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有效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元做一个课件引发的争论
  
  在一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时,一位特级教师向学员们提及他十年前曾花2000元钱,请人做《琥珀》一文的公开教学课件,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个课件大大征服了听课者,使这节课熠熠生辉。而十年后的这位教师,回忆当年不惜重金造成轰动效应的那个课件,他淡淡地说:“不值得,没必要。”
  特级教师走后,一位学员表达了他的困惑:“这个课件到底有效还是无效?”于是引发了学员们的热议。有的说,“能直观地展现琥珀的形成过程,减少学生理解的困难,这个课件值”;有的说,“用图像帮助理解,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有的认为性价比不高……一时间众说纷纭。我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课件也好,板书也好,提问也好,这些无非都是课堂教学的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能较好地达或语文教学目的的就是有效手段,反之,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手段。”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晤文素养。把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语丈素养作为判断教学手段有效性的标准,我们来看这个课件,它生动展示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使得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通过观看图像了解琥珀形成的知识,如果作为一节科学课的教学手段,恐怕还是比较有效的。而作为语文课的手段,它的演示使得学生可以越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直接被动地了解一个科学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何意义?如果课件无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只重视知识的“快递”,怎能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关注语文素养的外延,它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其中既包括功用性的能力方面的内容,也包括非功用性的修养、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我认为一节语文课,只要我们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某些方面的语文素养提高施加了一些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这节课就是在进行有效教学。
  
  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提问的有效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问不在多,有效则行。有效的提问,应当符合“精简”的原则。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信然!点睛之笔可使整首诗词境界不凡,同样的道理,一个好的核心问题就可以盘活全篇,提升整节课的教学品质。
  细心研读文本,在作者用足匠心的遣词造句中往往“潜伏”着可能激活全篇的“抓手”。《雾凇》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抓住“奇观”一词,教师设问:“什么是‘奇观’?字典上的解释是:壮美而又罕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吉林雾凇的罕见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当地雾凇的形成条件之难得;吉林雾凇的壮美体现在哪里?体现在雾凇“随风潜入夜”的过程和“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这样,“奇观”一词就被盘“活”了。
  当下的教学倡导给学生尽可能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设计讲究的是粗而不疏,其实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是用好课后思考题。不要小看这只言片语,它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思考与指导。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默读课文,找几处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循着这个问题的指引,学生只要去寻找、品读、体味这些数据,对于文章主题的感悟就迎刃而解了。此外,像《只拣儿童多处行》课后的“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早》课后的“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这些问题都是可以使“境界全出”的有效切人口。
  
  四两拨千斤——评价的有效性
  
  先看两个课堂小镜头:
  [镜头一]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要求学生读文质疑。其中一个学生问道:“扫路老人工作如此辛劳,年纪又大,为什么双眼还能炯炯有神?”孙老师“以眼还眼”:“能发现这么有水平的问题,你真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潜台词:细微之处见精神。
  [镜头二]台湾著名教师苏兰执教的电影课。一个学生在对比前后两个电影片段的不同时说:“一个是中文字幕,一个是英文字幕。”苏老师追问:“你怎么知道是英文?”学生哑然。苏老师告诉他:“不要以为不是中文的,就是英文的,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中文和英文这两种语言。”——潜台词:追求开阔的视野。
  对于学生发表的观点,什么是教师有效的评价?总结、提升、启发。总结,使学生零散、模糊的想法简明、清晰;提升,以教师的学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启发,引发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而这些,还必须符合简洁、通俗、即时的要求,所以有效的课堂评价,实在是教师人文底蕴和教学经验的厚积薄发,是教学机智的精彩闪现。
  
  删繁就简三秋树——课件的有效性
  
  当前课件使用的最大误区仍然是追求课件本身的精美而忽视其效用。比如,文字呈现时漂亮的底纹或动画,常常会使学生分心;大量精美的图象和视频的呈现,代替了学生研读文字体会意境的过程;文本按照教师教学流程的需要,一段段分别呈现在屏幕上,削弱了学生自己在书本中搜寻信息的能力;甚至文字太小,颜色混杂,使学生看不清楚……凡此种种,往往是为取悦于听课者,而忽略了受教者的学习体验,产生了无效甚至负效应。
  所以,一个好的课件不应是省略学生学习语文的体验过程的“代步工具”,而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益的催化剂。比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中林冲和洪教头的言行细节,用对比的方法读懂林冲的性格之后,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片段,提出一个问题:比一比电视剧的情节、台词与课文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你觉得电视剧对小说的改编是否成功?在日记本上写下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在这里,视频用在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领会人物形象之后,没有越俎代庖;而从语言文字与视觉媒体的差异分析电视剧的改编,是一个很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和创造思维空间的问题。在恰当的时机,恰当地使用了视频,其效用不言而喻。
其他文献
笔者从所听的随堂语文课中,感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诸多误区,一些是为合作而合作,或是“走过场”,或是“作’秀”,阅读课堂只有走出这些误区,引导学生真心、真正、真效合作,学生的素养与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一、阅读教学小组合作的误区    1 为体现教学理念而设计。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体现合作学习这一理念,逢课必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也不顾问题是否具有合作性、探究性,任意揪一个话
我早就听说南湖第一小学有位教学新秀潘文彬了。熟识他的人都夸他教学好、为人好,在全校、在全区、乃至在全市,有口皆碑。  几年前的那次特级教师评审会,使我对潘文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负责考察他的几位评委介绍说,在南湖第一小学,与潘文彬年龄相仿的男教师有4位,人们呢称“四条汉子”,都是热心助人、踏实肯干的好青年。在其他“三条汉子?眼里,潘文彬为人“厚道”“实在”,处事沉稳,待人谦和,自律严格,能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