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情为文 以情动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一剪梅》中的这句词,清楚地道出了情的魅力。确实,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乎于有情。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学之根,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是文学鉴赏的关键,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展示人物情感方面,文学名家们用他们传神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彩多姿的情感世界。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这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并与作者以及“文本”对话,不仅是新课程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且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特写镜头摹深情。作家手中的文笔也是一支画笔,可以在文章中描绘出精彩难忘的画面,把抽象之情凝于有形的画面上。朱自清《背影》中细致地描摹了父亲为给自己买橘子,拖着肥胖的身子越栅栏,爬月台的形象。在描摹之中,一个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满腔爱父之情喷薄而出。柳永的《雨霖铃》中描绘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催人泪下的画面,使人深刻体会到了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深意。
  二、以乐写哀衬悲情。以乐写哀倍显其哀。在乐和哀的强烈对比中,乐不但不能冲淡哀,反而会加重哀的程度。高明的作家大都擅长这种反弹琵琶的手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透过作者笔下琅琊山秀丽的风光和欢乐的游宴场面,人们能体会到作者深埋在内心深处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凉。《孔乙己》中,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在人们的笑声中悲惨地死去,笑声没给我们带来欢乐,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悲哀。
  三、反常表现显至情。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反常举动往往也是人最真实心理的反映。《卖炭翁》里,从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反常心理中,我们会深刻体会到老汉生活的极度贫困和对一车炭的强烈期待之情。《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面对自己最为赏识的学生被残忍杀害的惨况,多次反复“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些反常的语言正是作者极度悲愤心情的写照,正如他所说:“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有段曾经引起妻子不满的话:与其自己先于妻子死,不如妻子先于自己死,以免妻子伤心。这段反常的话正是夫妻之间一心为别人着想的真情的体现。
  四、留下“空白”蓄浓情。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空白”的艺术,勾画几笔,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填充。文学作品更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的乐曲令人悄然动容,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场面更能令人感动,因为那哀怨深痛不是光凭音乐所能传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悟,用真情去沟通。《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听到刘和珍被害的消息后,有太多的话:原来北洋政府竟然如此卑鄙凶残,原来结局竟然如此痛心惨烈……但这如火的感情怎能用语言表达得清楚?因此,作者只写下:“原来如此……”
  五、句句景语道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一步道出了景随情移的道理。我们可以通过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笼罩着冷色的景物描写中感觉到一个羁旅异乡的游子心中的苦闷;同样,也可以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悲鸣中品味到那份生离死别的伤感。《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不正是“我”悲凉心境的投影?而《社戏》中,看戏途中河两岸豆麦飘香的美景又何尝不正是“我”欢快心情的辐射?
  六、奇妙想象诉衷情。我国传统的文学表现手法中,常常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奇妙的想象来抒发感情。《窦娥冤》中,作者为了突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大胆地让主人公临刑前发下三个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随着女主人公含冤死去,随着三桩誓愿的应验,全剧的悲剧气氛也逐渐浓烈,读者对统治者的愤恨,对善良的窦娥的同情也达到了高潮。同样,《梁祝》中梁山伯“化蝶”的描绘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化为松梧的结局都寄托了作者对黑暗势力的抨击和对美好爱情的歌颂。
  文学的百花园里有许多绚丽的花朵,只有掌握打开它的钥匙,我们才能领略它的艳丽,品味它的芬芳。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不断体悟,努力去找到这把钥匙,做到“启其蒙,引其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健康发展。
  [作者通联:贵州遵义红花岗中桥学校]
其他文献
作文课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大学阶段开设的是“写作课”或“应用写作课”,目的很明确:教学生写文章。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作家、记者、新闻评论家等笔杆子,对这种“教”的经历并不深刻,这让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师多少有几分尴尬。事实上,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为社会职业岗位培养足够的笔杆子,众多企事业单位以极大的热情向社会寻觅笔杆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第一
曾这样问过学生:“一般情况下,看一场足球,欣赏一部大片,你们是选择彩色的还是黑白的电视机呢?”学生奇怪地回答:“彩色电视机啊!”我说:“嗯,那你们写作文,为什么就一点颜色的字词都不用,‘残忍’地要我们阅卷老师只看‘黑白电视’呢?”  分分必争的考场,短暂的时间内想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作文分数,建议你给作文一点“颜色”看看。    一    历来名家总是不吝运用颜色来为文章增光添彩的,他们或表现情景氛围
写作是生命之旅,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书写自己的人生史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教学就不仅仅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性教育、生命教育。张丽钧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的教育者。  张丽钧老师把写作教学视为一种内心世界的唤醒和建构过程。她认为作文要以感动和唤醒心灵的最高追求是要最高追求。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学生能力和精神的“双
在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坛上,程红兵老师作为一位富有自己的语文教育理想和追求的“不甘寂寞的思想者、探索者”,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多年来,他在语文教育的“一线阵地”,虔诚地持守着“改变自我,丰富自我”的教育信念,弘扬教学个性意识,拓展教学思维空间,在颠覆中更新教学思想,在继承中重建教学秩序,苦心求索语文人格教育的新的内质美,以其独到的探究视角,对语文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语文人格教育的价值观与教学模
《风筝》是鲁迅先生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收集在《野草》中,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就内容而言,作者回忆了他在少年时曾撕毁过童年弟弟的一只风筝的往事,但在教学过程中,就其主题而言,我觉得另有新意。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风筝本是孩子们最爱的玩具,正如文中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童趣。而撕风筝则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是根深蒂固的封建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标点往往不只是简单的停顿,它是语言,有时甚至是比语言还“语言”的表情、情感、动作。郭沫若在《沸羹集·正标点》中曾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而现今是等于人面而无眉目。……文学作品中,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作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①因此,我们在读文字语言时,更要读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情感的标点,读出标点独有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通过鲁提辖酒楼遇金氏父女,寻问啼哭的缘由,救助父女脱脸,并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场面的描绘,生动而鲜活地向读者展现了鲁达的侠义性格,塑造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这一篇优秀小说,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同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它的价值?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释放激情?  唯有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于是,
现代文阅读测试引入高考已近三十年了,其命题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越来越趋于成熟,但考生的答题情况却不容乐观,每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失分率并没有回落。固然试题的难易、评分标准的宽严、评卷人员素质的高下等因素均会影响考生的测试成绩,设题规律、审题方法、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等解题技巧的掌握与否也是决定考生成绩优劣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对文本的研读不深、分析不透,对要点的把握不准、归纳不全等根本性
因为承担了“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的课题研究,我们在苏教版必修五的第一专题——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中,对作文指导作了充分的探究,延长了常规作文指导的时间,有步骤地充实了作文指导的过程,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感觉到,对说明文写作教学的不足实在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缺憾,感觉到加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现将我们认为要加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理由,作个汇报,以期得到方家的指正。  首先,说明
古迹胜地黄鹤楼,题诗无数,为何独以崔颢的一首冠压群芳呢?即使“心雄万夫,激昂青云”的李白,也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庸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实为得体褒誉。  赏析本诗,尤不可疏忽当时社会背景。唐初,贵族统治阶级日渐耽于奢靡享乐,亲近宵小,疏怠贤俊,魏征《群书治要序》痛彻指出:“竞采浮艳之词,争驰迂诞之说”,即是对不正常用人状况的抨击。诗人登楼,放眼四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