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李建成,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淮安市劳动模范,淮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任洪泽县实验小学校长,现兼任洪泽县教育局副局长、淮安市成长教育研究所所长。在教育教学领域创立很多理论,形成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创立“自问自探”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此教学法获江苏省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在教育领域,创立“成长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成长”的核心价值观,建构关注生命成长的校本教育。在管理领域,创立“用文化发展人”的思想——学校围绕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建构学校文化,通过学校文化建构引领和促进教师、学生与学校的发展。“十五”以来,主持国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出版专著4本,主编教育用书8本,其中专著《小学阅读教学的革命》创新了阅读教学理论,受到省内外很多教育专家的认可;在《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人民教育》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其教育教学思想进行了深度报道。
李建成,洪泽县实验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最近,他集中梳理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明确提出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这一主张鲜明,独特,很有意思,透析着他的语文教学追求,表达了他对语文教学意义与价值的深度思考。当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命题,也是一个很有见地的教学主张。
其一,语文成长观是从李建成的“成长”经历和感悟中“长”出来的。李建成是一个不断“成长”着的人。这似乎是个伪命题,哪个人不在成长?其实不然,不是所有人都在成长——我说的是思想、精神的成长,是生命的丰盈和强大。李建成恰恰是一个追求精神成长的人。他的成长表现为爱思考,是在思考中成长。而他思考的方式主要是阅读、写作,以及与别人交谈、讨论。因此,阅读、写作、交谈、讨论成了他成长的方式,也成了他成长的动力。阅读,使他视野开阔;写作,使他思维缜密;交谈,使他获得新的思考点和生长点;讨论,则使他逐步深刻。
他对成长的认识与思考是深刻的。他认为,成长是一种生长,是生命内部力量的自然表现;成长是一种姿态,是向上、向外、向远处的拓展和瞭望;成长是一个过程,是内心唤醒、积聚、升华的过程。他认为,这一切既需要内在的力量即生命的力量,又需要外部的力量即教育的力量,准确地说,两种力量汇聚成文化的力量。不难理解,他的语文观是成长观,是来源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体验的;他的语文成长观是植根于他自己成长的情境之中的。李建成语文教学主张的形成和表达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主张不是外在于生命的,是在自己生命中成长起来的,因而,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交谈、讨论是如此重要。
其二,语文成长观是在他办学核心理念的践行中自然生成的。走进洪泽县实验小学你会看到“成长”二字,成长成了学校办学、教育的主旋律。成长,让学校蓬勃向上,充满无限的生机,因此,“成长”二字不是镌刻在石头上,不是镶嵌在墙壁上,而是充溢在师生的生活中,当然也充溢在课程中。成长成为课程建设的主旋律,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标志。不难理解,语文也应当是成长的。
李建成的语文成长观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教学主张的追求与明晰都需要一块文化土壤,学校应当是教学主张的诞生地、栖息地。问题在于学校有沒有成为文化土壤,校长有沒有自己的核心教育理念。李建成就是用学校的核心理念来观照和引领课程改革,让学校核心理念与学科改革产生一种契合。问题还在于教师自己有沒有一种敏锐,有沒有一种责任感。所谓敏锐,是指教师使自己的教学主张与学校的核心理念相对接、相呼应;所谓责任感,是说教师应当从自己的学科教学出发,使学校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具体化,从而支撑和丰富学校的核心理念。在洪泽县实验小学,这点是相当突出的。
其三,语文成长观基于对语文特质的深刻认知。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长期以来,大家都围绕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讨论,这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与视角,但仅就这一个视角来讨论似乎是不够的,必须寻找另外的视角。李建成找到了,那就是生命的视角,他认定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是成长的”。他说,“语文,无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还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一门文化艺术,还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载体,她都是不断发展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是的,语文是有生命的。仅从语言文字来看,马克思就有深刻的论述:“观念从一开始就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形式。”马克思正是“在澎湃的思想上盘旋”,从而“找到了语言”,于是,“灵魂这家伙,从人的身体里不断涌出”。马克思让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鲜活的生命,看到了勃勃生机。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论述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语言是存在的家。”他又说:“我们把呼唤看作一种言说……呼声从远方来,到远方去。”就是在呼声的“来去”之间,我们听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发出的呼唤。李泽厚提出“情本体”,要让哲学“走出语言”,不过他接着解释:“人的一切活动是不能‘走出语言’的,所以,所谓‘走出语言’,不是让人不用语言……而是让人不可被语言的牢笼所框住。”其实,活生生的语言不可能是“牢笼”,而真的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是“家”。李建成“让学生带着‘写什么’和‘怎么写’读文章,在作者和文本情感体验的对话中同成长”,又“让学生带着‘悟什么’和‘怎么悟’做作文,在见闻和个体感悟表达的创造中同成长”,就是把准了语文的特质——语言文字的运用,让语文教学、语文学习成为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
其四,语文成长观说到底是儿童成长观、儿童创造观。语文是有生命的,儿童更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两种生命的相遇,是两种生命相遇中的对话、分享与共生。所以,李建成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
李建成有自己的儿童观。他认为儿童是活生生的语言拥有者,是活生生的语言享用者,也是活生生的语言创造者。而儿童语言的拥有、享用和创造,既来自他们心灵中的智慧,也来自丰富的生活,抑或说是在丰富生活中儿童灵性的显现。拿作文教学来说,李建成主张“作文教学应追求学生‘做作文’:引导他们自己去‘种稻’‘机米’‘做饭’,感受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感悟生活见闻和个体认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生活,丰富了语文内容;完成了写作任务,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语言智慧和情感生命的成长”。
李建成的思考和实践并沒有止于此,他进一步的探索是,如何让儿童拥有、享用、创造语言文字,即如何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他找到了一个关键,那就是解放儿童,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他仍然沒有让“成长”离开自己,沒有离开自己的语文教学,他的“语文教学之手”紧紧地把儿童成长与语文成长拉起来。他认为,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解放的过程,解放既是儿童成长的保证,又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标尺。他接着说,解放的起点在于尊重儿童。紧接着,他又认为,尊重的起点在于尊重和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拥有适合的语文学习方式,才会有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在适合的语文学习中才有可能怀着喜悦与成功的期盼去创造自己的语文,真正达到“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的理想境界。
说到这儿,我还想重复开头的话:“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真是一个有意思的、有意义的、深刻的、独特的话题。李建成又“成长”了。
李建成,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淮安市劳动模范,淮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任洪泽县实验小学校长,现兼任洪泽县教育局副局长、淮安市成长教育研究所所长。在教育教学领域创立很多理论,形成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创立“自问自探”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此教学法获江苏省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在教育领域,创立“成长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成长”的核心价值观,建构关注生命成长的校本教育。在管理领域,创立“用文化发展人”的思想——学校围绕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建构学校文化,通过学校文化建构引领和促进教师、学生与学校的发展。“十五”以来,主持国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出版专著4本,主编教育用书8本,其中专著《小学阅读教学的革命》创新了阅读教学理论,受到省内外很多教育专家的认可;在《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人民教育》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其教育教学思想进行了深度报道。
李建成,洪泽县实验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最近,他集中梳理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明确提出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这一主张鲜明,独特,很有意思,透析着他的语文教学追求,表达了他对语文教学意义与价值的深度思考。当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命题,也是一个很有见地的教学主张。
其一,语文成长观是从李建成的“成长”经历和感悟中“长”出来的。李建成是一个不断“成长”着的人。这似乎是个伪命题,哪个人不在成长?其实不然,不是所有人都在成长——我说的是思想、精神的成长,是生命的丰盈和强大。李建成恰恰是一个追求精神成长的人。他的成长表现为爱思考,是在思考中成长。而他思考的方式主要是阅读、写作,以及与别人交谈、讨论。因此,阅读、写作、交谈、讨论成了他成长的方式,也成了他成长的动力。阅读,使他视野开阔;写作,使他思维缜密;交谈,使他获得新的思考点和生长点;讨论,则使他逐步深刻。
他对成长的认识与思考是深刻的。他认为,成长是一种生长,是生命内部力量的自然表现;成长是一种姿态,是向上、向外、向远处的拓展和瞭望;成长是一个过程,是内心唤醒、积聚、升华的过程。他认为,这一切既需要内在的力量即生命的力量,又需要外部的力量即教育的力量,准确地说,两种力量汇聚成文化的力量。不难理解,他的语文观是成长观,是来源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体验的;他的语文成长观是植根于他自己成长的情境之中的。李建成语文教学主张的形成和表达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主张不是外在于生命的,是在自己生命中成长起来的,因而,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交谈、讨论是如此重要。
其二,语文成长观是在他办学核心理念的践行中自然生成的。走进洪泽县实验小学你会看到“成长”二字,成长成了学校办学、教育的主旋律。成长,让学校蓬勃向上,充满无限的生机,因此,“成长”二字不是镌刻在石头上,不是镶嵌在墙壁上,而是充溢在师生的生活中,当然也充溢在课程中。成长成为课程建设的主旋律,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标志。不难理解,语文也应当是成长的。
李建成的语文成长观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教学主张的追求与明晰都需要一块文化土壤,学校应当是教学主张的诞生地、栖息地。问题在于学校有沒有成为文化土壤,校长有沒有自己的核心教育理念。李建成就是用学校的核心理念来观照和引领课程改革,让学校核心理念与学科改革产生一种契合。问题还在于教师自己有沒有一种敏锐,有沒有一种责任感。所谓敏锐,是指教师使自己的教学主张与学校的核心理念相对接、相呼应;所谓责任感,是说教师应当从自己的学科教学出发,使学校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具体化,从而支撑和丰富学校的核心理念。在洪泽县实验小学,这点是相当突出的。
其三,语文成长观基于对语文特质的深刻认知。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长期以来,大家都围绕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讨论,这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与视角,但仅就这一个视角来讨论似乎是不够的,必须寻找另外的视角。李建成找到了,那就是生命的视角,他认定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是成长的”。他说,“语文,无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还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一门文化艺术,还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载体,她都是不断发展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是的,语文是有生命的。仅从语言文字来看,马克思就有深刻的论述:“观念从一开始就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形式。”马克思正是“在澎湃的思想上盘旋”,从而“找到了语言”,于是,“灵魂这家伙,从人的身体里不断涌出”。马克思让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鲜活的生命,看到了勃勃生机。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论述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语言是存在的家。”他又说:“我们把呼唤看作一种言说……呼声从远方来,到远方去。”就是在呼声的“来去”之间,我们听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发出的呼唤。李泽厚提出“情本体”,要让哲学“走出语言”,不过他接着解释:“人的一切活动是不能‘走出语言’的,所以,所谓‘走出语言’,不是让人不用语言……而是让人不可被语言的牢笼所框住。”其实,活生生的语言不可能是“牢笼”,而真的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是“家”。李建成“让学生带着‘写什么’和‘怎么写’读文章,在作者和文本情感体验的对话中同成长”,又“让学生带着‘悟什么’和‘怎么悟’做作文,在见闻和个体感悟表达的创造中同成长”,就是把准了语文的特质——语言文字的运用,让语文教学、语文学习成为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
其四,语文成长观说到底是儿童成长观、儿童创造观。语文是有生命的,儿童更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两种生命的相遇,是两种生命相遇中的对话、分享与共生。所以,李建成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
李建成有自己的儿童观。他认为儿童是活生生的语言拥有者,是活生生的语言享用者,也是活生生的语言创造者。而儿童语言的拥有、享用和创造,既来自他们心灵中的智慧,也来自丰富的生活,抑或说是在丰富生活中儿童灵性的显现。拿作文教学来说,李建成主张“作文教学应追求学生‘做作文’:引导他们自己去‘种稻’‘机米’‘做饭’,感受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感悟生活见闻和个体认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生活,丰富了语文内容;完成了写作任务,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语言智慧和情感生命的成长”。
李建成的思考和实践并沒有止于此,他进一步的探索是,如何让儿童拥有、享用、创造语言文字,即如何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他找到了一个关键,那就是解放儿童,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他仍然沒有让“成长”离开自己,沒有离开自己的语文教学,他的“语文教学之手”紧紧地把儿童成长与语文成长拉起来。他认为,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解放的过程,解放既是儿童成长的保证,又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标尺。他接着说,解放的起点在于尊重儿童。紧接着,他又认为,尊重的起点在于尊重和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拥有适合的语文学习方式,才会有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在适合的语文学习中才有可能怀着喜悦与成功的期盼去创造自己的语文,真正达到“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的理想境界。
说到这儿,我还想重复开头的话:“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真是一个有意思的、有意义的、深刻的、独特的话题。李建成又“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