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科学的发展来引领国家的快速发展,对于群众文化事业来说,就是要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加大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力度,用科学的发展统领群众文化的各项工作,使群众文化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
群众文化工作如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如何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我认为,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
一、以人为本,构建群众文化的新起点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的发展是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演进的。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有着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其表现形式也从单一的宣教性发展为多元的参与性和自娱自乐性,群众文化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再也不满足于单一的活动形式,而是需求观赏性和参与性、时代性和时尚性相结合的各类文化活动,人们爱看、爱听、爱学、爱表现,追求带有艺术气韵的人生,追求美好的生活。
根据广大市民求新、求美、求趣、求乐的文化追求,不断培育和普及新的文化样式,更新活动的内涵,提高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迫切。在这方面,就需要加大时尚的创新元素,在以往习以为常的娱乐模式中加入时尚、健康的新内容。以社会文化活动为例,由于前几年健身文化的普及,小区的中老年人对扇子舞、剑舞、木兰拳、秧歌舞等活动十分熟悉并积极参与,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这种比较单一的活动模式很难满足群众的热情,这就需要用新的、时尚的文化样式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更新。如合肥市曾经举办的“千人舞表演”、“群众广场舞蹈大赛”等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注重创新,一些新编的群众性舞蹈很快普及,并且备受群众欢迎,对提升中老年群众业余舞蹈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以科学的发展,实施群众文化发展的新策略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仍然滞后。比如公益性文化设施简陋、文化活动单一,市民文化活动欠丰富等等。随着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各地相应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扶持措施。但是,对照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群众文化事业还需要加大力度,制定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快群众文化的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使广大群众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中真正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建设完善的群众文化设施体系。
“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面向广大群众、面向最普通的市民。当老百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随即而来的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需要社会有足够的文化场所和娱乐设施为群众服务。目前各级政府都在加快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作为快速发展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的快速度,需要有文化发展的快速度,在建立与城市和区域相匹配的文化设施上就显得十分重要。合肥市新建了一批文化设施,如市图书馆、新长江剧院、李鸿章故居、赖少其艺术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等;各县区的文化活动设施也在规划和建设之中;在乡镇、街道一级的文化设施建设上,一批新的文化活动中心脱颖而出。与此同时,遍布全市基层的社居委文化活动室正在成为市区街道小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关注的一项民心工程。
2、建设多元的创新活动机制
随着群众文化的深入开展,应建立多元的创新活动机制,其主要包括指导、引领和培育群众自发创新的两大方面。其一,指导、引领是对政府的各级文化部门及组织者提出的要求。各级群众文化的组织和指导机构,须在充分掌握区域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力量不断创新和引进新的文化样式,文化活动模式、文化的新产品来引领、辅导、吸引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并依靠政府提供适量的财力予以保证。如合肥市举办的“万众欢腾闹元宵”大型民间文艺踩街活动、“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插花观鸟表演等特色活动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受到广大市民的交口称赞,成为省城社会文化活动的一个个亮点。又如各区、街道基层文艺团队开展的品牌、特色文化活动,对群众文化普及和传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其二,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和项目,主要是指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戏剧票友团队、业余合唱队、服装表演队、书画社、以及各种晨练队表演的拳操、球操、扇子舞等等,这些群众每天自我练习。他们甚至自己掏钱,组织排练,自费参与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近年来,各区都涌现出不少时装队、晨练队、舞蹈队、戏曲队等,一些节目还在中老年舞蹈大赛和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连获多个奖项。这些群众性自发文艺团队大大活跃基层社区的文化建设,成为市民欢迎的文化活动。此外,还有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都从不同角度繁荣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多元的创新文化活动机制作为群众文化的基石,已呈现出社会主义文化新的特色,并且逐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3、发挥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集约效应
现代的群众文化事业需要由现代的人才、队伍作依托。发展现代的群众文化应当重视人才、队伍的培育,真正发挥其特有的集约型效益。现在群众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体现的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各级公益文化设施网络人才队伍的建设。各级公益文化设施是体现政府对市民群众的文化服务窗口单位,直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形象。为了适应现在群众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专业的管理和业务队伍。实践证明,群文队伍的选拔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这个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个称职的群文干部既要有一专多能的专业辅导和创作能力,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政策水平,还要具备任劳任怨的爱岗敬业精神。近几年,我市基层的群文干部流失较多,存在青黄不接、人才匮乏的现象,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专业干部的引进和培育,使各级公益设施内配有懂业务、有能力、建业绩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大力发展区域和社区内的文化名人、能人的作用,吸纳其参与文化建设。随着城市居民小区的新建和发展,各类人才汇聚其中,他们是社区文化的宝贵财富,应该充分挖掘这些人的长处,组织他们开展有特色、有质量的文化活动,并与他们建立长期协作的关系,使社区文化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来不少社区和乡镇街道注重这方面的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文化需要更多、更好、更有特色的队伍充实到各个区域文化之中,使群众文化的百花园枝繁叶茂、五彩缤纷。
三、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群众文化的新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这是国人看到的可喜现象,然而,单一的经济发展不是持久的发展。最近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包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的发展。这里包含着需要重点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文化的发展直接体现精神文明的建设进程。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抓好群众文化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经济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起了质的变化,富裕起来的群众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需要有丰富的精神享受。群众需要健康、有趣的文化艺术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群众文化在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样式和内容之外,提供一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情趣的艺术产品来予以满足。这就要求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新、更美、更有趣的艺术产品。重视抓好群众文化创作是一条好的途径,要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说、音乐、舞蹈、曲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系列文艺作品来满足群众的需求。群众文艺的创作者生活在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最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最了解群众的需求,因而最能创作出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基于此,我们的各级群文工作者,要努力团结全社会有志于进行文艺创作的各类人士参与文艺创作,不断推出群众喜爱的文艺力作,使群众文化的品位和质量不断提高,富有强烈的艺术情趣和感染力,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产品。
发展群众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全民族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尤其是群众文化的建设属人文范畴,需要社会各界多元的支持,包括智力支持和财力支持。过去許多企业界对于“追星”的大型演出十分热衷,而对面向基层群众的文化不大看重,这是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应该予以纠正。要倡导著名企业支持并承办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和公益性文化事业。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文化宣传也应着力弘扬那些建立和谐社会、为基层群众出钱出力的有识之士,让全社会共同来重视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早日建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和现代化大城市而努力奋斗。
群众文化工作如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如何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我认为,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
一、以人为本,构建群众文化的新起点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的发展是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演进的。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有着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其表现形式也从单一的宣教性发展为多元的参与性和自娱自乐性,群众文化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再也不满足于单一的活动形式,而是需求观赏性和参与性、时代性和时尚性相结合的各类文化活动,人们爱看、爱听、爱学、爱表现,追求带有艺术气韵的人生,追求美好的生活。
根据广大市民求新、求美、求趣、求乐的文化追求,不断培育和普及新的文化样式,更新活动的内涵,提高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迫切。在这方面,就需要加大时尚的创新元素,在以往习以为常的娱乐模式中加入时尚、健康的新内容。以社会文化活动为例,由于前几年健身文化的普及,小区的中老年人对扇子舞、剑舞、木兰拳、秧歌舞等活动十分熟悉并积极参与,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这种比较单一的活动模式很难满足群众的热情,这就需要用新的、时尚的文化样式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更新。如合肥市曾经举办的“千人舞表演”、“群众广场舞蹈大赛”等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注重创新,一些新编的群众性舞蹈很快普及,并且备受群众欢迎,对提升中老年群众业余舞蹈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以科学的发展,实施群众文化发展的新策略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仍然滞后。比如公益性文化设施简陋、文化活动单一,市民文化活动欠丰富等等。随着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各地相应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扶持措施。但是,对照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群众文化事业还需要加大力度,制定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快群众文化的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使广大群众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中真正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建设完善的群众文化设施体系。
“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面向广大群众、面向最普通的市民。当老百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随即而来的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需要社会有足够的文化场所和娱乐设施为群众服务。目前各级政府都在加快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作为快速发展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的快速度,需要有文化发展的快速度,在建立与城市和区域相匹配的文化设施上就显得十分重要。合肥市新建了一批文化设施,如市图书馆、新长江剧院、李鸿章故居、赖少其艺术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等;各县区的文化活动设施也在规划和建设之中;在乡镇、街道一级的文化设施建设上,一批新的文化活动中心脱颖而出。与此同时,遍布全市基层的社居委文化活动室正在成为市区街道小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关注的一项民心工程。
2、建设多元的创新活动机制
随着群众文化的深入开展,应建立多元的创新活动机制,其主要包括指导、引领和培育群众自发创新的两大方面。其一,指导、引领是对政府的各级文化部门及组织者提出的要求。各级群众文化的组织和指导机构,须在充分掌握区域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力量不断创新和引进新的文化样式,文化活动模式、文化的新产品来引领、辅导、吸引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并依靠政府提供适量的财力予以保证。如合肥市举办的“万众欢腾闹元宵”大型民间文艺踩街活动、“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插花观鸟表演等特色活动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受到广大市民的交口称赞,成为省城社会文化活动的一个个亮点。又如各区、街道基层文艺团队开展的品牌、特色文化活动,对群众文化普及和传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其二,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和项目,主要是指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戏剧票友团队、业余合唱队、服装表演队、书画社、以及各种晨练队表演的拳操、球操、扇子舞等等,这些群众每天自我练习。他们甚至自己掏钱,组织排练,自费参与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近年来,各区都涌现出不少时装队、晨练队、舞蹈队、戏曲队等,一些节目还在中老年舞蹈大赛和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连获多个奖项。这些群众性自发文艺团队大大活跃基层社区的文化建设,成为市民欢迎的文化活动。此外,还有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都从不同角度繁荣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多元的创新文化活动机制作为群众文化的基石,已呈现出社会主义文化新的特色,并且逐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3、发挥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集约效应
现代的群众文化事业需要由现代的人才、队伍作依托。发展现代的群众文化应当重视人才、队伍的培育,真正发挥其特有的集约型效益。现在群众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体现的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各级公益文化设施网络人才队伍的建设。各级公益文化设施是体现政府对市民群众的文化服务窗口单位,直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形象。为了适应现在群众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专业的管理和业务队伍。实践证明,群文队伍的选拔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这个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个称职的群文干部既要有一专多能的专业辅导和创作能力,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政策水平,还要具备任劳任怨的爱岗敬业精神。近几年,我市基层的群文干部流失较多,存在青黄不接、人才匮乏的现象,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专业干部的引进和培育,使各级公益设施内配有懂业务、有能力、建业绩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大力发展区域和社区内的文化名人、能人的作用,吸纳其参与文化建设。随着城市居民小区的新建和发展,各类人才汇聚其中,他们是社区文化的宝贵财富,应该充分挖掘这些人的长处,组织他们开展有特色、有质量的文化活动,并与他们建立长期协作的关系,使社区文化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来不少社区和乡镇街道注重这方面的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文化需要更多、更好、更有特色的队伍充实到各个区域文化之中,使群众文化的百花园枝繁叶茂、五彩缤纷。
三、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群众文化的新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这是国人看到的可喜现象,然而,单一的经济发展不是持久的发展。最近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包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协调的发展。这里包含着需要重点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文化的发展直接体现精神文明的建设进程。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抓好群众文化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经济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起了质的变化,富裕起来的群众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需要有丰富的精神享受。群众需要健康、有趣的文化艺术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群众文化在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样式和内容之外,提供一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情趣的艺术产品来予以满足。这就要求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新、更美、更有趣的艺术产品。重视抓好群众文化创作是一条好的途径,要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说、音乐、舞蹈、曲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系列文艺作品来满足群众的需求。群众文艺的创作者生活在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最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最了解群众的需求,因而最能创作出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基于此,我们的各级群文工作者,要努力团结全社会有志于进行文艺创作的各类人士参与文艺创作,不断推出群众喜爱的文艺力作,使群众文化的品位和质量不断提高,富有强烈的艺术情趣和感染力,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产品。
发展群众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全民族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尤其是群众文化的建设属人文范畴,需要社会各界多元的支持,包括智力支持和财力支持。过去許多企业界对于“追星”的大型演出十分热衷,而对面向基层群众的文化不大看重,这是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应该予以纠正。要倡导著名企业支持并承办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和公益性文化事业。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文化宣传也应着力弘扬那些建立和谐社会、为基层群众出钱出力的有识之士,让全社会共同来重视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早日建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和现代化大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