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植物学家胡秀英生前曾对人提起,港督夫人有一年邀请她到家里做客。但门卫打量衣装,认为她是打工农妇,不让进入。最后,港督夫人亲自到门口迎接。
她的学生、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荣誉退休教授毕培曦也记得,1969年1月,他在这所大学读大一,在生物课堂上,“冷不防走进一个女的”,“穿着略嫌过宽的陈年衬衫和毛背心,……腰间还挂了条带灰点的‘祝君早安’毛巾”,学生们猜她是清洁工,只见她二话不说,走到黑板前书“Why Plants?”既而英文开讲。他们才惊觉,原来她就是刚从哈佛大学借调到中大崇基学院的教授——胡秀英。
1908年农历正月元宵,她生于江苏省徐州市洪泽湖畔的农家。4岁丧父。能干明理的母亲从未令其缠足。她6岁时,被送入基督教会开办的正心女子学校读书。1926年,她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本主修物理化学,后转修植物分类学,她有两说:一是着迷“蚕豆花与虫儿之间的微妙关系”;二是自然课上,“老师带我们上竹园量竹笋。每周量一次,一月两月它无变化。待雨后,那只竹笋就找不着了。原来一晚上,它突长3尺高。大自然真是神奇”。
1933年毕业后,施德蔚教授推荐她到岭南大学生物系读研,因为那儿有全国最大的植物标本室。其后,她师从竹子分类学家莫古礼,完成硕士论文《中国之补品》。当时,莫博士曾问她论文命题。她回答,黄河流域的婴儿死亡率,在农村占50%以上。母亲生她前,曾有2男3女,其中3个死于脐风。她出生后,父亲专到镇上买药,煮后喂她,她才得以活命。她要探寻到底是什么药救了她。
“之后明白那种小儿药含有一种冬青‘救必应’”——胡秀英在《我和冬青的故事》中写道。
抗战初期,她任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讲师。1943年春,她在四川省彭县白水河的木炭制造区,“一片茂密的混种树林里发现了一株动人的雌雄异株常绿灌木,……误以为是冬青属的新品种”。第二年夏,她趁到重庆北碚出席中国科学社第23届周年大会之机,留在科学生物研究所鉴定之前采集的标本,结果不顺。时任研究所署理所长钱崇澍与其他人建议她整理中国冬青科植物系列。
其后3个月,她终生难忘:“研究工作越来越紧迫,我忙得每天工作14小时,有时16小时,流出的汗水、打死蚊子溅出的鲜血,点点滴滴落在我的300页原稿上,仿佛添上了标点符号。”
1946年,得益于一位美国传教士的帮助,她成功申请到哈佛大学安诺德树木园,跟随迈尔教授继续求学。她为博士论文请教导师。迈尔教授笑着说,既然你曾经探索冬青属植物的问题,何不更进一步,深入其中,昂首阔步而归?
1949年,胡秀英系统发表中国冬青的分类著作,从而奠定了她的学术地位。1957年,她受太平洋科学研究会之请,撰写《中华食用植物》,再获“美国科学成就奖”。
60年代,胡秀英是全球7位从事野外采摘女植物学家之一。1975年中大荣誉退休后,在不支薪的情况下,她依然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她对助手戏言:“我每天8点,准时到办公室。如果10点还不见来,一定是死在家中。”
“抗战时,她看到成都云集的知名教授,对四川植物并不十分了解,上课时常引用国外案例。于是,她独自在四川往西藏方向采集标本。兵荒马乱,地况险阻,她毫不考虑自己一介女流,幸亏好心的山里人将她收留。”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教授毕培曦打开中大科学馆E座104室的侧室,“这一标本馆是她来中大后,亲手打造。现有3万多种植物标本。除一份保留馆内,其他5份分别赠给美、英、大陆的其他大学。”
被问一生可有憾事?她两眼泛红。到哈佛大学第一年,母亲在家乡过世。待她接到信时,母亲已走了一个多月。36岁,她与一医生结婚。婚后两年,7月4日,趁美国独立日放假,她想回哈佛大学写书。丈夫开车送她至火车站,约好周一下班后接她。到时苦等不来,她始觉不妙,赶回家中,发现“他已突发心脏病死在床上”。“生活如果不是为自己,死就不可怕了。”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她早已了悟生死。
2012年5月22日清晨,这位被誉为“植物学活百科全书”的“百草婆婆”的杰出科学家,在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安然长逝。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本文作者:彭苏 等)
她的学生、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荣誉退休教授毕培曦也记得,1969年1月,他在这所大学读大一,在生物课堂上,“冷不防走进一个女的”,“穿着略嫌过宽的陈年衬衫和毛背心,……腰间还挂了条带灰点的‘祝君早安’毛巾”,学生们猜她是清洁工,只见她二话不说,走到黑板前书“Why Plants?”既而英文开讲。他们才惊觉,原来她就是刚从哈佛大学借调到中大崇基学院的教授——胡秀英。
1908年农历正月元宵,她生于江苏省徐州市洪泽湖畔的农家。4岁丧父。能干明理的母亲从未令其缠足。她6岁时,被送入基督教会开办的正心女子学校读书。1926年,她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本主修物理化学,后转修植物分类学,她有两说:一是着迷“蚕豆花与虫儿之间的微妙关系”;二是自然课上,“老师带我们上竹园量竹笋。每周量一次,一月两月它无变化。待雨后,那只竹笋就找不着了。原来一晚上,它突长3尺高。大自然真是神奇”。
1933年毕业后,施德蔚教授推荐她到岭南大学生物系读研,因为那儿有全国最大的植物标本室。其后,她师从竹子分类学家莫古礼,完成硕士论文《中国之补品》。当时,莫博士曾问她论文命题。她回答,黄河流域的婴儿死亡率,在农村占50%以上。母亲生她前,曾有2男3女,其中3个死于脐风。她出生后,父亲专到镇上买药,煮后喂她,她才得以活命。她要探寻到底是什么药救了她。
“之后明白那种小儿药含有一种冬青‘救必应’”——胡秀英在《我和冬青的故事》中写道。
抗战初期,她任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讲师。1943年春,她在四川省彭县白水河的木炭制造区,“一片茂密的混种树林里发现了一株动人的雌雄异株常绿灌木,……误以为是冬青属的新品种”。第二年夏,她趁到重庆北碚出席中国科学社第23届周年大会之机,留在科学生物研究所鉴定之前采集的标本,结果不顺。时任研究所署理所长钱崇澍与其他人建议她整理中国冬青科植物系列。
其后3个月,她终生难忘:“研究工作越来越紧迫,我忙得每天工作14小时,有时16小时,流出的汗水、打死蚊子溅出的鲜血,点点滴滴落在我的300页原稿上,仿佛添上了标点符号。”
1946年,得益于一位美国传教士的帮助,她成功申请到哈佛大学安诺德树木园,跟随迈尔教授继续求学。她为博士论文请教导师。迈尔教授笑着说,既然你曾经探索冬青属植物的问题,何不更进一步,深入其中,昂首阔步而归?
1949年,胡秀英系统发表中国冬青的分类著作,从而奠定了她的学术地位。1957年,她受太平洋科学研究会之请,撰写《中华食用植物》,再获“美国科学成就奖”。
60年代,胡秀英是全球7位从事野外采摘女植物学家之一。1975年中大荣誉退休后,在不支薪的情况下,她依然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她对助手戏言:“我每天8点,准时到办公室。如果10点还不见来,一定是死在家中。”
“抗战时,她看到成都云集的知名教授,对四川植物并不十分了解,上课时常引用国外案例。于是,她独自在四川往西藏方向采集标本。兵荒马乱,地况险阻,她毫不考虑自己一介女流,幸亏好心的山里人将她收留。”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教授毕培曦打开中大科学馆E座104室的侧室,“这一标本馆是她来中大后,亲手打造。现有3万多种植物标本。除一份保留馆内,其他5份分别赠给美、英、大陆的其他大学。”
被问一生可有憾事?她两眼泛红。到哈佛大学第一年,母亲在家乡过世。待她接到信时,母亲已走了一个多月。36岁,她与一医生结婚。婚后两年,7月4日,趁美国独立日放假,她想回哈佛大学写书。丈夫开车送她至火车站,约好周一下班后接她。到时苦等不来,她始觉不妙,赶回家中,发现“他已突发心脏病死在床上”。“生活如果不是为自己,死就不可怕了。”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她早已了悟生死。
2012年5月22日清晨,这位被誉为“植物学活百科全书”的“百草婆婆”的杰出科学家,在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安然长逝。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本文作者:彭苏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