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晚上约了个老友吃饭,对方说最近加班太累5·1假期想清静下看看电影,问是看《杜拉拉》还是其他的什么好。本着天地良心,我坦率地谈了谈对这些片子的看法。于是在聊完之后,他决定还是回家洗洗睡了。
有时确实觉得,现在很难在电影院里“享受”一部电影了,我说的不关艺术品质,就是像《功夫熊猫》那样可以放松“Enjoy”的电影。诚然,从电影经济的角度讲,《杜拉拉》这样的片子有其价值,甚至不会让人太失望,因为我很怀疑谁会怀着像样的期待去影院。但问题是如果老是这样的片子和观影体验,未来电影怎么跟游戏等更年轻的娱乐形式竞争,我们的下一代又凭什么会继续选择电影?毕竟娱乐媒介的存在终究不能只依靠一种行为方式。
时下,如果你想看一些真正具有娱乐精神,同时也有些个人特质的作品,相比去影院,倒不妨多上上网。个人原创动画的发展算是这两年内地的一大发现,之前的《打,打个大西瓜》《李献计历险记》等片已经先后在网络上火过了。毫不夸张地说,现在这块的势头开始有点“雨后春笋”的意思,以致于电驴的网站之前专门新开了“原创动漫”版。这波风潮和几年前Youtube刚起来、国内视频分享类网站跟风而上的时候不同——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用户自产内容”能在国内行得通。现在做动漫的这批人不是普通的老百姓,大多都是从事设计、游戏等行业的专业人士,当然还有不少是学生作品。他们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创作,比如《李献计历险记》的作者就是自己一个人在家做了两年多,其实现在这样做的人有不少。
不可否认,相比耗资巨大的主流商业制作,这些个人作品大多很粗糙,但那股活力迷人。今年戛纳电影节前采访王小帅导演,他谈到的一点我很认同:主流商业电影日益僵化,在某种程度上给了艺术片更多进入主流的机会。其实不只是艺术片,这些业余的创作也应获得更多关注。不要小看这些看似草根的行动,其实在欧美等地区,这正是技术人员走向创作的主流途径。几年前曾和《史莱克3》的联合导演许诚毅(Raman Hui)聊过天,其算是进入好莱坞动画界最早的华人了。他说自己当时就是利用熬夜加班的间隙做点个人的小片子,根本没有什么商业回报,就是一种创作的本能;另外还有就是大环境的影响,因为身边那群同样年轻的人都在这样做。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挑战则在于如何接收、吸纳这些新力量以促进自身新陈代谢,并将其活力与创意转化成相对成型的商业产品。
既然是创意产业,那就还是得看到些创意的产生,总不能放眼望去全是些老人在那里吃老本。
有时这一行的魅力就在于某种不可知性:今天的无名小卒,说不定明天就能拿出一鸣惊人的作品。还记得3年前在上海电影节,看过一个相当不俗的短片《美》,执导收放自如,也因此记住了年轻的美籍台湾导演陈骏霖的名字。他最近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商业电影,名字叫《一页台北》——可能已经有人听到这个片子之前在台湾的票房风声了。我还没有看过这部影片,但是我愿意向大家推荐这样的电影。因为它有时下票房大片们所没有的东西——新的希望。
有时确实觉得,现在很难在电影院里“享受”一部电影了,我说的不关艺术品质,就是像《功夫熊猫》那样可以放松“Enjoy”的电影。诚然,从电影经济的角度讲,《杜拉拉》这样的片子有其价值,甚至不会让人太失望,因为我很怀疑谁会怀着像样的期待去影院。但问题是如果老是这样的片子和观影体验,未来电影怎么跟游戏等更年轻的娱乐形式竞争,我们的下一代又凭什么会继续选择电影?毕竟娱乐媒介的存在终究不能只依靠一种行为方式。
时下,如果你想看一些真正具有娱乐精神,同时也有些个人特质的作品,相比去影院,倒不妨多上上网。个人原创动画的发展算是这两年内地的一大发现,之前的《打,打个大西瓜》《李献计历险记》等片已经先后在网络上火过了。毫不夸张地说,现在这块的势头开始有点“雨后春笋”的意思,以致于电驴的网站之前专门新开了“原创动漫”版。这波风潮和几年前Youtube刚起来、国内视频分享类网站跟风而上的时候不同——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用户自产内容”能在国内行得通。现在做动漫的这批人不是普通的老百姓,大多都是从事设计、游戏等行业的专业人士,当然还有不少是学生作品。他们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创作,比如《李献计历险记》的作者就是自己一个人在家做了两年多,其实现在这样做的人有不少。
不可否认,相比耗资巨大的主流商业制作,这些个人作品大多很粗糙,但那股活力迷人。今年戛纳电影节前采访王小帅导演,他谈到的一点我很认同:主流商业电影日益僵化,在某种程度上给了艺术片更多进入主流的机会。其实不只是艺术片,这些业余的创作也应获得更多关注。不要小看这些看似草根的行动,其实在欧美等地区,这正是技术人员走向创作的主流途径。几年前曾和《史莱克3》的联合导演许诚毅(Raman Hui)聊过天,其算是进入好莱坞动画界最早的华人了。他说自己当时就是利用熬夜加班的间隙做点个人的小片子,根本没有什么商业回报,就是一种创作的本能;另外还有就是大环境的影响,因为身边那群同样年轻的人都在这样做。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挑战则在于如何接收、吸纳这些新力量以促进自身新陈代谢,并将其活力与创意转化成相对成型的商业产品。
既然是创意产业,那就还是得看到些创意的产生,总不能放眼望去全是些老人在那里吃老本。
有时这一行的魅力就在于某种不可知性:今天的无名小卒,说不定明天就能拿出一鸣惊人的作品。还记得3年前在上海电影节,看过一个相当不俗的短片《美》,执导收放自如,也因此记住了年轻的美籍台湾导演陈骏霖的名字。他最近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商业电影,名字叫《一页台北》——可能已经有人听到这个片子之前在台湾的票房风声了。我还没有看过这部影片,但是我愿意向大家推荐这样的电影。因为它有时下票房大片们所没有的东西——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