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在主体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师生关系的研究呈现新特征,这些新的特征也反映出主体教育价值观在师生关系研究中的动态。本文依据近二十年的中国期刊数据库中核心期刊研究师生关系的文中分析,主体教育价值观对师生关系的主体交互性影响明显,而其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特征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内容尚处在探索阶段,对主体教育价值观阐述的角度,注重西方理论,忽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师生关系;主体教育观;主体交互性;回归生活世界;工具理性
“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也是世界性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主体教育观日益成为教育界研究课程与教学的趋势之一。新时代背景影响下,学者对师生关系研究渗透主体教育价值观的指导。
一、研究现状
本文以1990~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发表的有关“师生关系”研究的论文为依据,述评其主体教育价值观视域中的动态。在近二十年的研究中,学者以主体教育价值观理念探讨师生关系的研究与日剧增,议题围绕主体教育观内涵:交互主体性与回归生活。
(一)交互主体性是研究的核心
众多学者批判传统教学的工具理性、师道尊严的传统领导方式、权威式领导、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将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机器等现状。也有学者否定“学生中心说”、“教师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研究者对师生关系的认知、构建以主体教育价值观指导。
(1)理论认知强调主体间性。理论的认知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象学、解释学、交往论、对话论、后现代思想成为国内学者阐述师生关系的基础。在诸多认识的基础上,学者提出师生关系的应然状态。如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我-你”平等的交往关系、双向的交往关系、伙伴关系、理解型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可以看出,主体教育价值觀中的主体交往性是师生关系研究的焦点。
(2)关系构建强调主体交互性。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一直是教育的话题。教师具有的教育者地位,学者更多的是对教师的研究。学者提出构建师生关系,教师要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教师发挥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学者对教师角色的研究突出双边性、参与性、主体性。教师角色要改变,教师从教育者到引导者的转变;教师的潜角色应为学习者;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知识的传递者向研究者转变。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教师,时而成为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应自觉进行反思教学,做反思型教师。另外,师生关系的构建的研究更加体现于动态中-即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强调主体教育价值观的交往性突出。教师和学生不是单向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双向的交往,双方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诸多学者基于此认识,提出“对话型”的教学形式;对话的教学形式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的方式;对话是你—我师生关系的实质。
通过以上学者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体教育价值观蕴含的主体间性、交互性在指导师生关系的认知、构建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展现直接的主体观念指导。
(二)批判纯粹的科学性研究的议题之一
根据学者对主体教育观的阐述,这种教育价值观提倡人文与科学的结合,提倡回归生活,批判纯粹的工具理性。提倡批判性、参与性、情感与体验。近三十年主体教育价值观视域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开始关注这一点。
学者认为传统理性保障下的师生关系用一些条条框框只加强了师生之间表面的形式化的联系,而疏远了师生间心灵的实质性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不只是奔向目的的手段,而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体验。有学者认为生活认识论,走向了向生活世界回归之路,在生活认识论的视野中,意味着教学研究者与教学研究对象之间展开的平等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生态主义视角下认识师生关系,以生态价值为教育价值取向,是体现生态精神诉求的教育交往关系,是师生在共同体验的生活世界中建构的生命关系、生活关系与教育关系的统整和谐关系。现代教育观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现代教育来看,“教育意味着发展”,“意味着生活”、“注重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学者提出情理交融式的师生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的转型,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加强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和人文成分。
主体教育价值观不仅强调其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其本质在于回归生活世界,目前学者在师生关系中主体教育价值观内涵中批判纯粹工具性的研究与其主体间性内涵相比较为单薄,目前更多的是理论指导方面体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关注。
二、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近20年,学者对师生关系的形成、发展、提升与升华都展现明显的主体教育价值观指导的趋势,主体教育观提倡的尊重性、交互性、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学者在理解、分析、构建师生关系的研究中予以关注。但是目前师生关系研究中的主体教育价值观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对主体教育观的内涵之一——主体交互性,关注与思考较为集中,而“人文与科学”,批判纯粹理性的单独研究尚处开始阶段,大多仅包含在强调师生关系的交互性中探讨。这也同时说明目前学者对主体教育观的内涵并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在研究角度上,对主体教育价值观的阐述过于重视西方的理论,忽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指导。况且比较视角下研究主体教育观的师生关系在国内凤毛麟角。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对主体教育价值观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是必要的。在正确的课程观的引导下,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才可以对师生关系的认知更加透彻。对西方理论借鉴时,应避免“生搬硬套”,同时,应汲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精华指导教学。这样有利于保证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主体教育价值观顺利发展和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吴积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J].教育探索,2000(4):18
[2]沈东华.师生关系新论[J].教育新论,2003(5):44
[3]于忠海.教师的潜角色定位——学习者[J].教育评论,1997(4):34
[4]李静.论反思性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探索,2005(9):13
[5]温福华.转变教师传统观念,尊重学生主体性[J].改革与战略,2003(6):66
关键词:师生关系;主体教育观;主体交互性;回归生活世界;工具理性
“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也是世界性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主体教育观日益成为教育界研究课程与教学的趋势之一。新时代背景影响下,学者对师生关系研究渗透主体教育价值观的指导。
一、研究现状
本文以1990~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发表的有关“师生关系”研究的论文为依据,述评其主体教育价值观视域中的动态。在近二十年的研究中,学者以主体教育价值观理念探讨师生关系的研究与日剧增,议题围绕主体教育观内涵:交互主体性与回归生活。
(一)交互主体性是研究的核心
众多学者批判传统教学的工具理性、师道尊严的传统领导方式、权威式领导、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将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机器等现状。也有学者否定“学生中心说”、“教师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研究者对师生关系的认知、构建以主体教育价值观指导。
(1)理论认知强调主体间性。理论的认知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象学、解释学、交往论、对话论、后现代思想成为国内学者阐述师生关系的基础。在诸多认识的基础上,学者提出师生关系的应然状态。如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我-你”平等的交往关系、双向的交往关系、伙伴关系、理解型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可以看出,主体教育价值觀中的主体交往性是师生关系研究的焦点。
(2)关系构建强调主体交互性。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一直是教育的话题。教师具有的教育者地位,学者更多的是对教师的研究。学者提出构建师生关系,教师要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教师发挥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学者对教师角色的研究突出双边性、参与性、主体性。教师角色要改变,教师从教育者到引导者的转变;教师的潜角色应为学习者;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知识的传递者向研究者转变。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教师,时而成为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应自觉进行反思教学,做反思型教师。另外,师生关系的构建的研究更加体现于动态中-即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强调主体教育价值观的交往性突出。教师和学生不是单向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双向的交往,双方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诸多学者基于此认识,提出“对话型”的教学形式;对话的教学形式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的方式;对话是你—我师生关系的实质。
通过以上学者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体教育价值观蕴含的主体间性、交互性在指导师生关系的认知、构建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展现直接的主体观念指导。
(二)批判纯粹的科学性研究的议题之一
根据学者对主体教育观的阐述,这种教育价值观提倡人文与科学的结合,提倡回归生活,批判纯粹的工具理性。提倡批判性、参与性、情感与体验。近三十年主体教育价值观视域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开始关注这一点。
学者认为传统理性保障下的师生关系用一些条条框框只加强了师生之间表面的形式化的联系,而疏远了师生间心灵的实质性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不只是奔向目的的手段,而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体验。有学者认为生活认识论,走向了向生活世界回归之路,在生活认识论的视野中,意味着教学研究者与教学研究对象之间展开的平等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生态主义视角下认识师生关系,以生态价值为教育价值取向,是体现生态精神诉求的教育交往关系,是师生在共同体验的生活世界中建构的生命关系、生活关系与教育关系的统整和谐关系。现代教育观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现代教育来看,“教育意味着发展”,“意味着生活”、“注重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学者提出情理交融式的师生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的转型,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加强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和人文成分。
主体教育价值观不仅强调其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其本质在于回归生活世界,目前学者在师生关系中主体教育价值观内涵中批判纯粹工具性的研究与其主体间性内涵相比较为单薄,目前更多的是理论指导方面体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关注。
二、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近20年,学者对师生关系的形成、发展、提升与升华都展现明显的主体教育价值观指导的趋势,主体教育观提倡的尊重性、交互性、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学者在理解、分析、构建师生关系的研究中予以关注。但是目前师生关系研究中的主体教育价值观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对主体教育观的内涵之一——主体交互性,关注与思考较为集中,而“人文与科学”,批判纯粹理性的单独研究尚处开始阶段,大多仅包含在强调师生关系的交互性中探讨。这也同时说明目前学者对主体教育观的内涵并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在研究角度上,对主体教育价值观的阐述过于重视西方的理论,忽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指导。况且比较视角下研究主体教育观的师生关系在国内凤毛麟角。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对主体教育价值观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是必要的。在正确的课程观的引导下,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才可以对师生关系的认知更加透彻。对西方理论借鉴时,应避免“生搬硬套”,同时,应汲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精华指导教学。这样有利于保证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主体教育价值观顺利发展和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吴积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J].教育探索,2000(4):18
[2]沈东华.师生关系新论[J].教育新论,2003(5):44
[3]于忠海.教师的潜角色定位——学习者[J].教育评论,1997(4):34
[4]李静.论反思性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探索,2005(9):13
[5]温福华.转变教师传统观念,尊重学生主体性[J].改革与战略,200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