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一剪梅》中的这句词,清楚地道出了情的魅力。确实,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乎于有情。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学之根,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是文学鉴赏的关键,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展示人物情感方面,文学名家们用他们传神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彩多姿的情感世界。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这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并与作者以及“文本”对话,不仅是新课程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且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特写镜头摹深情。作家手中的文笔也是一支画笔,可以在文章中描绘出精彩难忘的画面,把抽象之情凝于有形的画面上。朱自清《背影》中细致地描摹了父亲为给自己买橘子,拖着肥胖的身子越栅栏,爬月台的形象。在描摹之中,一个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满腔爱父之情喷薄而出。柳永的《雨霖铃》中描绘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催人泪下的画面,使人深刻体会到了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深意。
二、以乐写哀衬悲情。以乐写哀倍显其哀。在乐和哀的强烈对比中,乐不但不能冲淡哀,反而会加重哀的程度。高明的作家大都擅长这种反弹琵琶的手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透过作者笔下琅琊山秀丽的风光和欢乐的游宴场面,人们能体会到作者深埋在内心深处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凉。《孔乙己》中,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在人们的笑声中悲惨地死去,笑声没给我们带来欢乐,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悲哀。
三、反常表现显至情。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反常举动往往也是人最真实心理的反映。《卖炭翁》里,从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反常心理中,我们会深刻体会到老汉生活的极度贫困和对一车炭的强烈期待之情。《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面对自己最为赏识的学生被残忍杀害的惨况,多次反复“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些反常的语言正是作者极度悲愤心情的写照,正如他所说:“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有段曾经引起妻子不满的话:与其自己先于妻子死,不如妻子先于自己死,以免妻子伤心。这段反常的话正是夫妻之间一心为别人着想的真情的体现。
四、留下“空白”蓄浓情。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空白”的艺术,勾画几笔,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填充。文学作品更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的乐曲令人悄然动容,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场面更能令人感动,因为那哀怨深痛不是光凭音乐所能传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悟,用真情去沟通。《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听到刘和珍被害的消息后,有太多的话:原来北洋政府竟然如此卑鄙凶残,原来结局竟然如此痛心惨烈……但这如火的感情怎能用语言表达得清楚?因此,作者只写下:“原来如此……”
五、句句景语道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一步道出了景随情移的道理。我们可以通过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笼罩着冷色的景物描写中感觉到一个羁旅异乡的游子心中的苦闷;同样,也可以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悲鸣中品味到那份生离死别的伤感。《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不正是“我”悲凉心境的投影?而《社戏》中,看戏途中河两岸豆麦飘香的美景又何尝不正是“我”欢快心情的辐射?
六、奇妙想象诉衷情。我国传统的文学表现手法中,常常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奇妙的想象来抒发感情。《窦娥冤》中,作者为了突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大胆地让主人公临刑前发下三个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随着女主人公含冤死去,随着三桩誓愿的应验,全剧的悲剧气氛也逐渐浓烈,读者对统治者的愤恨,对善良的窦娥的同情也达到了高潮。同样,《梁祝》中梁山伯“化蝶”的描绘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化为松梧的结局都寄托了作者对黑暗势力的抨击和对美好爱情的歌颂。
文学的百花园里有许多绚丽的花朵,只有掌握打开它的钥匙,我们才能领略它的艳丽,品味它的芬芳。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不断体悟,努力去找到这把钥匙,做到“启其蒙,引其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健康发展。
[作者通联:贵州遵义红花岗中桥学校]
一、特写镜头摹深情。作家手中的文笔也是一支画笔,可以在文章中描绘出精彩难忘的画面,把抽象之情凝于有形的画面上。朱自清《背影》中细致地描摹了父亲为给自己买橘子,拖着肥胖的身子越栅栏,爬月台的形象。在描摹之中,一个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满腔爱父之情喷薄而出。柳永的《雨霖铃》中描绘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催人泪下的画面,使人深刻体会到了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深意。
二、以乐写哀衬悲情。以乐写哀倍显其哀。在乐和哀的强烈对比中,乐不但不能冲淡哀,反而会加重哀的程度。高明的作家大都擅长这种反弹琵琶的手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透过作者笔下琅琊山秀丽的风光和欢乐的游宴场面,人们能体会到作者深埋在内心深处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凉。《孔乙己》中,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在人们的笑声中悲惨地死去,笑声没给我们带来欢乐,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悲哀。
三、反常表现显至情。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反常举动往往也是人最真实心理的反映。《卖炭翁》里,从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反常心理中,我们会深刻体会到老汉生活的极度贫困和对一车炭的强烈期待之情。《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面对自己最为赏识的学生被残忍杀害的惨况,多次反复“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些反常的语言正是作者极度悲愤心情的写照,正如他所说:“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有段曾经引起妻子不满的话:与其自己先于妻子死,不如妻子先于自己死,以免妻子伤心。这段反常的话正是夫妻之间一心为别人着想的真情的体现。
四、留下“空白”蓄浓情。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空白”的艺术,勾画几笔,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填充。文学作品更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的乐曲令人悄然动容,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场面更能令人感动,因为那哀怨深痛不是光凭音乐所能传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悟,用真情去沟通。《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听到刘和珍被害的消息后,有太多的话:原来北洋政府竟然如此卑鄙凶残,原来结局竟然如此痛心惨烈……但这如火的感情怎能用语言表达得清楚?因此,作者只写下:“原来如此……”
五、句句景语道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一步道出了景随情移的道理。我们可以通过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笼罩着冷色的景物描写中感觉到一个羁旅异乡的游子心中的苦闷;同样,也可以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悲鸣中品味到那份生离死别的伤感。《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不正是“我”悲凉心境的投影?而《社戏》中,看戏途中河两岸豆麦飘香的美景又何尝不正是“我”欢快心情的辐射?
六、奇妙想象诉衷情。我国传统的文学表现手法中,常常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奇妙的想象来抒发感情。《窦娥冤》中,作者为了突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大胆地让主人公临刑前发下三个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随着女主人公含冤死去,随着三桩誓愿的应验,全剧的悲剧气氛也逐渐浓烈,读者对统治者的愤恨,对善良的窦娥的同情也达到了高潮。同样,《梁祝》中梁山伯“化蝶”的描绘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化为松梧的结局都寄托了作者对黑暗势力的抨击和对美好爱情的歌颂。
文学的百花园里有许多绚丽的花朵,只有掌握打开它的钥匙,我们才能领略它的艳丽,品味它的芬芳。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不断体悟,努力去找到这把钥匙,做到“启其蒙,引其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健康发展。
[作者通联:贵州遵义红花岗中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