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世纪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本文就音乐教学中如何实现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中的地位、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音乐教学过程实施美育的方法等方面对论题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
科教兴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世纪的需要!时代的要求!学校作为培育人、教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的教育就更突显其重要。而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艺术教育,更是肩负着美育的重任!并且,随着现代社会中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发展,审美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这么样的一种情况下,属于基础教育范畴的音乐教育,我们该如何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审美教育,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呢?
对此,我想从我近几年来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中作一论述。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以及美育与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具体表现为: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辩)而忽视审美体验(联想、想像、创造、情感);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这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必然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
另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专业化倾向。君不见,在学期总结上,在评价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中,都要冠以多少人升上高一级音乐院校,领过多少奖项来标榜所取得的唯一业绩;君不见,无论是在傍晚时分,还是在节假日里,都可见到身背画板或手拎乐器的父母和他们深寄希望的子女,在无怨无悔、行色匆匆奔向学艺的场所。这虽然体现了人们对提高文化素养的渴望,但从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是令人忧虑的!因为其扼杀了大部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在“育才”,而不是“育人”!这是违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属性的,更背离了美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而要音乐教育中达到美育的目的,就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坚持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一个重要的理由。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审美教育,是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并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注重其实践性,强调音乐概念和音响的统一,只有这样,我们学到的才能称其为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就算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其过程亦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使其成为审美教育。
对此,我平时在教学中都很注意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并曾在我校的初08级做了一个实验:初08-5班一直以来都坚持这种注重审美价值的音乐教学方式,初08-8班则一直采用民间艺人师傅式的教授法进行教学,其它班则二者兼而有之。经过一年教学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初08-5班的同学在音乐课上明显显得比其他班的同学活跃,容易溶入到歌曲的情感当中,并敢于大胆说出和表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感觉,比如在上《唱唱我们共和国》这一课时,就有的同学说:“这首歌我们听来显得太幼稚,已不适合我们唱,应该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唱的。”然后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我们现在表示欢快、欢乐时已不再会手拉手跳舞啦!”我就顺着他们的问题问:“那你们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呢?”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他们。而初08-8班的同学在音乐课上则显得比较沉闷、没神气、较被动!其它班的同学偶尔有之也没象初08-5班那样那么活跃。
二、坚持以审美为核心。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另外,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是很多的,大概可从以下三方面作简要分析:
1.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
主要包括: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在此,则要求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并把这种动力和渴望带到课堂上影响学生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平时,我的做法主要是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认真钻研教材以外,重点去聆听教材的曲目,从中找出内在的审美因素。
2.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
①参与原则。即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比如在教《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一课时,用电子琴轻轻地弹奏这一歌曲旋律的同时,让同学们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去聆听这一首歌曲:轻轻地闭上眼睛,平静自己的呼吸,充分展开自己的联想,那感觉应该会比在嘈杂的环境下聆听这一曲目好得多!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
②情感性原则。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若在音乐教学中能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则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比如,在教《可爱的南宁》这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可爱之处在哪、或者说说别的同学的可爱之处在哪,然后播放这首歌,让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找出南宁的可爱之处,并与自己的可爱之处进行一种“拟人”化的对比,一步一步的进行,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③愉悦原则。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最有利于音乐教学的进行。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我们以新、奇、特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强化显示内在的驱动力。比如,在教《深情的倾诉》这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不要只限于课本的这五首歌曲,而要跳出课本,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出适合这一单元主题的曲目:不管是民族的、美声的还是流行的,都给我以小组的形式去找,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和表演。这样一来,学生可有激情啦!整个课堂也活跃起来了,因为所选的曲目都是学生自己喜欢的!并且学生在按单元主题选曲目的过程中已在进行思考,或者说已在参与到音乐的审美活动中,这使我们很容易就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3.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
要想音乐教学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所以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烦躁、生厌。同样,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是很注意这两个方面的。
三、坚持“以听为中心”的原则。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实际上,我们的中小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所听到的或接受的音乐信息(有意或无意)要比我们的音乐课堂里的多得多。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我们必须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目的。因此,音乐教学中的“听”必须密切地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给学生的家庭及社会音乐生活以必要的指导,并在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种“听而不闻”的不良听觉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其审美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1.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
2.培养审美情感,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力和音乐情感表现力,以及音乐情感理解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
这虽然是一个“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课题,但在此我还是要提一下,因为要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最后,作为施教者的音乐教师,还必须依据审美教育的观点,从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方面,去努力塑造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这有助于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增强学习音乐的动力,而且还会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
总之,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完成人的一般发展所需的培养任务,我们要在本学科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挖掘出与其他学科相同的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这是美育本质的要求!更是现代教育发展观赋予音乐教育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
科教兴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世纪的需要!时代的要求!学校作为培育人、教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的教育就更突显其重要。而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艺术教育,更是肩负着美育的重任!并且,随着现代社会中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发展,审美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这么样的一种情况下,属于基础教育范畴的音乐教育,我们该如何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审美教育,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呢?
对此,我想从我近几年来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中作一论述。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以及美育与其他方面特别是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具体表现为: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辩)而忽视审美体验(联想、想像、创造、情感);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这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必然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
另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不顾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特点,在教学内容、要求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专业化倾向。君不见,在学期总结上,在评价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中,都要冠以多少人升上高一级音乐院校,领过多少奖项来标榜所取得的唯一业绩;君不见,无论是在傍晚时分,还是在节假日里,都可见到身背画板或手拎乐器的父母和他们深寄希望的子女,在无怨无悔、行色匆匆奔向学艺的场所。这虽然体现了人们对提高文化素养的渴望,但从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是令人忧虑的!因为其扼杀了大部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在“育才”,而不是“育人”!这是违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属性的,更背离了美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而要音乐教育中达到美育的目的,就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坚持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一个重要的理由。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审美教育,是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并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注重其实践性,强调音乐概念和音响的统一,只有这样,我们学到的才能称其为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就算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其过程亦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使其成为审美教育。
对此,我平时在教学中都很注意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并曾在我校的初08级做了一个实验:初08-5班一直以来都坚持这种注重审美价值的音乐教学方式,初08-8班则一直采用民间艺人师傅式的教授法进行教学,其它班则二者兼而有之。经过一年教学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初08-5班的同学在音乐课上明显显得比其他班的同学活跃,容易溶入到歌曲的情感当中,并敢于大胆说出和表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感觉,比如在上《唱唱我们共和国》这一课时,就有的同学说:“这首歌我们听来显得太幼稚,已不适合我们唱,应该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唱的。”然后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我们现在表示欢快、欢乐时已不再会手拉手跳舞啦!”我就顺着他们的问题问:“那你们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呢?”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他们。而初08-8班的同学在音乐课上则显得比较沉闷、没神气、较被动!其它班的同学偶尔有之也没象初08-5班那样那么活跃。
二、坚持以审美为核心。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另外,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是很多的,大概可从以下三方面作简要分析:
1.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
主要包括: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在此,则要求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并把这种动力和渴望带到课堂上影响学生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平时,我的做法主要是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认真钻研教材以外,重点去聆听教材的曲目,从中找出内在的审美因素。
2.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
①参与原则。即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比如在教《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一课时,用电子琴轻轻地弹奏这一歌曲旋律的同时,让同学们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去聆听这一首歌曲:轻轻地闭上眼睛,平静自己的呼吸,充分展开自己的联想,那感觉应该会比在嘈杂的环境下聆听这一曲目好得多!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
②情感性原则。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若在音乐教学中能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则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比如,在教《可爱的南宁》这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可爱之处在哪、或者说说别的同学的可爱之处在哪,然后播放这首歌,让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找出南宁的可爱之处,并与自己的可爱之处进行一种“拟人”化的对比,一步一步的进行,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③愉悦原则。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最有利于音乐教学的进行。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我们以新、奇、特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强化显示内在的驱动力。比如,在教《深情的倾诉》这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不要只限于课本的这五首歌曲,而要跳出课本,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出适合这一单元主题的曲目:不管是民族的、美声的还是流行的,都给我以小组的形式去找,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和表演。这样一来,学生可有激情啦!整个课堂也活跃起来了,因为所选的曲目都是学生自己喜欢的!并且学生在按单元主题选曲目的过程中已在进行思考,或者说已在参与到音乐的审美活动中,这使我们很容易就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3.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
要想音乐教学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所以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烦躁、生厌。同样,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是很注意这两个方面的。
三、坚持“以听为中心”的原则。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实际上,我们的中小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所听到的或接受的音乐信息(有意或无意)要比我们的音乐课堂里的多得多。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我们必须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目的。因此,音乐教学中的“听”必须密切地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给学生的家庭及社会音乐生活以必要的指导,并在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种“听而不闻”的不良听觉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其审美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1.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
2.培养审美情感,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力和音乐情感表现力,以及音乐情感理解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
这虽然是一个“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课题,但在此我还是要提一下,因为要达到音乐的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最后,作为施教者的音乐教师,还必须依据审美教育的观点,从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方面,去努力塑造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这有助于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增强学习音乐的动力,而且还会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
总之,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完成人的一般发展所需的培养任务,我们要在本学科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挖掘出与其他学科相同的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这是美育本质的要求!更是现代教育发展观赋予音乐教育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