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些案例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关注学生认识差异,激发求知欲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认识发展上存在各种差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不断进行,但是由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不同,必然会在不同认知层面上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但是只要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就可以把这种差异转化为显性的教学资源,并有效利用,进而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资源。
案例1(苏教版三下 平均数)教学记录:
教学伊始,教师创设引发学生争议的情境,让学生观察甲乙两队植树的情况,并讨论哪队植树能力强。学生因缺少判断问题的方法导致看法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甲队植树总棵数多,所以甲队植树能力强;有的学生则认为乙队虽然植树总数少,但是其平均每天植树的棵数多,所以应当是乙队植树能力强。正当学生争执不下时,教师应清楚地看出这种认知差异恰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顷刻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油然而生,以饱满热情投入新课学习。
二、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体验成功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会伴随着对知识的不断深入理解,往往会产生教师意料之中甚至意料之外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如能恰当把握时机,就能以点带面,促使全体学生思维都活跃起来,使这点点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这种把学生思维火花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艺术,往往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体验到一次次成功的快乐。
如在概念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对概念的感知、内化、概括并逐步建立概念,学生对新知由不知到知,由具体到抽象,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他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和以前所学的概念产生不同联系,从而迸发出种种联想。
案例2(苏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当学生学习蛋糕的1/2和苹果的1/3后,有一位学生质疑时突然提问:“老师,3和2比,是3大。那么1/2和1/3到底是谁大呢?”此问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确实令人感到有些意外,但是细想起来会发现,新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不是孤立的,它们时时发生着联系,这其实正是学生新知建构的过程。教者现在关键是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释疑?这位教者直接告诉学生。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立即表扬,并及时把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转交给学生讨论。虽然此时学生的认知只停留在蛋糕的1/2和苹果的1/3等分数的具体意义上,未能理解分数的抽象意义。但后面紧跟着就要学习《分数的大小》,理解分数的抽象意义是不可回避的。这样做不仅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更及时呵护那位学生的质疑意识,并有效地把学生的质疑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重视学生情感变化,提高内驱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的情感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充分注意到学生情感的变化,应从学生原有情感水平出发,通过教学使学生情感提高到新水平。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是多方位的,主要是教师、学生、学习活动三者之间的,它们通过相互影响,产生多种情感成分。其中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生情;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学习情;以及学生和教师个人的自身情。正是这些师生情、生生情、学习情和自身情等,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场。教者要把学生情感变化转化为教学资源,就应当努力培养和发展其各方面情感。
案例3(苏教版三上·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记录:
上课前,笔者先和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谈话:先从师生关系入手,问及教师与学生是什么关系?学生与父亲是什么关系?学生与母亲是什么关系?正在学生对答如流的情况下,又提出学生与爷爷是什么关系?不时引起学生的阵阵笑声。教师在润物细无声的气氛中有效渗透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为本节课要探究的数量关系做了思想方法铺垫,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为教学顺利进行做了极好的情感铺垫。还有的教师在临上课前一两分钟,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不但使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还集中学生注意力,努力营造更好的氛围爱护和发展师生情。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兴趣是智慧的大门,学习情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大门”。教者只有在课堂上不断培养学生这种学习情,才能使他们学习的内驱力真正得到提高。同时,在师生情、生生情、学习情的影响下,学生会渐渐丰富和提高自身情。学生这种相对稳定的深层次情感是教学活动中既可靠又强大的隐性资源。
总之,虽然课堂教学中隐性的学生资源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运用何种形式和方法,目的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所以我们要在吃透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材内容,把更多学生活动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有效加以利用,建立起学生活动与教学资源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认识差异,激发求知欲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认识发展上存在各种差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不断进行,但是由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不同,必然会在不同认知层面上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但是只要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就可以把这种差异转化为显性的教学资源,并有效利用,进而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资源。
案例1(苏教版三下 平均数)教学记录:
教学伊始,教师创设引发学生争议的情境,让学生观察甲乙两队植树的情况,并讨论哪队植树能力强。学生因缺少判断问题的方法导致看法不一,有的学生认为甲队植树总棵数多,所以甲队植树能力强;有的学生则认为乙队虽然植树总数少,但是其平均每天植树的棵数多,所以应当是乙队植树能力强。正当学生争执不下时,教师应清楚地看出这种认知差异恰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顷刻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油然而生,以饱满热情投入新课学习。
二、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体验成功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会伴随着对知识的不断深入理解,往往会产生教师意料之中甚至意料之外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如能恰当把握时机,就能以点带面,促使全体学生思维都活跃起来,使这点点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这种把学生思维火花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艺术,往往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体验到一次次成功的快乐。
如在概念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对概念的感知、内化、概括并逐步建立概念,学生对新知由不知到知,由具体到抽象,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他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和以前所学的概念产生不同联系,从而迸发出种种联想。
案例2(苏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当学生学习蛋糕的1/2和苹果的1/3后,有一位学生质疑时突然提问:“老师,3和2比,是3大。那么1/2和1/3到底是谁大呢?”此问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确实令人感到有些意外,但是细想起来会发现,新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不是孤立的,它们时时发生着联系,这其实正是学生新知建构的过程。教者现在关键是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释疑?这位教者直接告诉学生。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立即表扬,并及时把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转交给学生讨论。虽然此时学生的认知只停留在蛋糕的1/2和苹果的1/3等分数的具体意义上,未能理解分数的抽象意义。但后面紧跟着就要学习《分数的大小》,理解分数的抽象意义是不可回避的。这样做不仅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更及时呵护那位学生的质疑意识,并有效地把学生的质疑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重视学生情感变化,提高内驱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的情感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充分注意到学生情感的变化,应从学生原有情感水平出发,通过教学使学生情感提高到新水平。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是多方位的,主要是教师、学生、学习活动三者之间的,它们通过相互影响,产生多种情感成分。其中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生情;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学习情;以及学生和教师个人的自身情。正是这些师生情、生生情、学习情和自身情等,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场。教者要把学生情感变化转化为教学资源,就应当努力培养和发展其各方面情感。
案例3(苏教版三上·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记录:
上课前,笔者先和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谈话:先从师生关系入手,问及教师与学生是什么关系?学生与父亲是什么关系?学生与母亲是什么关系?正在学生对答如流的情况下,又提出学生与爷爷是什么关系?不时引起学生的阵阵笑声。教师在润物细无声的气氛中有效渗透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为本节课要探究的数量关系做了思想方法铺垫,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为教学顺利进行做了极好的情感铺垫。还有的教师在临上课前一两分钟,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不但使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还集中学生注意力,努力营造更好的氛围爱护和发展师生情。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兴趣是智慧的大门,学习情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大门”。教者只有在课堂上不断培养学生这种学习情,才能使他们学习的内驱力真正得到提高。同时,在师生情、生生情、学习情的影响下,学生会渐渐丰富和提高自身情。学生这种相对稳定的深层次情感是教学活动中既可靠又强大的隐性资源。
总之,虽然课堂教学中隐性的学生资源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运用何种形式和方法,目的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所以我们要在吃透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材内容,把更多学生活动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有效加以利用,建立起学生活动与教学资源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