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远隔千山万水的英国,有全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这里是展示中国文物最多的国外博物馆, 展室多达百余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这里向人们展示的是一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中国历史上各个年代登峰造极的国宝可谓门类齐全,应有尽有。据说这里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徜徉在33号展厅,华夏古代文明的代表作一一展现眼帘。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和马家窑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器物,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书画、地图、铜币、丝绸、景泰蓝、漆器、鼻烟壶……展品中陶瓷器占70%左右,凸显出“China”的地位。然而,当你看到明朝的红釉瓷器时,更会大吃一惊,为什么会有这般鲜红却没有一点儿杂色的瓷器?它是怎样烧造出来的呢?
红釉瓷器的烧制技术,其实从唐代开始就有了。北宋时期则更加完善,烧出了世称“钧红”的红釉瓷器。但是,那时的烧制工艺还不纯熟,红釉中往往掺杂了其他颜色。直至明朝宣德年间,才烧出了“祭红”,这是没有任何杂色的红釉,从色泽和纯度上,都超过了昔日的钧窑,人们称这种红釉瓷为“宣德祭”。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烧制祭红的技艺竟然莫名地失传了,虽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但仍然无法烧出宣德年间那样纯正的祭红了。
为了让祭红“复活”,重续历史,1985年,湖南科研人员接受了研制一种能够耐高温的大红色陶瓷的任务。2002年3月,一份陶瓷大红釉料的样品被放进高温电炉,结果令专家大为兴奋:非常纯正的大红颜色,在1250℃的高温中 ,没有明显的分解。大红色釉正式通过专家组鉴定。这种瓷器被意味深长地命名为“中国红”。
红釉那吉祥尊贵的颜色,自古就是皇室追求的精品,而鲜艳的祭红,则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如今,江西景德镇陶瓷馆近万件藏品中,祭红只有九件半。其中最珍贵是宣德年间的祭红,可惜收藏时只剩了残缺的半件。
关于祭红,还流传着不少久远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使祭红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相传明朝宣德年间,朝廷突然要用一套鲜红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景德镇的督窑官迫令窑工加紧烧制。窑工们不分昼夜一遍又一遍地试验,然而烧出的红釉不是掺有杂色,便是不够鲜艳。督窑的太监急了,时不时鞭打窑工,强令他们务必在祭奠日期到来之前烧出鲜红的瓷器来。有些窑工动作稍慢或有怨言,就被投入监狱。可是,眼见日期逼近,仍然没有烧出鲜红的瓷器。督窑官放出狠话,如果再烧不出红釉瓷,就要杀人祭窑了。
老窑工的女儿翠兰担心父亲,她来到御窑厂,却见父亲也被关进了大牢。翠兰激愤无比,要求督窑官放了她父亲,可是根本没用。绝望悲愤的翠兰,以自己年轻美丽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她纵身跳进燃着熊熊烈火的窑炉中。一道夺目的火焰冲天而起,然后渐渐熄灭……两天后,窑工们打开窑炉,一个个惊得瞪大了眼睛。看那一窑红釉,似被鲜红的血液染透,没有一点杂色,光彩夺目,红色祭瓷烧成了!
人们都说,这是美丽的少女翠兰用生命的热血染红了陶丕,这才有了鲜红的祭瓷,于是称其为“祭红”。
为了纪念以身祭窑的翠兰,窑工们在封窑门时,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从那时起,历朝历代皇帝都不惜财力人力烧制祭红,可那殷红的瓷器却像世间最珍贵的宝物一样,非常难得,那祭红成了万里挑一的贡品。
河南钧窑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说明红釉是一种极难掌握的技术。景德镇的祭红比钧红更难烧制,民间相传“千窑一宝”。清朝人在《景德镇陶歌》里描述烧制祭红的难度:“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霁红”就是祭红,也有人称为“宣德红”,还有“积红”、“醉红”、“极红”等。
在景德镇,制瓷工艺,尤其是釉料配方,历来是手艺人保密的重点,世代家传而不外泄。祭红烧制方法更是严格保密,不仅普通人,就是对瓷器研究有素的人也无法摸清。
祭红的烧成是“火的艺术”。上世纪50年代,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等与中国友好的国家派专家来中国学习配制祭红的工艺。可回国后,他们费尽心血,也烧不成合格的祭红。尽管他们有真正的配方,但却把握不好窑炉的火候。
那鲜红如血,在烈火中诞生的祭红,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新课题有待人们去研究和解决。
(責任编辑 张仁斌)
红釉瓷器的烧制技术,其实从唐代开始就有了。北宋时期则更加完善,烧出了世称“钧红”的红釉瓷器。但是,那时的烧制工艺还不纯熟,红釉中往往掺杂了其他颜色。直至明朝宣德年间,才烧出了“祭红”,这是没有任何杂色的红釉,从色泽和纯度上,都超过了昔日的钧窑,人们称这种红釉瓷为“宣德祭”。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烧制祭红的技艺竟然莫名地失传了,虽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但仍然无法烧出宣德年间那样纯正的祭红了。
为了让祭红“复活”,重续历史,1985年,湖南科研人员接受了研制一种能够耐高温的大红色陶瓷的任务。2002年3月,一份陶瓷大红釉料的样品被放进高温电炉,结果令专家大为兴奋:非常纯正的大红颜色,在1250℃的高温中 ,没有明显的分解。大红色釉正式通过专家组鉴定。这种瓷器被意味深长地命名为“中国红”。
红釉那吉祥尊贵的颜色,自古就是皇室追求的精品,而鲜艳的祭红,则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如今,江西景德镇陶瓷馆近万件藏品中,祭红只有九件半。其中最珍贵是宣德年间的祭红,可惜收藏时只剩了残缺的半件。
关于祭红,还流传着不少久远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使祭红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相传明朝宣德年间,朝廷突然要用一套鲜红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景德镇的督窑官迫令窑工加紧烧制。窑工们不分昼夜一遍又一遍地试验,然而烧出的红釉不是掺有杂色,便是不够鲜艳。督窑的太监急了,时不时鞭打窑工,强令他们务必在祭奠日期到来之前烧出鲜红的瓷器来。有些窑工动作稍慢或有怨言,就被投入监狱。可是,眼见日期逼近,仍然没有烧出鲜红的瓷器。督窑官放出狠话,如果再烧不出红釉瓷,就要杀人祭窑了。
老窑工的女儿翠兰担心父亲,她来到御窑厂,却见父亲也被关进了大牢。翠兰激愤无比,要求督窑官放了她父亲,可是根本没用。绝望悲愤的翠兰,以自己年轻美丽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她纵身跳进燃着熊熊烈火的窑炉中。一道夺目的火焰冲天而起,然后渐渐熄灭……两天后,窑工们打开窑炉,一个个惊得瞪大了眼睛。看那一窑红釉,似被鲜红的血液染透,没有一点杂色,光彩夺目,红色祭瓷烧成了!
人们都说,这是美丽的少女翠兰用生命的热血染红了陶丕,这才有了鲜红的祭瓷,于是称其为“祭红”。
为了纪念以身祭窑的翠兰,窑工们在封窑门时,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从那时起,历朝历代皇帝都不惜财力人力烧制祭红,可那殷红的瓷器却像世间最珍贵的宝物一样,非常难得,那祭红成了万里挑一的贡品。
河南钧窑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说明红釉是一种极难掌握的技术。景德镇的祭红比钧红更难烧制,民间相传“千窑一宝”。清朝人在《景德镇陶歌》里描述烧制祭红的难度:“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霁红”就是祭红,也有人称为“宣德红”,还有“积红”、“醉红”、“极红”等。
在景德镇,制瓷工艺,尤其是釉料配方,历来是手艺人保密的重点,世代家传而不外泄。祭红烧制方法更是严格保密,不仅普通人,就是对瓷器研究有素的人也无法摸清。
祭红的烧成是“火的艺术”。上世纪50年代,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等与中国友好的国家派专家来中国学习配制祭红的工艺。可回国后,他们费尽心血,也烧不成合格的祭红。尽管他们有真正的配方,但却把握不好窑炉的火候。
那鲜红如血,在烈火中诞生的祭红,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新课题有待人们去研究和解决。
(責任编辑 张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