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反映工业题材的舞蹈,必须深深植根于生活。坚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与提炼素材,坚持艺术从生活中来,舞蹈从情感中来,一直铺真实的情节与典型化的道具,揭示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生活原型中,经过严细认真的创作,完成艺术形象的完美塑造。
关键词:选材生活;情节构思;道具运用;
中图分类号:A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6-00325-01舞蹈《气龙从咱山里过》在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舞蹈表演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荣获金奖,在舞蹈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并引起同行们的关注,本人现就该舞蹈的艺术特点,作以下几点探究。
一、选材于生活,突出巴蜀风情
舞蹈《气龙从咱山里过》选材于国务院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川气东送”的重点工程,歌颂中国石化职工奋战在川东北的崇山峻岭深处,克服大自然所造成的不利条件,战胜了千辛万苦,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舞蹈不仅仅是把工业题材真实的搬到舞台上,因为大规模的反应各参队伍的劳动场景,反应十余万石化职工战高温、斗酷暑的劳动经历,且不是舞蹈创作能解决的。反之,取材于“川气东送”的沸腾生活,又不直接描摹大生产的背景。却从“川气东送”的伟大工程,给工程所在地域的人民群众带来的变化着手,确是一个独特的舞蹈创作讲述。编导通过川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石化工人的建设工程的生活联系出发,着重“川气东送”将给当地的工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
为此,舞蹈从巴蜀老区人盼望生活新变化,新感触着笔,并通过浓郁的蜀乡风情,从“盼、喜、新”的表演来确定舞蹈的风格。即“盼”是老区人民盼望深山带来工业发展的变化;在群舞中通过集体舞,通过“跳跃”“翘首“托举”的舞姿,突出“盼”的内心展现;那么“喜”是深山老区,怎么在瞬间来了这么多身着橘红色工装的石化职工,一切都是通过人物的变化来凸现精神变化的。舞蹈则通过演员的神奇、惊艳的喜,通过“耳语、拍手”,尤其是“山歌”的形式,烘托当地群众的喜悦之情。再就是“新”,因为深山老区一下子驶来了那么多的各种大型器械,不再是当年的红缨枪、大刀和土枪,现在是各样的特种车辆、大型挖掘机、钻机、井架,这些大型工业生产器材,一下子打破了山区往日的宁静,这一切都是“新”。这个“新”在舞蹈里,通过男女舞蹈演员的“眼神新奇”与“问”“答”的表演来诠释新的发现和所见之物。让“盼、喜、新”的艺术构思形成鲜明的舞蹈表现方式。呈现在观众的视野里,并运用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鲜明的勾画出了《气龙从咱山里过》的巴蜀风情。
二、情节构思与人物设置出彩
情节是推进发展的动力,那么人物设置则是舞蹈内容的核心。《气龙从咱山里过》从群舞的段落发展中,不仅仅是以男女群舞为载体,而是通过大量的群舞表演中,巧妙地设置一段“双人舞”。这样起到了两方面的艺术效果。
(一)男女群舞着重表现了山区的欢腾景象,与男女青年对天然气建设的寄托心情。但是,尽管是通过队形的变化,还是造型的特写。仅仅是表现了山区青年男女的热爱家乡,盼望变化,创造幸福的内心所盼。没有从视角的质感中,能反映石化工人的到来。与当地人民群众的天然联系。所以舞蹈只是一种气氛的渲染,情绪外化,神奇美妙的川东北风情,彰显于众,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尚显得单薄。
(二)群舞与双人舞的内在联系与舞蹈内容的拓展。《气龙从咱山里过》舞蹈在情节发展的转折处,一个石化职工身着橘红色的工装的男青年与一个身着川东北服饰的山区姑娘,在音乐的转调中,通过一段双人舞的表演,使观众油然联想到,石化人与巴蜀人的渔水关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业的发展和耕地山林的征用,也往往产生负作用,有时处理不好工农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很紧张的。但是,舞蹈通过情节的发展,把石化人与当地人融为一体,石化的发展也是当地的发展,一个特定的环境里,石化人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建立了渔水情义,通过一组双人舞的展现,从侧面的将舞蹈所反映的内涵与当地人民关系的紧密天然的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在双人舞的表演中,运用“托举”“追逐”“拥抱”一系列的动作,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使舞蹈的情节更加细腻真实,使工农关系更加亲密无间,在舞蹈的情节中是多么的贴切、自然、融为一体。
三、道具的合理运用,使之形象更加鲜明
在舞蹈表演中,如何使用道具,如何赋予道具的生命力,是《气龙从咱山里过》舞蹈的成功亮点。《乐记•乐本篇》中说:“此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把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既是:把曲调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演奏起来,并拿着盾牌、斧头、野鸡毛和牛尾之类的道具,按着曲调跳舞,就叫“乐”。这就是道具舞蹈动作的关系,与音乐的关系,联想到《气龙从咱山里过》舞蹈里其道具为“斗笠”、“板凳”、“对联”。三种不同的道具互为一体的融合在一起,更自如的展现舞蹈所表现的生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首先的“斗笠”舞蹈中的女子手拿的是“斗笠”,通过“戴斗笠”, “舞斗笠”, “放斗笠”展现的是舞蹈反应的植物与特型,姑娘躲在“斗笠”的后面,以示巴蜀浓密的山林植被,并通过合理的“抖、颤、摇”的不同动作,来揭示姑娘的情绪变化,而“舞斗笠”则展现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则把热情推向顶点。另则,通过“斗笠”的遮掩来显示出山区姑娘情感的羞涩,表现及惟妙惟肖。
其次是小伙子们“板凳与对联”的巧妙展示。在晚风拂煦的月光下,小伙子在“板凳”的舞蹈里,展现两个意图,一是清闲纳凉,生活的俏皮。在“板凳”上的“跳”、“蹲”和“站立”,折射出小伙的健壮、质朴、热烈;其二利用“板凳”向姑娘示好。“板凳”是不能空着的,一人坐清闲,两人坐有味。运用“板凳”开掘舞蹈的情味,很值得咀嚼。也令人玩味乐趣。
特别是舞蹈结束处,“板凳”叠加成为气龙昂首欲飞,在音乐的渐弱处,“板凳”伫立,一条条“青山绿水”“绿色生态”的标语展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使之回归大自然的宁静和谐、风光旖旎的巴蜀水乡,一条横贯东西的绿色能源大走廊是那样的美不胜收,令人向往。更恰到好处的展示了“气龙从咱山里过”的艺术内涵的视觉的魅力。
关键词:选材生活;情节构思;道具运用;
中图分类号:A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6-00325-01舞蹈《气龙从咱山里过》在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舞蹈表演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荣获金奖,在舞蹈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并引起同行们的关注,本人现就该舞蹈的艺术特点,作以下几点探究。
一、选材于生活,突出巴蜀风情
舞蹈《气龙从咱山里过》选材于国务院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川气东送”的重点工程,歌颂中国石化职工奋战在川东北的崇山峻岭深处,克服大自然所造成的不利条件,战胜了千辛万苦,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舞蹈不仅仅是把工业题材真实的搬到舞台上,因为大规模的反应各参队伍的劳动场景,反应十余万石化职工战高温、斗酷暑的劳动经历,且不是舞蹈创作能解决的。反之,取材于“川气东送”的沸腾生活,又不直接描摹大生产的背景。却从“川气东送”的伟大工程,给工程所在地域的人民群众带来的变化着手,确是一个独特的舞蹈创作讲述。编导通过川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石化工人的建设工程的生活联系出发,着重“川气东送”将给当地的工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
为此,舞蹈从巴蜀老区人盼望生活新变化,新感触着笔,并通过浓郁的蜀乡风情,从“盼、喜、新”的表演来确定舞蹈的风格。即“盼”是老区人民盼望深山带来工业发展的变化;在群舞中通过集体舞,通过“跳跃”“翘首“托举”的舞姿,突出“盼”的内心展现;那么“喜”是深山老区,怎么在瞬间来了这么多身着橘红色工装的石化职工,一切都是通过人物的变化来凸现精神变化的。舞蹈则通过演员的神奇、惊艳的喜,通过“耳语、拍手”,尤其是“山歌”的形式,烘托当地群众的喜悦之情。再就是“新”,因为深山老区一下子驶来了那么多的各种大型器械,不再是当年的红缨枪、大刀和土枪,现在是各样的特种车辆、大型挖掘机、钻机、井架,这些大型工业生产器材,一下子打破了山区往日的宁静,这一切都是“新”。这个“新”在舞蹈里,通过男女舞蹈演员的“眼神新奇”与“问”“答”的表演来诠释新的发现和所见之物。让“盼、喜、新”的艺术构思形成鲜明的舞蹈表现方式。呈现在观众的视野里,并运用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鲜明的勾画出了《气龙从咱山里过》的巴蜀风情。
二、情节构思与人物设置出彩
情节是推进发展的动力,那么人物设置则是舞蹈内容的核心。《气龙从咱山里过》从群舞的段落发展中,不仅仅是以男女群舞为载体,而是通过大量的群舞表演中,巧妙地设置一段“双人舞”。这样起到了两方面的艺术效果。
(一)男女群舞着重表现了山区的欢腾景象,与男女青年对天然气建设的寄托心情。但是,尽管是通过队形的变化,还是造型的特写。仅仅是表现了山区青年男女的热爱家乡,盼望变化,创造幸福的内心所盼。没有从视角的质感中,能反映石化工人的到来。与当地人民群众的天然联系。所以舞蹈只是一种气氛的渲染,情绪外化,神奇美妙的川东北风情,彰显于众,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尚显得单薄。
(二)群舞与双人舞的内在联系与舞蹈内容的拓展。《气龙从咱山里过》舞蹈在情节发展的转折处,一个石化职工身着橘红色的工装的男青年与一个身着川东北服饰的山区姑娘,在音乐的转调中,通过一段双人舞的表演,使观众油然联想到,石化人与巴蜀人的渔水关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业的发展和耕地山林的征用,也往往产生负作用,有时处理不好工农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很紧张的。但是,舞蹈通过情节的发展,把石化人与当地人融为一体,石化的发展也是当地的发展,一个特定的环境里,石化人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建立了渔水情义,通过一组双人舞的展现,从侧面的将舞蹈所反映的内涵与当地人民关系的紧密天然的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在双人舞的表演中,运用“托举”“追逐”“拥抱”一系列的动作,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使舞蹈的情节更加细腻真实,使工农关系更加亲密无间,在舞蹈的情节中是多么的贴切、自然、融为一体。
三、道具的合理运用,使之形象更加鲜明
在舞蹈表演中,如何使用道具,如何赋予道具的生命力,是《气龙从咱山里过》舞蹈的成功亮点。《乐记•乐本篇》中说:“此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把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既是:把曲调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演奏起来,并拿着盾牌、斧头、野鸡毛和牛尾之类的道具,按着曲调跳舞,就叫“乐”。这就是道具舞蹈动作的关系,与音乐的关系,联想到《气龙从咱山里过》舞蹈里其道具为“斗笠”、“板凳”、“对联”。三种不同的道具互为一体的融合在一起,更自如的展现舞蹈所表现的生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首先的“斗笠”舞蹈中的女子手拿的是“斗笠”,通过“戴斗笠”, “舞斗笠”, “放斗笠”展现的是舞蹈反应的植物与特型,姑娘躲在“斗笠”的后面,以示巴蜀浓密的山林植被,并通过合理的“抖、颤、摇”的不同动作,来揭示姑娘的情绪变化,而“舞斗笠”则展现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则把热情推向顶点。另则,通过“斗笠”的遮掩来显示出山区姑娘情感的羞涩,表现及惟妙惟肖。
其次是小伙子们“板凳与对联”的巧妙展示。在晚风拂煦的月光下,小伙子在“板凳”的舞蹈里,展现两个意图,一是清闲纳凉,生活的俏皮。在“板凳”上的“跳”、“蹲”和“站立”,折射出小伙的健壮、质朴、热烈;其二利用“板凳”向姑娘示好。“板凳”是不能空着的,一人坐清闲,两人坐有味。运用“板凳”开掘舞蹈的情味,很值得咀嚼。也令人玩味乐趣。
特别是舞蹈结束处,“板凳”叠加成为气龙昂首欲飞,在音乐的渐弱处,“板凳”伫立,一条条“青山绿水”“绿色生态”的标语展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使之回归大自然的宁静和谐、风光旖旎的巴蜀水乡,一条横贯东西的绿色能源大走廊是那样的美不胜收,令人向往。更恰到好处的展示了“气龙从咱山里过”的艺术内涵的视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