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的香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天一阁藏书楼内的每一本书里,都夹着一片防蠹的芸草叶,故其图书,号称“无蛀书”。芸草是一种名贵药材和天然香料,书因它而有了一种清香之气。书夹芸草、藏书30多万册,天一阁应该是氤氲着浓香的。
  “藏书数第一家,建阁阅四百载”。步入天一阁西大门内,回头,就看到了这幅当代大书法家沙孟海所题的对联。那么或许,四百年的时间太漫长,阁内芸草多年没有更新,早已香消气散?或者我来的时候正是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天晦雨绵绵,空气潮湿,芸草生霉,气不清而香亦不远?
  今人所谓书香者,主要指读书风尚。其本义,应该就是源于书中所夹以防蠹虫的这种叫芸香或芸草的草。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写芸草:“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辟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芸草又称“七里香”、“灵香草”,那应是寓意其香清溢远、驱虫有灵效。
  天一阁的故事大多沉重,充满离散窃掠。但我在天一阁一处展厅中,看到的一则与芸草有关的故事,却如一折美丽哀婉的昆曲,浪漫、人性,颇具文学性。这竟是一个美女爱书成痴、爱书而亡的悲情故事。
  200多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有一个姓钱的内侄女,酷爱诗书。她听说宁波城内范家的天一阁,藏书甚富,且书不生蠹,全赖芸草之功。仰慕之余,钱姑娘用丝线,绣芸草数百枚,还自取名为“绣芸”。
  铁姑娘岂是爱芸香,实是爱书。她向往天一阁的丰厚藏书。爱书及屋,甚而及人。她便托父母央求知府大人做媒,要嫁入范家。有知府做媒,钱绣芸最终如愿以偿。满心欢喜的她,以为从此可以顺理成章地登阁读书了。
  哪知婚后不久,钱绣芸得知,范家有族规,严禁妇女登天一阁!
  我想象,钱绣芸在知道了范家祖宗定的这个族规后,定然如遭晴天霹雳,泪蒙双眼,或欲哭无泪了。从此,美人如失去水分的香草,很快枯萎,终抑郁而亡。
  临终,她对丈夫说:“我之所以来汝家者,芸草也,芸草既不见,生亦何为?君如怜妾,死葬阁之左近,妾瞑目矣!”钱绣芸的临终遗言,哀婉感人。这个故事,被记载在清代谢坤所著的《春草堂集》中。
  令钱姑娘缠绵悱恻、终抑郁而终的,竟不是爱情,而是一个读书的梦想。这是中国古代一个爱读书的女子的大悲恸。这跟范氏家族为藏书而制定并传承的严苛族规、祖训有关。
  在天一阁西大门内的天井院中,摆了创始人范钦的铜坐像。相对于展厅中他任兵部右侍郎的画像,端坐院中的范钦,有点偏瘦,显得矍铄而睿智。据说这是范先生的老年光景。其右手所持,正是他钟爱一生的东西——一本书。天一阁的藏书规训,就源于范钦的遗嘱。
  范钦在八十高龄的弥留之际,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一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大儿子和二儿媳(二儿子早亡)两房挑选。他故意让遗嘱变得如此不近情理,实则是一种考验,一种挑选。阅历丰富的他,知道书的珍贵,更知道书的“轻贱”;知道书的厚实,更知道书的脆弱。他要考验和挑选出那个完全不图功利、义无反顾、立志继承藏书的后人,来承担艰苦卓绝的藏书事业……
  结果,范钦的大儿子范大冲继承了藏书楼。如范钦所愿,一场没完没了的藏书接力赛从此开始了。多少年后,范大冲也有藏书遗嘱。如此延续,后一代的遗嘱,比前一代还要苛刻,终形成了严苛的藏书规训。这些规训,最重要一条,是告诫后人,若轻易开门入阁,将予以不能参加祭祖大典的严惩。这种处罚,意味着违规的后人,在家族血统关系上被亮出了“黄牌”。这在重视宗法血统的古代中国,比杖责鞭笞之罚,还要严重。
  于是,范钦的后人,一代又一代,战战兢兢地守着一楼藏书,又无法登楼入阁探视藏书一眼;为藏书,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数代人的小心戒备,却全然得不到任何现实功利。我们能想象得到,范钦的后人,在如此背悖和严格的祖训族规之下,该有一种怎样无奈甚至悲壮的心绪。
  当然,天一阁有一条可以向大学者开放的规矩。这条规矩的执行十分苛严,因为在此后近二百年的时间内,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十余名,如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钱大昕,等等。他们的名字,都是上得了中国文化史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范氏家族历代艰辛藏书、护书的深远文化意义。
  纵如此小心翼翼,天一阁还是躲不过灾难。从明代嘉靖年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380多年间,天一阁所遭遇的危机,大的就有五次,史称“五劫”。历经劫难的天一阁,7万册藏书,最终只余2万余册。
  然有此一楼书香,终为四方的爱书、藏书者,树了一面旗,也为散落各地的古籍,提供了一个归属。所以,自清至当代,天一阁多次得到民间捐书,终累积古籍达30余万册。由于天一阁藏书多孤本善本,具有广泛性及特殊性,故其书能被后世各学科的学者所利用,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
  离天一阁旧藏书楼不远的院落里,有两幢新藏书楼。近年来,天一阁的藏书,已搬到了这新建的现代技术条件的书库中。天一阁的旧藏书楼,现已封存保护。我和许多游人一样,只能站在楼下,抬头仰视……虽没有闻到芸草的香气,但我在天一阁的展厅里,看到过书库所存芸草的图片。它们被放置在一个个的布袋里。布袋多是束口的,为展示的需要,照片中有布袋打开,露出散开来的一些芸草。那是一些枯黄、蜷缩的叶茎和叶片。漫长的岁月,耗尽了它们全部的水分,使它们失去了作为植物的本来特征。但它们顽强地余下自己的芳香,成为天一阁藏书的一部分,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草!
  感佩钱绣芸,她没有读到天一阁的书,但她把自己变成了一枚美丽芳香的芸草,存入了中国文化史。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在我内心的深处,永远珍藏着一个时代。那个时代,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它的近,在乎我一闭上眼睛,就能亲切地回到它身边。  就像薄暮时分,一个人寂寞地坐着观花。在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一种特殊的花,永不枯萎。它盛开在心灵的绿园中,散发醉人的芳香,飘满我的生活。那就是故乡的橘花!橘花是玉白色的,星星点点,绽放枝头,非常清纯。一过清明,就是橘花绽放的季节,馥郁的清香在漫山遍野弥漫开来。这种草本植物,掰掉雪白
期刊
女人爱美,喜欢漂亮的衣服,这是天性。不用谁来教,骨子里就有的。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要去区里参加六一儿童节运动大会,选拔四、五年级的女生排练团体操,集体订购了一批粉色的裙子,我就有了一件裙子。穿着粉色的裙子,走在放学的路上,手不自觉地搭在裙边,一步一摆,一步一摆,学着团体操里的动作,慢慢地旋转起来,裙摆鼓起,花一样地盛开。班主任张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从身后走了过来,她哈哈大笑地说:“哎哟,你
期刊
母亲病了,病得叫人猝不及防。在母亲病重的日子里,仅仅一周时间,本就不健壮的我一下子就瘦去了八斤。老公就一再劝慰我:“现在不是哭的时候,现在是承担责任的时候。你必须尽最大努力,陪伴好母亲,眼泪留给以后,伤心留给以后,现在的伤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还拿出我家的积蓄,告诉我,不要跟兄妹们比,咱们条件好一些,用多少钱都不要吝啬。  当时,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我在心里一遍遍念叨着:“谢谢你,老公!谢谢你让
期刊
城里人怕是无福消受月夜了。  一轮圆月刚刚斜斜地爬入你的窗户,恰如恋人间正要亲嘴,不料被刷啦啦的声音打破,一阵比一阵急促,声音像雨点般洒在路上。都深夜了,洒水车仍然乐此不疲地唱着歌,唱吧,就算唱到天亮,我也并不怜惜。  侄子晓鹏已睡着多时了,打着像蚊子似的鼾声,我则完全没有睡意,胃胀,白天多吃了园中的西瓜,搅得不能安生,索性起了床,穿上一件灰黑色的短袖,推门而去了。  真是一轮,不,是圆月和所有的
期刊
“笑”可以露出愉快的表情,或发出欢乐的声音。比如微笑,大笑,甜笑,雅笑,哈哈笑,嫣然一笑,笑眯眯,笑嘻嘻,笑吟吟,抿嘴笑,咧嘴笑,掩口笑,笑煞人,笑容满面,笑脸相迎,捧腹大笑,笑不露齿,含笑不语,笑掉大牙,眉开眼笑,笑容可掬,笑弯了腰,娇笑,嗔笑,拊掌而笑,哄堂大笑,喜笑颜开,笑得直掉眼泪,笑得合不拢嘴,笑得喘不过气来……  “笑”也可以表示阴险或不高兴,请看奸笑,狞笑,狂笑,不怀好意的笑,无聊的
期刊
50多年前那个桃红柳绿时节,还不是我母亲的她,羞答答地走进了这贫瘠的山湾里,除了一把绿色的青春和浑身的力气,她两手空空,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她辛勤耕耘:在杜鹃啼血的哀鸣声中,播下充满希望的种子;在知了烦躁的高歌声中,用汗滴浇灌丰收的希望;在爪果飘香的日子里,用喜悦围成硕大的粮仓……  按照千百年来的老规矩,母亲生养了孩子,又将他们送进新居。送走一个,她舒一口气,直到一生的元气泄尽,她便有两个儿子是城
期刊
老家的池塘边,有一块磨刀石。  这是一块极为普通的石头。看上去有点像不规则的砖头,因为考虑到磨刀时便于固定,主人还在下面用木头凿了一条竖槽,将石头嵌在木槽中。只是因为使用时间太长,那石头被磨得中间低,两头翘,呈马鞍状,远看有点像古戏中官人的朝靴。  也许是很久没有人来磨刀的缘故,那石头孤零零的,显得很落寞,已长了绿色的青苔。只是石头的表面,还算光滑,印有一点磨刀时留下的铁锈的痕迹。  想起这磨刀石
期刊
一进入夏天,我开始着装轻便,负重骤减,修长雅致的连衣裙尽显亭亭玉立;T恤短牛仔裤尽显青春活力;小短袖长裤尽显庄重典雅……似清风、似杨柳,婀娜多姿,袅袅婷婷,尽显小女子的妖娆美丽!街上顿时色彩缤纷起来,如彩云飘飘,如花海徜徉!  夏天,身上的每寸肌肤都在无限地舒展,每个毛孔都在自由地呼吸。身体决不像冬天那样:缩着脖子,似要被双肩夹住,手脚不得伸展,似要紧挨心脏,去获取少有的温热。夏天的身体摆脱了所有
期刊
沈家门的名字蛮响的。在外地,说起沈家门,到过的人都会说“不错”。  走近沈家门,远远的便有一股鱼腥味扑面而来,浓浓的,人在其中,如生活在鱼汤里一般,习惯的,说是香,说是来沈家门就要闻闻这特有的鱼香味;不习惯的,说是臭,腥味十足,一股臭鱼烂虾的味道。其实,沈家门作为全国有名的“无蚊镇”,卫生标准是绝对一流的,剩鱼小虾早就被鱼粉加工厂抢购一空,只是生活在“渔都”里的人们和游客,每天吃鱼、品鱼、加工鱼,
期刊
清晨,鸟叫了,我醒来,一个女子的笑声停留在我的耳畔。  我只是看着她的背影,真惋惜,她的背影挡住了她的一江春水。我用我的目光抚摸她的背影,抚摸她匆匆而来的疲惫。美丽的女子呵,可转过身来吗?  最终,她走了,我无法挽留。  责任编辑:蒋建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