的交往,并主动建立新的人际网络,以排解孤独、寂寞。
知足常乐、善于调控情绪。老年人应做到知足常乐、安享晚年,用知足品味人生,善于感悟生活中的乐趣;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找人宣泄、冥想、运动、听音乐、转移注意力、学习放松训练技巧等,使不良情绪尽快得以转移。老年人应做到遇事冷静、不急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抑郁催人老”等俗语说明了乐观对健康的重要性。
正视衰老,善用补偿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老化迹象。老年人要正确看待这种自然规律的变化,不要为之过度烦恼。在身体机能方面,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不要运动过量;在记忆力方面,要善于运用各种帮助记忆的方法,例如利用日历、记事本、备忘录、定时器等,把每天需要完成的事情或重要事件记下来,以便于及时提醒自己。另外,老年人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记忆较深,在学习新事物时,尽量多与过去发生的事物加以联系或比较,以便增强记忆。
充分利用家人的情感支持。天伦之乐对维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离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转移到家庭,因此家人的情感支持非常重要,尤其是配偶之间的相互支持。同时,子女应多创造机会与父母保持联系和交流,让老年人有机会关心和照顾孙辈,以充实自己的生活,但不要为之过于劳累。
(本文选自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教程——《养老护理员(高级)》,该书已由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标题为编者后加)
心理健康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定义。通常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水平、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界定。
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避风港,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充分地了解自己。充分地了解自己是指能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老年人能否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影响。如果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沉重的打击;如果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则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又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承受的范围。如果制定的生活目标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造成精神负担,从而产生挫折感。一个人只有做到知足常乐,才能使自己心情愉快。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后,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容易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统一,才能在生活中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他对所做的事情缺乏兴趣,这些事情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兴趣,但是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例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有益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融洽与否,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与家人情感融洽,并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尊重,且有很好的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既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
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和宣泄,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可能加剧人际矛盾。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够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的利益,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从而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反而无异于心理健康。
个人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这种感觉有益于心理健康。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如果超出法律与道德允许的范围,人们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反而对心理健康无益。
老年人心理保健的要点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如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戒除有害健康的不良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从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遵循“用进废退”的用脑原则。大脑使用越少,衰老也就越快。因此,老年人要遵循“用进废退”的用脑原则,坚持合理用脑。尤其是离退休后,老年人应继续学习新知识,坚持读书、看报,并养成思考和与人讨论的习惯。一方面,学习可以促进大脑的活动,延缓记忆力的衰退,另一方面,学习、更新知识有助于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
回归社会,发挥潜能。社会疏远老年人、老年人退出社会,是老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离退休的老年人,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又有一技之长,应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新环境中得到发挥。一方面可发挥潜能,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充实退休后的生活。
培养爱好,保持社交。老年人应保持并培养自己的爱好,以丰富自己的生活。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退休后正可利用閑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退休前没有特殊爱好的老年人,可有意识地培养一些爱好,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在社会交往方面,老年人离退休后社会交往范围缩小,但老年人不应与世隔绝,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会加快老化进程。老年人应努力保持与亲友的交往,并主动建立新的人际网络,以排解孤独、寂寞。
知足常乐、善于调控情绪。老年人应做到知足常乐、安享晚年,用知足品味人生,善于感悟生活中的乐趣;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找人宣泄、冥想、运动、听音乐、转移注意力、学习放松训练技巧等,使不良情绪尽快得以转移。老年人应做到遇事冷静、不急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抑郁催人老”等俗语说明了乐观对健康的重要性。
正视衰老,善用补偿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老化迹象。老年人要正确看待这种自然规律的变化,不要为之过度烦恼。在身体机能方面,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不要运动过量;在记忆力方面,要善于运用各种帮助记忆的方法,例如利用日历、记事本、备忘录、定时器等,把每天需要完成的事情或重要事件记下来,以便于及时提醒自己。另外,老年人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记忆较深,在学习新事物时,尽量多与过去发生的事物加以联系或比较,以便增强记忆。
充分利用家人的情感支持。天伦之乐对维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离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转移到家庭,因此家人的情感支持非常重要,尤其是配偶之间的相互支持。同时,子女应多创造机会与父母保持联系和交流,让老年人有机会关心和照顾孙辈,以充实自己的生活,但不要为之过于劳累。
(本文选自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教程——《养老护理员(高级)》,该书已由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标题为编者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