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界目前关注的热点。“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他科目一样,其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措施
江苏省早已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正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热情
传统历史课教学中,一般是老师课堂上讲,有时会挂上一些图表,以增加感性认识,但形式上比较单一,往往激不起学生兴趣。现在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再靠这些陈旧手段进行历史教学,就有些落伍,跟不上时代要求。时代在前进,历史教学的手段也应该随之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些网络知识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比如可以利用网络下载很多教学用的图片和课件,也可以自己制作历史课件,还可以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时代要求每个教师学会电化教学,掌握当前比较常用的一些教学软件,如flash,PowerPoint,3dmax,Frontpage,Photoshop和Authorware等,学会自己制作切实可行的历史课件。
在课堂上可充分利用历史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历史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和建立新理论的。比如,讲美国“西进运动”的时候,让学生评价它的影响。有学生说“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是美国屠杀印第安人的历史。也有学生说美国的“西进运动”实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过程,大大促进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是美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师提问:是用道德情感标准,还是用生产力标准评价历史呢?同学们积极讨论,老师点拨。认为以前用道德情感标准评价美国“西进运动”是不科学的。得出生产力标准是评价一切历史现象的终极标准。“西进运动”尽管给印第安人带了灾难,但相对于美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来看是次要的。正如恩格斯所讲:历史的巨大进步总是以灾难为代价的。2000年就把这样的新理论用在高考试题上,然后让学生用生产力终极标准解释其他的历史现象,以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有学生说用这个理论解释英国的“圈地运动”,也有学生说可以解释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这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使学生产生“让我来试试”、“我那样想或那样做行不行”的兴趣,创新意识渗入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当然学生所提出的想法或做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会促使学生创新。
二、在课堂上积极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在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多种启发方法才能促进师生全面互动,才能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例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1859年由于英、法拒绝清政府提供的陆上路线,发生大沽口战役,战争规模扩大。这时候老师提问:如果英、法走陆路,战争会不会发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英、法的侵略目的没有达到;有的认为1857年爆发了世界性的危机,它们要转嫁危机;还有的认为英国镇压导致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有精力扩大战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发散性思维。
三、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上,需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不等于脱离实际,要将创新与求真务实联系起来。要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要一刀切,譬如讲秦始皇,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要看主流,他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隋炀帝我们都说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征用几十万民工,花费十年时间开发大运河,他三次讨伐高丽,修建东都洛阳,滥用民力,奢侈挥霍,严刑酷法,千夫所指。但他在历史上有没有重大贡献呢?2003年高考就别具一格考隋炀帝的贡献。他统一全国,开创科举,兴建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弛道,广建粮仓,出使外国,加强联系,功不可没。
四、在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认为历史课就应该是教师讲,因而坚持的是一种模式,即以教师讲为主,教师在教上下工夫,力求生动有趣,一讲到底,而学生则被动接受,填鸭式教学,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墨守成规的,缺乏创新能力,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历史教师要更新这种观念,打破这种教学模式的,大胆吸收新的教育思想、理论,使教学呈现出多种模式,中心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开放式教学,探求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都可以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总之不是一种模式。
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按讨论法组织教学,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讲“洋务运动”时,要求学生分析是积极影响大,还是消极影响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让学生大胆辩论,不急与评论孰优孰劣,更要严禁武断的否定。对产生的标新立异,思维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的评价。宽容误差,允许学生在自我探索中的偏颇和保留看法。并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由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措施
江苏省早已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正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热情
传统历史课教学中,一般是老师课堂上讲,有时会挂上一些图表,以增加感性认识,但形式上比较单一,往往激不起学生兴趣。现在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再靠这些陈旧手段进行历史教学,就有些落伍,跟不上时代要求。时代在前进,历史教学的手段也应该随之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些网络知识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比如可以利用网络下载很多教学用的图片和课件,也可以自己制作历史课件,还可以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时代要求每个教师学会电化教学,掌握当前比较常用的一些教学软件,如flash,PowerPoint,3dmax,Frontpage,Photoshop和Authorware等,学会自己制作切实可行的历史课件。
在课堂上可充分利用历史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历史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和建立新理论的。比如,讲美国“西进运动”的时候,让学生评价它的影响。有学生说“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是美国屠杀印第安人的历史。也有学生说美国的“西进运动”实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过程,大大促进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是美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师提问:是用道德情感标准,还是用生产力标准评价历史呢?同学们积极讨论,老师点拨。认为以前用道德情感标准评价美国“西进运动”是不科学的。得出生产力标准是评价一切历史现象的终极标准。“西进运动”尽管给印第安人带了灾难,但相对于美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来看是次要的。正如恩格斯所讲:历史的巨大进步总是以灾难为代价的。2000年就把这样的新理论用在高考试题上,然后让学生用生产力终极标准解释其他的历史现象,以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有学生说用这个理论解释英国的“圈地运动”,也有学生说可以解释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这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使学生产生“让我来试试”、“我那样想或那样做行不行”的兴趣,创新意识渗入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当然学生所提出的想法或做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会促使学生创新。
二、在课堂上积极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在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多种启发方法才能促进师生全面互动,才能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例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1859年由于英、法拒绝清政府提供的陆上路线,发生大沽口战役,战争规模扩大。这时候老师提问:如果英、法走陆路,战争会不会发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英、法的侵略目的没有达到;有的认为1857年爆发了世界性的危机,它们要转嫁危机;还有的认为英国镇压导致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有精力扩大战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发散性思维。
三、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上,需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不等于脱离实际,要将创新与求真务实联系起来。要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要一刀切,譬如讲秦始皇,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要看主流,他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隋炀帝我们都说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征用几十万民工,花费十年时间开发大运河,他三次讨伐高丽,修建东都洛阳,滥用民力,奢侈挥霍,严刑酷法,千夫所指。但他在历史上有没有重大贡献呢?2003年高考就别具一格考隋炀帝的贡献。他统一全国,开创科举,兴建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弛道,广建粮仓,出使外国,加强联系,功不可没。
四、在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认为历史课就应该是教师讲,因而坚持的是一种模式,即以教师讲为主,教师在教上下工夫,力求生动有趣,一讲到底,而学生则被动接受,填鸭式教学,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墨守成规的,缺乏创新能力,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历史教师要更新这种观念,打破这种教学模式的,大胆吸收新的教育思想、理论,使教学呈现出多种模式,中心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开放式教学,探求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都可以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应用,总之不是一种模式。
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按讨论法组织教学,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讲“洋务运动”时,要求学生分析是积极影响大,还是消极影响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让学生大胆辩论,不急与评论孰优孰劣,更要严禁武断的否定。对产生的标新立异,思维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的评价。宽容误差,允许学生在自我探索中的偏颇和保留看法。并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由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