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性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在创新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学习 学习方式 自我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6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实质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营造自由与安全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发。
二、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学习的最佳时空
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或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学生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了以下三种情况:
(1)倍积变形
(2)等积变形
(3)分割已知图形
学生们经过动手拼剪图形后,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很快便自主地总结出了计算梯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这时,老师把学生的拼剪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的总结和传递,更是学生智慧的闪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习题和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例如:学习了分解质因数后,我设计了一道有趣的应用题:某班班主任带领着学生到海边捡贝壳,学生恰好分成三组,如果老师和每个学生捡贝壳的个数同样多,共捡了215个贝壳,那么平均每人捡了多少个?这是一道用常规方法无法解答的应用题,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解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把215分解质因数,215=5×43,而在5与43中,只有43被3除余数是1,是师生的总数,5就是平均每人捡贝壳的个数。这样创设情境,就引发了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求欲望。
四、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綜合体。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什么思维。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也需要正向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五、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你想把圆割拼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割拼?拼成后的图形与圆有怎样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割拼的方法,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在交流时学生各自把成果展示给同伴。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学习 学习方式 自我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6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实质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营造自由与安全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发。
二、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学习的最佳时空
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或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学生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了以下三种情况:
(1)倍积变形
(2)等积变形
(3)分割已知图形
学生们经过动手拼剪图形后,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很快便自主地总结出了计算梯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这时,老师把学生的拼剪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的总结和传递,更是学生智慧的闪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习题和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例如:学习了分解质因数后,我设计了一道有趣的应用题:某班班主任带领着学生到海边捡贝壳,学生恰好分成三组,如果老师和每个学生捡贝壳的个数同样多,共捡了215个贝壳,那么平均每人捡了多少个?这是一道用常规方法无法解答的应用题,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解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把215分解质因数,215=5×43,而在5与43中,只有43被3除余数是1,是师生的总数,5就是平均每人捡贝壳的个数。这样创设情境,就引发了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求欲望。
四、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綜合体。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什么思维。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也需要正向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五、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你想把圆割拼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割拼?拼成后的图形与圆有怎样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割拼的方法,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在交流时学生各自把成果展示给同伴。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