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伍修权、郭化若等一批红军将帅,面对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喜人局面,临阵舞笔,横槊赋诗,反映了他们坚定无畏的革命信念和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毛泽东率领红军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遵义战役后,心情激动,挥笔写下的一篇不朽之作: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
七律·历史转折
伍修权
铁壁合围难突破,
暮色苍茫别红都。
强渡湘江血如注,
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鏖战急,
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
革命从此上新途。
这首七律,是作者参加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亲身感受,对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艰难处境和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历史意义作了真实、形象的描述和概括。诗的前四句表现了红军在博古、李德指挥下遭受的巨大损失和陷入的困境,后四句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中国革命的崭新变化。这首诗,也是对毛泽东开始走上全党全军领导岗位的真实记录。
七绝·遵义会后
郭化若
千钧重担一丝悬,
有术回天事亦艰。
十日长征停遵义,
单纯防御责谁肩?
七绝·四渡赤水
小桥初架渡天兵,
避实击虚妙计生:
且听娄山关下战,
桥前火把又纵横。
在《七绝·遵义会后》中,郭化若有兴奋,有担忧,也有大胆的追问。他兴奋的是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在危如累卵的生死存亡关头,悬起了“千钧重担”,挽救了党和红军。他担忧的是中国革命的艰难险阻、党内斗争的曲折复杂。也就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郭化若凭着对党和革命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更加树立起长征到底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这在紧接着所写的《七绝·四渡赤水》中尽显无遗。
《长征》组诗
欧阳文
之一
秋风飒飒战马鸣,
红军被迫远征行。
突破四道封锁线,
飞越五岭占黎平。
强渡乌江跨天险,
攻占遵义救黔民。
打败军阀王家烈,
消灭侯旅“双枪兵”。
之二
遵义会议挽艰危,
全军将士喜上眉。
重占遵义施计巧,
再夺娄山显神威。
四渡赤水歼顽敌,
三路白军化烟灰。
夜过乌江迫贵市,
军威浩荡震蒋魁。
这两首诗,分别是欧阳文所写《长征》组诗(共六首)中的第一、二首。后来,欧阳文在回忆长征时,激动地说:“长征是一段不朽的岁月,是一部英雄的史诗。我有幸经历了这亘古未有的长征,经受了人间最艰苦的考验,生命得到了最大的锻冶和升华。”而欧阳文的长征诗,就是这举世无双的浩瀚史诗中的一朵浪花,也是他自己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记录。
悼念红军三军团参谋长
邓萍同志
张爱萍
长夜沉沉何时旦?
黄埔习武求经典。
北伐讨贼冒弹雨,
平江起义助烽焰。
“围剿”粉碎苦运筹。
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洒热血,
三军征途哭奇男。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时,年仅27岁。1935年3月4日,红三军团在遵义县鸭溪镇举行祝捷大会时,张爱萍怀着沉痛的心情,挥笔写下这首挽诗,情真意切地抒发了作者痛失战友的悲恸心情。1982年,张爱萍应遵义会议纪念馆请求,将诗重新书写寄给纪念馆收藏。198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在出版张爱萍诗集《纪事篇》时,张爱萍又对该诗进行了修改,把第二句中的“求经典”改为“济国端”,把最后一句中的“征途”改为“倚马”,使整首诗更加完美。
无题
贾拓夫
北渡不能复南征,
二次重占遵义城。
柘夫仍宿杨柳地,
笑问英雄均健生。
遵义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充分显示了遵义会议的伟大成果。红军全军振奋,上下士气倍增。深受鼓舞的贾拓夫在驻地遵义老城杨柳街题下了《无题》一诗。
诗歌第一句记述了红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法,主动放弃北渡長江计划,一渡赤水的经过;第二句写到了红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后两句中一个“笑”字,表达了作者在千难万险的长征途中,焕发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责编:马京京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毛泽东率领红军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遵义战役后,心情激动,挥笔写下的一篇不朽之作: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
七律·历史转折
伍修权
铁壁合围难突破,
暮色苍茫别红都。
强渡湘江血如注,
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鏖战急,
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
革命从此上新途。
这首七律,是作者参加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亲身感受,对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艰难处境和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历史意义作了真实、形象的描述和概括。诗的前四句表现了红军在博古、李德指挥下遭受的巨大损失和陷入的困境,后四句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中国革命的崭新变化。这首诗,也是对毛泽东开始走上全党全军领导岗位的真实记录。
七绝·遵义会后
郭化若
千钧重担一丝悬,
有术回天事亦艰。
十日长征停遵义,
单纯防御责谁肩?
七绝·四渡赤水
小桥初架渡天兵,
避实击虚妙计生:
且听娄山关下战,
桥前火把又纵横。
在《七绝·遵义会后》中,郭化若有兴奋,有担忧,也有大胆的追问。他兴奋的是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在危如累卵的生死存亡关头,悬起了“千钧重担”,挽救了党和红军。他担忧的是中国革命的艰难险阻、党内斗争的曲折复杂。也就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郭化若凭着对党和革命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更加树立起长征到底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这在紧接着所写的《七绝·四渡赤水》中尽显无遗。
《长征》组诗
欧阳文
之一
秋风飒飒战马鸣,
红军被迫远征行。
突破四道封锁线,
飞越五岭占黎平。
强渡乌江跨天险,
攻占遵义救黔民。
打败军阀王家烈,
消灭侯旅“双枪兵”。
之二
遵义会议挽艰危,
全军将士喜上眉。
重占遵义施计巧,
再夺娄山显神威。
四渡赤水歼顽敌,
三路白军化烟灰。
夜过乌江迫贵市,
军威浩荡震蒋魁。
这两首诗,分别是欧阳文所写《长征》组诗(共六首)中的第一、二首。后来,欧阳文在回忆长征时,激动地说:“长征是一段不朽的岁月,是一部英雄的史诗。我有幸经历了这亘古未有的长征,经受了人间最艰苦的考验,生命得到了最大的锻冶和升华。”而欧阳文的长征诗,就是这举世无双的浩瀚史诗中的一朵浪花,也是他自己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记录。
悼念红军三军团参谋长
邓萍同志
张爱萍
长夜沉沉何时旦?
黄埔习武求经典。
北伐讨贼冒弹雨,
平江起义助烽焰。
“围剿”粉碎苦运筹。
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洒热血,
三军征途哭奇男。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时,年仅27岁。1935年3月4日,红三军团在遵义县鸭溪镇举行祝捷大会时,张爱萍怀着沉痛的心情,挥笔写下这首挽诗,情真意切地抒发了作者痛失战友的悲恸心情。1982年,张爱萍应遵义会议纪念馆请求,将诗重新书写寄给纪念馆收藏。198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在出版张爱萍诗集《纪事篇》时,张爱萍又对该诗进行了修改,把第二句中的“求经典”改为“济国端”,把最后一句中的“征途”改为“倚马”,使整首诗更加完美。
无题
贾拓夫
北渡不能复南征,
二次重占遵义城。
柘夫仍宿杨柳地,
笑问英雄均健生。
遵义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充分显示了遵义会议的伟大成果。红军全军振奋,上下士气倍增。深受鼓舞的贾拓夫在驻地遵义老城杨柳街题下了《无题》一诗。
诗歌第一句记述了红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法,主动放弃北渡長江计划,一渡赤水的经过;第二句写到了红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后两句中一个“笑”字,表达了作者在千难万险的长征途中,焕发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