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大潮来袭,我校也在课堂教学中对导学案教学模式做了探索和尝试。在我的政治教学实践中,从最初的惊喜到慢慢的冷静,回顾反思,我产生了如下的疑问。
一、导学案的使用弱化了政治课堂的德育功能
加强对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整个生命世界的关爱和珍惜,也有助于他们创造幸福、有价值的人生。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导学案的制作更侧重于学生应试能力、考试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课堂教学程序与模式相似度极高,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被以“导学案”方式呈现的练习所替代,甚至有的只剩下纯粹知识的罗列和教材的翻版。被导学案引导的课堂因为更侧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缺少灵魂的碰撞和人文的思想,更缺少心灵的感动和思想的共鸣。水依然是那潭水,却没有了灵动的色彩。基于此,我的疑问是:如何在运用导学案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还能打造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呢?
二、导学案的使用使课堂教学过于格式化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按道理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导学案的设置通常格式化。我校的导学案基本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巩固”三个部分,日复一日地使用,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甚至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他们不再为寻求新的学习方法而去尝试,这样有可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表面上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手的多了,可是在这种“学生主体”的表象下,牺牲的却是学生思想的自由。对老师而言也同样如此,模式的限定使老师不再思考更好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环节都按预设的轨道进行,影响了课堂创造力的发挥,久而久之可能会使课堂失去生命力。基于此,我的疑问是:如何在运用导学案形成课堂模式的同时还能不失思维的个性呢?
三、导学案如果不精心制作会流于形式
一个高水平的导学案的制作往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尤其政治学科,时政性特别强,教学设计要紧随热点其后。教学环节的设计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没有现成的等着你去用,只能自己大海里捞针。找到适当的教学资源,还要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高质量的探究问题,然后再把找到的课程资源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展示给学生,达到课件与导学案的吻合与一致,这个过程是一个极具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如果想达到完美的设计真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恰恰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政治学科的老师少之又少,加之水平有限,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自己亲自去制作导学案和课件,这样就会借鉴他人的经验,而大多数学案在设计上往往侧重于照搬课本,甚至是将课本内容重新进行一次包装,这样就使一些导学案的含金量缩水,甚至失去了“导学”的功能,只能流于形式了。基于此,我的疑问是:如何才能保证每一堂课都能制作出高水平的导学案呢?
四、导学案探究问题的设置深浅度不好把握
导学案的关键环节在于课堂探究问题的设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接授程度。如果问题设置肤浅,一目了然,学生就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如果设置的是一些常规问题,学生能在其他的教学辅助资料中找到答案,而没有自主思考的过程,那么这样的探究也就失去了价值;如果设置的问题过难,小组内可能只有个别同学能有思路,久而久之个别同学就会产生孤独感,因为只有一个人的发言会让人觉得没有学习伙伴。而导学案的篇幅有限,设置的问题又有限,没有弹性,所以无论怎样设置都会有一定的局限。另外,到底设置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是设置知识性较强的还是思想教育更强一些的,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基于此,我的疑问是:导学案的探究问题如何设置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呢?
五、课堂探究导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探究导学是有效导学的关键。 这个阶段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也是“导学式”课堂能否成功的关键。而部分同学因为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已经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有的小组总是那么几个个别同学在发言,而部分同学永远是听众,貌似小组讨论很热烈,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有的同学或者干脆就是“打酱油”凑热闹。还有,因为学生的视野阅历有限,有些探究性问题很难做出高质量的讨论,所以难免浪费宝贵的时间,反而效率低下。基于此,我的疑问是:课堂探究环节如何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呢?
在导学案课堂模式探索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成熟的经验,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求索的历程,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新生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而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如此,它就象一缕春风吹进了沉寂已久的课堂,虽然面临困难挑战和质疑,却不能阻挡它前行的脚步。我愿意带着困惑继续前行,我相信只要努力前路定会豁然开朗,我也希望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投身课堂改革的洪流,激流勇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一、导学案的使用弱化了政治课堂的德育功能
加强对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整个生命世界的关爱和珍惜,也有助于他们创造幸福、有价值的人生。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导学案的制作更侧重于学生应试能力、考试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课堂教学程序与模式相似度极高,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被以“导学案”方式呈现的练习所替代,甚至有的只剩下纯粹知识的罗列和教材的翻版。被导学案引导的课堂因为更侧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缺少灵魂的碰撞和人文的思想,更缺少心灵的感动和思想的共鸣。水依然是那潭水,却没有了灵动的色彩。基于此,我的疑问是:如何在运用导学案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还能打造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呢?
二、导学案的使用使课堂教学过于格式化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按道理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导学案的设置通常格式化。我校的导学案基本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巩固”三个部分,日复一日地使用,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甚至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他们不再为寻求新的学习方法而去尝试,这样有可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表面上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手的多了,可是在这种“学生主体”的表象下,牺牲的却是学生思想的自由。对老师而言也同样如此,模式的限定使老师不再思考更好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环节都按预设的轨道进行,影响了课堂创造力的发挥,久而久之可能会使课堂失去生命力。基于此,我的疑问是:如何在运用导学案形成课堂模式的同时还能不失思维的个性呢?
三、导学案如果不精心制作会流于形式
一个高水平的导学案的制作往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尤其政治学科,时政性特别强,教学设计要紧随热点其后。教学环节的设计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没有现成的等着你去用,只能自己大海里捞针。找到适当的教学资源,还要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高质量的探究问题,然后再把找到的课程资源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展示给学生,达到课件与导学案的吻合与一致,这个过程是一个极具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如果想达到完美的设计真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恰恰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政治学科的老师少之又少,加之水平有限,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自己亲自去制作导学案和课件,这样就会借鉴他人的经验,而大多数学案在设计上往往侧重于照搬课本,甚至是将课本内容重新进行一次包装,这样就使一些导学案的含金量缩水,甚至失去了“导学”的功能,只能流于形式了。基于此,我的疑问是:如何才能保证每一堂课都能制作出高水平的导学案呢?
四、导学案探究问题的设置深浅度不好把握
导学案的关键环节在于课堂探究问题的设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接授程度。如果问题设置肤浅,一目了然,学生就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如果设置的是一些常规问题,学生能在其他的教学辅助资料中找到答案,而没有自主思考的过程,那么这样的探究也就失去了价值;如果设置的问题过难,小组内可能只有个别同学能有思路,久而久之个别同学就会产生孤独感,因为只有一个人的发言会让人觉得没有学习伙伴。而导学案的篇幅有限,设置的问题又有限,没有弹性,所以无论怎样设置都会有一定的局限。另外,到底设置什么样的探究问题,是设置知识性较强的还是思想教育更强一些的,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基于此,我的疑问是:导学案的探究问题如何设置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呢?
五、课堂探究导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探究导学是有效导学的关键。 这个阶段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也是“导学式”课堂能否成功的关键。而部分同学因为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已经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有的小组总是那么几个个别同学在发言,而部分同学永远是听众,貌似小组讨论很热烈,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有的同学或者干脆就是“打酱油”凑热闹。还有,因为学生的视野阅历有限,有些探究性问题很难做出高质量的讨论,所以难免浪费宝贵的时间,反而效率低下。基于此,我的疑问是:课堂探究环节如何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呢?
在导学案课堂模式探索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成熟的经验,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求索的历程,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新生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而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如此,它就象一缕春风吹进了沉寂已久的课堂,虽然面临困难挑战和质疑,却不能阻挡它前行的脚步。我愿意带着困惑继续前行,我相信只要努力前路定会豁然开朗,我也希望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投身课堂改革的洪流,激流勇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