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思想品德课要上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快乐成长的课,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快乐。要努力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就应当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一些正确的教学策略,以保证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丰富资源;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思想品德课是重在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态度、个性等诸多方面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新形势下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自立、自主、自强、创新的一代新人的学科。《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思想品德课要上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快乐成长的课,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快乐。要努力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就应当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一些正确的教学策略,以保证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近些年在教学《想想品德》课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现整理出来,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孩子的生活为基础。”平时教学中,教者就应该努力地运用这一理念,从孩子的生活中寻找现实的问题来联系课本进行生成教育,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积极的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惑、并有所欲有所求,这样才能具有理想的德育效果。
思想政治学科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探究性等特点,更多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尤其是初中学生,更要通过活动来提高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水平。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让他去遵守多少外在的规则、规范,而在于他自己内心的内化力量。只有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内心的准则,成为学生内在的一部分,思想品德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品德的培养不是单纯讲道理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过去一个很大的困惑就在这里,往往教师努力地给学生讲道理,学生在课堂上也听的很认真,但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做不到,也不愿意做。其实道理学生都听得懂,但从愿意做到成为习惯,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有很多的障碍和困惑,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去解决,并排除障碍。因此,教者要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活动案例,结合学生、班级、学校、家庭的实际,多方收集生活素材,“从学生中来,从生活中来”,以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为主,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各种现象,真正加深对生活、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感受,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习惯,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和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快乐的成长。
二、构建绿色课堂,营造活动氛围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充当教师教学活动的配角。
长期以来,在整个思想品德教育中,都是在一种空洞反复的说教中形成道德。比如:你们看这个对不对?这个是不是这样?学生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揣摩老师的意图上的,是否跟着老师的答案合上点。初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时的思想是非常鲜活纯真的,可慢慢地就被训练成套话了,思维模式也被定势了。本来想让学生讲真话,但说出来的是慢慢磨合好的一种定势后的语言。因此,教育的悲哀是学生失去了自我,没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最后被培养成公式化,套装化的复制品。学生到底能有什么收获呢?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提供了许多贴近青少年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主要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的活动,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非单纯教科书的机械复制,教者可以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空间中展开学习、讨论、游戏。虽然开始时学生可能表达不太清楚,甚至错误明显、幼稚可笑,但是因为学生是在淳朴、原始状态下参与实际活动,动手动脑,释放自己,构建知识和能力,从而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我们老师应该努力的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认知感觉和已有经验、情感和体验,艺术性地捕捉各种生机、各种生长因素,才能使課堂教学充满生命力,产生出超出预设效果的“溢出效应”。
三、开展多样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种有效的途径。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小品表演的,我们就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创意与表演、丰富多彩的体验、换位思考等形式来感受对方的想法。其实孩子是很善于表演的,这不仅仅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更让他们在课堂玩得高兴,表演得活跃,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许多道德观念可以在他们通过自己外在的形体和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在声音、形象、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在相互合作、愉快的配合中形成;从而内化为自身固有品质的一部分。
教师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不能只是单纯的为了教学活动的生动活泼、花样百出,那样表演完了,看不出目的是什么。活动的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创造性开展活动得出自己切身的体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情感体验,学会换位思考。学生在回味、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感。
此外,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资源的选取、教育机会的分配等方面都要与期望学生所形成的品德标准相一致。尊重孩子的差异与感受,尊重他们每一个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关注班级中的“边缘孩子”,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沐浴在温馨阳光的普照之下,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发展。
要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参与丰富、生动、多样的活动,经历一个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让学生的生命道德之花在各种活动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丰富资源;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思想品德课是重在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态度、个性等诸多方面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新形势下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自立、自主、自强、创新的一代新人的学科。《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思想品德课要上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快乐成长的课,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快乐。要努力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就应当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一些正确的教学策略,以保证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近些年在教学《想想品德》课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现整理出来,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孩子的生活为基础。”平时教学中,教者就应该努力地运用这一理念,从孩子的生活中寻找现实的问题来联系课本进行生成教育,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积极的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惑、并有所欲有所求,这样才能具有理想的德育效果。
思想政治学科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探究性等特点,更多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尤其是初中学生,更要通过活动来提高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水平。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让他去遵守多少外在的规则、规范,而在于他自己内心的内化力量。只有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内心的准则,成为学生内在的一部分,思想品德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品德的培养不是单纯讲道理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过去一个很大的困惑就在这里,往往教师努力地给学生讲道理,学生在课堂上也听的很认真,但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做不到,也不愿意做。其实道理学生都听得懂,但从愿意做到成为习惯,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有很多的障碍和困惑,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去解决,并排除障碍。因此,教者要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活动案例,结合学生、班级、学校、家庭的实际,多方收集生活素材,“从学生中来,从生活中来”,以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为主,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各种现象,真正加深对生活、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感受,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习惯,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和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快乐的成长。
二、构建绿色课堂,营造活动氛围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充当教师教学活动的配角。
长期以来,在整个思想品德教育中,都是在一种空洞反复的说教中形成道德。比如:你们看这个对不对?这个是不是这样?学生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揣摩老师的意图上的,是否跟着老师的答案合上点。初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时的思想是非常鲜活纯真的,可慢慢地就被训练成套话了,思维模式也被定势了。本来想让学生讲真话,但说出来的是慢慢磨合好的一种定势后的语言。因此,教育的悲哀是学生失去了自我,没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最后被培养成公式化,套装化的复制品。学生到底能有什么收获呢?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提供了许多贴近青少年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主要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的活动,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非单纯教科书的机械复制,教者可以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空间中展开学习、讨论、游戏。虽然开始时学生可能表达不太清楚,甚至错误明显、幼稚可笑,但是因为学生是在淳朴、原始状态下参与实际活动,动手动脑,释放自己,构建知识和能力,从而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我们老师应该努力的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认知感觉和已有经验、情感和体验,艺术性地捕捉各种生机、各种生长因素,才能使課堂教学充满生命力,产生出超出预设效果的“溢出效应”。
三、开展多样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种有效的途径。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小品表演的,我们就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创意与表演、丰富多彩的体验、换位思考等形式来感受对方的想法。其实孩子是很善于表演的,这不仅仅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更让他们在课堂玩得高兴,表演得活跃,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许多道德观念可以在他们通过自己外在的形体和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在声音、形象、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在相互合作、愉快的配合中形成;从而内化为自身固有品质的一部分。
教师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不能只是单纯的为了教学活动的生动活泼、花样百出,那样表演完了,看不出目的是什么。活动的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创造性开展活动得出自己切身的体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情感体验,学会换位思考。学生在回味、感受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感。
此外,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资源的选取、教育机会的分配等方面都要与期望学生所形成的品德标准相一致。尊重孩子的差异与感受,尊重他们每一个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关注班级中的“边缘孩子”,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沐浴在温馨阳光的普照之下,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发展。
要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参与丰富、生动、多样的活动,经历一个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让学生的生命道德之花在各种活动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