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预设”就是预先设计,“生成”就是事物发展形成的结果。在课堂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课中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课中的生成,那么预设必然缺乏生命力。只有将预设和生成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和美的气息。
一、精心预设 和谐生成——“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的预设饱藏于胸,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在执教《操场上》一课时,我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并用摄像机把这些活动拍摄下来。语文课上,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参加了哪几种运动,最喜欢哪种。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接着,我分段播放录像,每放完一段录像,就让大家说说看到了谁在参加什么运动。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身影时都特别激动,说得头头是道。我随即出示相应的词卡,让他们读一读,记一记,动一动,同学们乐在其中。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堂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都调动起来,定能演绎出课堂精彩的一幕。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预设,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的和谐生成,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尊重“错误” 动态生成——“柳暗花明又一村”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即时生成的东西。”
在教学生字“犁”时,有一个孩子组词“鸭犁”,同学们哄堂大笑,那个孩子羞得满脸通红,也意识到自己错了。这个字确实比较生僻,容易混淆。于是,我决定“将错就对”。我走到那个孩子身边,递给他一支粉笔,微笑着对他说:“告诉他们,‘鸭梨’怎么写。”那个孩子战战兢兢地在黑板上写下了正确的“鸭梨”。我又让他写“犁田”,他也写正确了。我得意扬扬地对大家说:“看见没?人家会写!他刚才只是想提醒大家“鸭梨”的“梨”不是今天学的这个“犁”,谁知人家还没说完,你们就迫不及待地乐起来了。”大家不好意思地笑起来,那个孩子也如释重负般回到了座位。我趁热打铁出示“犁”的图片说:“看,牛后面的这个就是‘犁’,是一种农民伯伯常用的耕田工具。有什么好办法区分这两个形近字吗?”同学们思量片刻,纷纷回答:“鸭梨长在树上,所以是木字底;犁田要用牛,所以是牛字底。”我满意地点点头:“把这两个词都写下来,以后肯定不会出错。”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出现错误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我适时利用这意外的错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从而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发现。
三、预设之外 巧妙生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学生“越过雷池”之时,我们不能冷漠回避,应迅速地在预设和生成之间寻找桥梁,沿着他们的思路,给大家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许这将会成为我们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突然有个孩子喊道:“老师,错了!晚上哪有‘蓝蓝的天’呢?天应该是黑的啊!”我被他这一问给震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沸腾起来。我顺着他的思路,轻声问道:“你觉得蓝蓝的天应该换成什么呢?”那个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黑黑的天!”我灵机一动,故作神秘地说:“那我就用你改的词来读一读。”然后我用略带点阴森的声音读到:“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黑——黑——的天!”孩子们听完都摇头,七嘴八舌地议论:“天黑黑的,小女孩会害怕的,哪敢坐在月亮上玩啊!”我立刻又美美地读了一遍原文,问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大家说:“蓝蓝的天,比较美。黑黑的天,有点怕。”我点点头道:“叶圣陶爷爷也是这么想的,写给小朋友们读的诗当然应该写得美美的。你们看,可爱的小女孩居然爬到弯弯的月亮上去,看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这是一件多么神奇、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孩子们带着甜美的微笑,读得有滋有味。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全部细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能“无心插柳柳成荫”。
四、顺学而导 精彩生成——“春色满园关不住”
日本著名的教育学者佐藤学语:“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学生,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教师的倾听往往从学生的差异点开始,倾听学生发言并加以引导提升,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教学《桥》一课时,我们正感受着老支书为了挽救村民们的生命,把自己的儿子从过桥的队伍中揪出来,最后两父子都牺牲的伟大精神。此时我发现有两个孩子在小声议论着什么,我停下来询问,他们说:“老师,我们觉得这篇课文写得太假了!老支书为了村民们放弃自己的生命,我们能理解。可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比天还要大的,他怎么可能为了村民们,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去死呢?”看来这两个孩子是真的沉到文本中去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于是我马上问道:“老支书真的舍得儿子死吗?他为什么要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联系上下文,读读相关段落,与同桌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反复研读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时洪水凶猛,生命之桥颤颤巍巍,老支书已经命令党员站后面,而他的儿子作为一个党员,却混在队伍中间,如果老支书不制止,其他人也会效仿,将会导致一片混乱,大家都过不了桥,全部都要死!”“他把儿子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以至于把最后过桥的机会让给儿子,只是可惜桥塌了。他俩都葬身洪海。”学生发表见解时,我就让他们读一读文中相关的细节描写。
通过这一番读书和讨论,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了:老支书是用自己的义举感召村民,大家有序过桥的场面就是最好的证明!老支书爱儿子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危急时刻,他不得不痛下狠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绽放,情感撞击,正如“春色满园关不住”。
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瞬间,及时调整预设,顺学而导,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指导。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闪耀智慧的光芒,精彩生成。
一、精心预设 和谐生成——“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的预设饱藏于胸,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在执教《操场上》一课时,我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并用摄像机把这些活动拍摄下来。语文课上,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参加了哪几种运动,最喜欢哪种。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接着,我分段播放录像,每放完一段录像,就让大家说说看到了谁在参加什么运动。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身影时都特别激动,说得头头是道。我随即出示相应的词卡,让他们读一读,记一记,动一动,同学们乐在其中。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堂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都调动起来,定能演绎出课堂精彩的一幕。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预设,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的和谐生成,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尊重“错误” 动态生成——“柳暗花明又一村”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即时生成的东西。”
在教学生字“犁”时,有一个孩子组词“鸭犁”,同学们哄堂大笑,那个孩子羞得满脸通红,也意识到自己错了。这个字确实比较生僻,容易混淆。于是,我决定“将错就对”。我走到那个孩子身边,递给他一支粉笔,微笑着对他说:“告诉他们,‘鸭梨’怎么写。”那个孩子战战兢兢地在黑板上写下了正确的“鸭梨”。我又让他写“犁田”,他也写正确了。我得意扬扬地对大家说:“看见没?人家会写!他刚才只是想提醒大家“鸭梨”的“梨”不是今天学的这个“犁”,谁知人家还没说完,你们就迫不及待地乐起来了。”大家不好意思地笑起来,那个孩子也如释重负般回到了座位。我趁热打铁出示“犁”的图片说:“看,牛后面的这个就是‘犁’,是一种农民伯伯常用的耕田工具。有什么好办法区分这两个形近字吗?”同学们思量片刻,纷纷回答:“鸭梨长在树上,所以是木字底;犁田要用牛,所以是牛字底。”我满意地点点头:“把这两个词都写下来,以后肯定不会出错。”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出现错误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错误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我适时利用这意外的错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从而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发现。
三、预设之外 巧妙生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学生“越过雷池”之时,我们不能冷漠回避,应迅速地在预设和生成之间寻找桥梁,沿着他们的思路,给大家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许这将会成为我们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突然有个孩子喊道:“老师,错了!晚上哪有‘蓝蓝的天’呢?天应该是黑的啊!”我被他这一问给震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沸腾起来。我顺着他的思路,轻声问道:“你觉得蓝蓝的天应该换成什么呢?”那个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黑黑的天!”我灵机一动,故作神秘地说:“那我就用你改的词来读一读。”然后我用略带点阴森的声音读到:“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黑——黑——的天!”孩子们听完都摇头,七嘴八舌地议论:“天黑黑的,小女孩会害怕的,哪敢坐在月亮上玩啊!”我立刻又美美地读了一遍原文,问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大家说:“蓝蓝的天,比较美。黑黑的天,有点怕。”我点点头道:“叶圣陶爷爷也是这么想的,写给小朋友们读的诗当然应该写得美美的。你们看,可爱的小女孩居然爬到弯弯的月亮上去,看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这是一件多么神奇、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孩子们带着甜美的微笑,读得有滋有味。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全部细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能“无心插柳柳成荫”。
四、顺学而导 精彩生成——“春色满园关不住”
日本著名的教育学者佐藤学语:“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学生,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教师的倾听往往从学生的差异点开始,倾听学生发言并加以引导提升,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教学《桥》一课时,我们正感受着老支书为了挽救村民们的生命,把自己的儿子从过桥的队伍中揪出来,最后两父子都牺牲的伟大精神。此时我发现有两个孩子在小声议论着什么,我停下来询问,他们说:“老师,我们觉得这篇课文写得太假了!老支书为了村民们放弃自己的生命,我们能理解。可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比天还要大的,他怎么可能为了村民们,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去死呢?”看来这两个孩子是真的沉到文本中去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于是我马上问道:“老支书真的舍得儿子死吗?他为什么要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联系上下文,读读相关段落,与同桌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反复研读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时洪水凶猛,生命之桥颤颤巍巍,老支书已经命令党员站后面,而他的儿子作为一个党员,却混在队伍中间,如果老支书不制止,其他人也会效仿,将会导致一片混乱,大家都过不了桥,全部都要死!”“他把儿子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以至于把最后过桥的机会让给儿子,只是可惜桥塌了。他俩都葬身洪海。”学生发表见解时,我就让他们读一读文中相关的细节描写。
通过这一番读书和讨论,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了:老支书是用自己的义举感召村民,大家有序过桥的场面就是最好的证明!老支书爱儿子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危急时刻,他不得不痛下狠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绽放,情感撞击,正如“春色满园关不住”。
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瞬间,及时调整预设,顺学而导,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指导。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闪耀智慧的光芒,精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