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里有千秋 纳米之间乾坤大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z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用这句话来形容在高分子纳米传感材料领域的科研工作最合适不过了。龚剑就是这样一位学者,他数年来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兢兢业业,在纳米之间寻找突破,在高分子里开拓创新,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出奇制胜 固相合成聚苯胺
  在化学材料里,常温下的苯胺为液体化合物,所以2002年之前一直未有采用固相法合成聚苯胺的报道。传统的固相反应需要在高温下才能进行,然而,高温固相化学反应所合成的通常是热力学稳定产物,而动力学控制产物则往往只能在低温下存在,且动力学产物与热力学产物相比常常会表现出特殊的性质。通常导电聚苯胺是不具有荧光性质的,这是由于在导电聚苯胺结构中不仅有苯环、同时还有醌环结构存在,而醌环会对苯环的发光起到淬灭作用。为了能在固相法这种特殊条件下获得导电聚苯胺,龚剑等人通过低温冷冻苯胺,然后固相研磨,获得了第一个固相法合成的导电聚苯胺,而且这种方法合成的聚苯胺在具有导电能力的同时还具备了荧光发光性质,表明了“相分离”在聚苯胺结构中的存在。这一研究结果不但提供了一种苯胺聚合的新方法,而且对聚苯胺结构的认识以及其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这种制备聚苯胺的固相合成法已被同行广泛采用,成为一种简便有效的聚苯胺制备法。
  勇于挑战 制备聚苯胺晶体
  一直以来,寻找恰当的方法制备聚苯胺晶体在纳米科学和技术上是一个挑战,因为导电高分子晶体存在热力学的不稳定性,很难获得。龚剑课题组利用单体及反应物间的低挥发性,设计了一种适应苯胺气相聚合的实验装置,并采用这种实验装置获得了第一个气相聚合法合成的聚苯胺树枝状晶体,确定了聚苯胺晶体沿[100]生长的单斜晶格结构,为从晶体学角度认识高分子聚苯胺结构提供了保证。这种方法的设计不仅为了解聚苯胺链的精细排列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本质提供了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设计和合成其它导电高分子晶体的一条通路,为导电高分子晶体的制备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
  关注民生 开发气敏器件材料
  在气敏器件材料的研究中,龚剑也取得了很大突破。气敏器件是一种对气体敏感而导致自身性质发生变化的气体传感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重要性的逐步认识和重视,人们对生产、生活中有害气体的防患意识也逐渐加强。研究制备能为广大群众生活所需要的、廉价的、灵敏度高的实用气体检测产品,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半导体中p-n结的利用为提高气敏器件的气敏能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目前所有报道的包含p-n结的聚苯胺/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都是基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在聚苯胺中的分散,由于相对于这些金属氧化物,掺杂态聚苯胺的导电能力远远高于它们,因此,电子只通过聚苯胺形成回路,实际上的p-n结并没有起到其相应的作用。相反,如若是纳米聚苯胺能被分散在这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中,则由于二者导电能力的不同,电子就会由金属氧化物经p-n结流经聚苯胺,此时p-n结才能够被利用而起到开关的作用。基于这一思考,龚剑及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简单的原位聚合吸附作用,获得了纳米聚苯胺在二氧化钛纤维表面的分散复合材料,证实了p-n结的存在以及作为气敏开关的可行性,氨气灵敏度从ppb提高到了ppt浓度,所制备的聚苯胺纳米颗粒镶嵌的二氧化钛纤维材料的氨气敏感浓度达50 ppt,为目前所有报道的聚苯胺纳米气体传感的最低检测浓度,相应研究结果被J. Phys. Chem. C杂志报道。这为研究制备高灵敏度和再生能力强的聚苯胺/金属氧化物异质结气敏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同时也为聚苯胺在气敏器件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
  “牵线搭桥”
  寻找光敏材料试验新途径
  光敏材料是紫外光探测器、光电二极管、光电开关,太阳能电池等器件的心脏材料。为了提高这些材料的光敏能力,人们发现了一种利用具有强光吸收能力的有机高分子进行表面修饰的方法。通常这种方法能够使光敏材料的光电流提高几个数量级。然而,目前现有的具有光敏能力的半导体材料有限,这极大地限制了器件中材料的选择。
  在此背景下,龚剑及课题组通过材料表面功能化提高其光电流的原理分析,认为既然有机高分子实际上是作为“桥”来提供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的,那么,一些具有光吸收能力,但由于光生电子-空穴对极易重结合而不能显现出光敏性的物质,在经与它具有相匹配能级的有机高分子表面功能化后,光生电子也应该可以借助“桥”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从而减弱了电子与空穴的再结合能力,达到诱导没有光敏能力的物质产生光敏的目的。为此,他们提出了利用具备能级相匹配的有机高分子表面功能化的物质,不但可以提高光敏电流从小到大,而且能够诱导光敏电流从无到有,并借助于固相法制备的聚苯胺修饰二氧化锰的紫外光敏性证实了这一推论。该研究成果为开发光敏材料提供了新的实验途径,为相应器件中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成果被国际重要学术杂志Chem. Commun.发表。
  涉足医学
  研制非酶葡萄糖检测传感器
  酶传感器对糖尿病的检测具有高选择性和敏感度等优点,但酶的化学及热不稳定性成为这种传感检测材料的致命缺点,正因如此,非酶检测传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葡萄糖传感研究主要以发展无酶材料如金属氧化物为研究对象,这种材料具有灵敏度高、环境稳定性好、以及价格低等特点。
  针对电纺纤维修饰电极过程中的制备问题,龚剑课题组对直接电纺技术制备无机纤维修饰电极的非酶葡萄糖传感检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电纺纤维修饰电极作为葡萄糖传感器,由于纤维的高比表面积以及方法简单等尤其受到重视,然而,由于电纺纤维易从电极表面脱落,这种修饰电极往往需要使用其它化学物质来使纤维粘连在电极的表面,而这一操作会导致电子的不直接传递而表现出很差的电化学行为。龚剑等人通过探讨电纺纤维的组成颗粒大小与电极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电纺前驱体溶液浓度及电纺实验条件与组成纤维颗粒大小的关系,研究获得了直接电纺纤维修饰的葡萄糖检测电极,这种纤维修饰电极显示出了高灵敏度、低检测浓度以及优秀的选择性等特点,并在生物样品检测的实际应用中获得了与医疗检测单位所提供数据完全相同的检测结果。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酶传感器自身不稳定的缺点,而且降低了这类传感器的成本,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有望成为今后替代酶传感器的重要代替材料。
  成就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也来自于对科研事业的一份执着和热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期待龚剑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在以后的课题项目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其他文献
ERK信号通路一般被认为是在癌症中起着最突出的作用,因为此信号通路中酪氨酸受体激酶RAS、BRAF、CRAF、MEK1和MEK2的突变能够使ERK1和ERK2在没有生长因子的情况下被激活,从而导致细胞不恰当的分裂和存活。现在针对RAF或者MEK1、MEK2新的药已经批准上市或者进入了后期临床试验。研究者阐述了ERK信号通路,特别是MEK1和MEK2这两个ERK1/2活性的“门卫”在信号通路中的角色
从事建筑工程的人都有一个梦想:建设最美好的城市,让人们享受快乐的生活,刘航的梦想也如此。从普通科研人员到北京建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中心主任,刘航始终坚持将科研开发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全身心投入建筑工程预应力技术、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钢结构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在取得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同时,他更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功走出了一条科技成果产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信息化装备研发的先驱者,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型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  作为一名军工人,他始终谨记投身国防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科技人,他一直坚守着为国家舰载雷达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作为炎黄子孙,他处处发扬着勤奋拼搏的精神。他,就是我们本期的主人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
2014年年底,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颁奖大会上,记者被获得“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地质学家李文昌的事迹所吸引,会后,有幸对他进行了深入采访。  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我国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优秀品格。这位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科学家,30多年来扎根“三江”,他和他的团队为多找矿找大矿而坚守,发现评价了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
翻开北京大学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王敏中的教案,映入眼帘的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朝闻道,夕死可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泛着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古文诗词,跳入脑海的是孟子、王国维、栗原小卷、曹禺、达尔文、哈代等横跨各大领域大家的字眼,发人深省的“美是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迸发着哲理思想的语句,让人惊讶的是一位力学学者涉猎领域竟然如此广泛,让人感叹的是艺术竟然能与力学如此完美
何谓雾霾?  大气颗粒物是悬浮在空气中的一类固体物质为核,表面粘附气态以及液态分子的颗粒状的混合物质。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不同颗粒物的划分主要根据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理想状态下,例如以10μm、2.5μm、1.0μm以及0.1μm为单位,人为划分为PM10、PM2.5、PM1.0、PM0.1等。近年来最为公众熟知且经研究发现与人群健康关系最紧密的是PM2.5,与最早纳入国家常规大气污染物监测体系的
他们或俯身在风吹日晒的农田,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在常人看来艰苦而枯燥的工作中,享受着旁人难以理解的寂寞,最终淬炼出耀眼的科技成果……  他们是谁?他们是科学中国人!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至今已十年。在十届的评选中,推出了一大批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在科教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影响力不断扩大。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顾名思义,就是在金属基体中加入非连续增强体。这样一来,复合性能可通过增强体的种类、含量、尺寸、构型及复合界面进行设计与调控,优势互补,从而使材料的轻量化、高强度、高模量、高热导、低膨胀等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种优势令其在航天工程等国家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占据了重要的战略性地位,而发达国家又针对该材料对我国一直实行材料禁运和技术封锁。为了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高性能的金属基
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极其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农师始祖--后稷·姬弃,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成功推动了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和杨陵农业的辉煌。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城、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也是目前唯一的国
初春的桂林,乍暖还寒。  桂林理工大学幽静的校园内,绿荫葱郁,晨霭轻绕。学校所散发出的浓厚学术氛围,似乎验证着,这里确实是潜心问学的理想去处。在一栋略显陈旧的办公楼里,刚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载誉归来的陈平教授,仍难掩内心的激动。他倾注满腔心血、潜心研究十余年的节能技术及绿色水泥研究项目——“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及其水泥绿色制成应用”,在龙年的情人节这天让他荣获了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