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对“空间”的理解——空间是一个与实体相对的概念,是由点、线、面、体划分或围合的整体,空间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成和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展性的表现[1]——探讨了植物造景的空间性。本文对植物造景的空间性进行了深入讨论,明确了植物造景空间性在园林设计和建造中的作用,能够对今后的园林建设实践提供建议。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空间性
1 园林植物造景空间性的内容
从个体到群体组合,植物造景空间性包含三大空间类型:一是植物个体形成的空间。包括植物点、线、面静止的外貌结构空间和由植物生长变化使视线通透的“流动空间”。二是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是生长在一起的植物群体,适应该地域的环境条件,有自身的组成结构和外貌,并按一定规律演替和发展,主要包括群落种间空间和群落演替的发展空间,植物造景创造的栽培群落同样具有其空间结构表现出的优美的形貌。三是植物以个体或群落组合造景时形成的外向空间、内向空间和定向空间。植物造景的实质就是植物材料空间组织过程,植物景观外貌由植物自身具有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形成的空间决定,植物景观的变化由空间过渡形成。
1.1 植物个体形成的空间
1.1.1 植物的外貌结构空间。
植物的外貌千变万化,有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乔木、灌木与地被的区别,可以从高度、形态、质地、色彩等多方面进行区分。不同的个体外貌及不同变化方式的组合构建出不同类型的结构空间,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
①按照生活型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水生植物、草坪地被植物等。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基本形态亦各有不同,如乔木类的基本形态就有圆球型、椭圆型、锥型、圆柱型、垂枝型、水平开展型和不规则型等[2]。利用植物本身的尺度、大小、形态特征等视觉要素可构筑出不同的空间类型。
②植物之间存在的质感、色彩、声音和气味的差异。质感的粗厚、色彩的浓重,能够给人以稳重、亲近的感觉;相反,质感的轻柔、色彩的淡雅,给人以轻松、远离之感;利用色彩的互补组合以及色彩给人带来的冷暖、远近给人带来情绪上的影响,通过对比和衬托形成分离的空间感。如上海延中绿地中利用常绿针叶乔木作为近景,搭配花灌木和彩色模纹,近景以大面积的草坪满铺形成开敞空间,通过体量、质感、色彩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达到了扩大景深、增大空间的效果。
③功能在与空间形成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经常处于支配的地位。设计中不同植物种类的个体因地制宜地组合到一起,以满足功能的需要为指导,空间满足整体与部分(个体)的关系。
1.1.2 植物生长变化形成的 “流动空间 ”。
此 “流动空间 ”需放入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观察感受。植物造景所创造出的空间性要以人的感观为依据,人对空间的感知不是静止的,它会因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作用而发生变化[2]。植物的年周期变化带来的空間变化,以落叶阔叶树种最为明显,以夏季时的覆盖空间与冬季时的有边界但却通透的空间形成对比;植物的生命周期变化所带来的空间变化,则以树冠开展的大型乔木最为明显,通过高度和冠幅的扩大生长,逐渐形成半封闭空间、封闭空间。因此,在植物规划时,要注意常绿树和落叶树的选择应用。
1.2 植物组合形成的空间
1.2.1 植物群落种间空间。
植物群落是不同植物种群的集合体,不论是自然的植物群落还是人工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形成种间空间。种间空间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不同种植物主干之间的空间,也包括垂直方向的不同层植物种类的枝端界定形成的空间。种间空间的合理是植物群落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前提条件,在间隔种植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时尤其应注意。例如群落上层植物用同为中高位芽植物的枫杨与龙柏间植组成,在未来发展中,枫杨的树冠会逐渐遮挡龙柏的受光面,致使龙柏无法正常生长,影响观赏效果。
1.2.2 植物群落演替的空间变化。
自然的植物群落发展与演替主要分为3 个阶段,即群落形成期、群落相对稳定期、群落衰老和更新演替期。这 3 个阶段的种间空间变化大体上表现为:个体间由孤立到交错、层次由模糊到清晰、形成空间由中间向四周扩展。从这一角度分析运用植物造景空间性,要注意种群间植物对生存空间的竞争问题。对于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种类来说,初建群落时个体数量比较大,则容易成为优势种,达到设计者的设计目标;其后,由于植株树冠彼此密接,使群落空间形成郁蔽状态后,群落内的环境条件,特别是群落内光照条件会发生较大变化。这时,群落内不同种类间进行着激烈竞争,逐渐调整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关系;当群落趋于衰老时,对于人工植物群落,则需要为其中的古树名木保留一定范围的空地,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延长古木寿命,使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种间空间相对扩大。
1.3 植物构成的各类空间
从空间形式上来分,植物空间可以分为内向空间、外向空间和定向空间3 类。
1.3.1 内向空间。
内向空间偏向静态,它可向内引导且集中兴趣或视线。例如,孤植树下的林荫空间就是内向空间,还有多层结构的植物群落四向围合形成的封闭空间也属于内向空间,可用于进行私密的活动或交流。
1.3.2 外向空间。
外向空间偏向动态,它可以把注意力引向边框甚至更远的地方。它可以自我完善、自成一体,也可以成为人或事物的背景。例如,竖向分隔面仅用低于人眼视高的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作为材料划分空间的开敞空间,或是大高位芽植物围合形成的具有一定视域的空间都属于外向空间。
1.3.3 定向空间。
定向空间可将注意力引至一定的方向,最常见的就是道路两侧行道树形成的空间,包括纵深空间、覆盖空间,植物群落垂直方向的向上空间等。
2 空间性在园林植物造景中的运用手法 2.1 灵活运用不同的种植方式,营造多变的植物空间
植物种植的方式和形成空间多种多样。种植方式上,近自然植物景观设计主要采用穿插式种植;花境布置及高速路绿化种植主要采用块状规则种植(图 6)。
从种植空间类型来看,规则种植空间的代表是树阵广场,布置
的庭荫树可以创造出宽敞的室外空间,更适于应用在城市中需满足活动功能的、平坦的几何形场地中(图 7a);半自然种植空间形式则较为活泼,又可满足活动功能的要求,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做法(图 7b);自然种植空间因为没有规律感,一般不用于需要硬地铺装或人流量大的场地(图7c)。
2.2 从满足功能要求角度出发,营造适宜的植物空间
在建筑学上,历来强调“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从建筑学研究的空间理论发展而来的植物空间理论,服务的首要目的便是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植物材料适合于围合、分隔或者烘托场地的不同功能空间及空间的连接通道。并且形成的植物空间是人性化的、软质的、富有亲和力的。
2.3 以营造园林意境美为目标,合理利用空间性
意境是园林精神空间的核心,是造园者的主观情调和客观事物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3]。
植物空间如果設计得当,可以用来激发既定的情感反应或产生一系列预期的反应。由于植物材料的丰富性,植物空间变化可从阴郁到灿烂、从细腻古典到粗犷大气,从轻盈多姿到凝重严肃,从龙游枝条的动感到圆锥形树冠的稳重。植物的外貌、形态、组合可以无休止的变化,在设计植物空间时,首要就是确定想要引领人们获得怎样的情感,之后根据情感特征对植物种类、植物的栽植方式和栽植地形进行相应选择和处理。
3 结语
最怡人的植物空间是最适于其目的和环境的空间。园林植物空间是人与园林产生联系的场所,植物造景的空间性一方面指导人们如何合理安排植物空间以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从美学角度指导人们如何体验植物空间所带来的意境。因此,植物造景空间性的提出是对植物造景特性极具意义的补充,有助于植物造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素兰,李晓斌 . 植物空间的语言 [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58(1):101-106.
[2] 任仲泉.城市空间设计[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3] 陈敏捷.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4]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空间性
1 园林植物造景空间性的内容
从个体到群体组合,植物造景空间性包含三大空间类型:一是植物个体形成的空间。包括植物点、线、面静止的外貌结构空间和由植物生长变化使视线通透的“流动空间”。二是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是生长在一起的植物群体,适应该地域的环境条件,有自身的组成结构和外貌,并按一定规律演替和发展,主要包括群落种间空间和群落演替的发展空间,植物造景创造的栽培群落同样具有其空间结构表现出的优美的形貌。三是植物以个体或群落组合造景时形成的外向空间、内向空间和定向空间。植物造景的实质就是植物材料空间组织过程,植物景观外貌由植物自身具有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形成的空间决定,植物景观的变化由空间过渡形成。
1.1 植物个体形成的空间
1.1.1 植物的外貌结构空间。
植物的外貌千变万化,有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乔木、灌木与地被的区别,可以从高度、形态、质地、色彩等多方面进行区分。不同的个体外貌及不同变化方式的组合构建出不同类型的结构空间,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
①按照生活型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水生植物、草坪地被植物等。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基本形态亦各有不同,如乔木类的基本形态就有圆球型、椭圆型、锥型、圆柱型、垂枝型、水平开展型和不规则型等[2]。利用植物本身的尺度、大小、形态特征等视觉要素可构筑出不同的空间类型。
②植物之间存在的质感、色彩、声音和气味的差异。质感的粗厚、色彩的浓重,能够给人以稳重、亲近的感觉;相反,质感的轻柔、色彩的淡雅,给人以轻松、远离之感;利用色彩的互补组合以及色彩给人带来的冷暖、远近给人带来情绪上的影响,通过对比和衬托形成分离的空间感。如上海延中绿地中利用常绿针叶乔木作为近景,搭配花灌木和彩色模纹,近景以大面积的草坪满铺形成开敞空间,通过体量、质感、色彩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达到了扩大景深、增大空间的效果。
③功能在与空间形成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经常处于支配的地位。设计中不同植物种类的个体因地制宜地组合到一起,以满足功能的需要为指导,空间满足整体与部分(个体)的关系。
1.1.2 植物生长变化形成的 “流动空间 ”。
此 “流动空间 ”需放入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观察感受。植物造景所创造出的空间性要以人的感观为依据,人对空间的感知不是静止的,它会因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作用而发生变化[2]。植物的年周期变化带来的空間变化,以落叶阔叶树种最为明显,以夏季时的覆盖空间与冬季时的有边界但却通透的空间形成对比;植物的生命周期变化所带来的空间变化,则以树冠开展的大型乔木最为明显,通过高度和冠幅的扩大生长,逐渐形成半封闭空间、封闭空间。因此,在植物规划时,要注意常绿树和落叶树的选择应用。
1.2 植物组合形成的空间
1.2.1 植物群落种间空间。
植物群落是不同植物种群的集合体,不论是自然的植物群落还是人工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形成种间空间。种间空间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不同种植物主干之间的空间,也包括垂直方向的不同层植物种类的枝端界定形成的空间。种间空间的合理是植物群落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前提条件,在间隔种植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时尤其应注意。例如群落上层植物用同为中高位芽植物的枫杨与龙柏间植组成,在未来发展中,枫杨的树冠会逐渐遮挡龙柏的受光面,致使龙柏无法正常生长,影响观赏效果。
1.2.2 植物群落演替的空间变化。
自然的植物群落发展与演替主要分为3 个阶段,即群落形成期、群落相对稳定期、群落衰老和更新演替期。这 3 个阶段的种间空间变化大体上表现为:个体间由孤立到交错、层次由模糊到清晰、形成空间由中间向四周扩展。从这一角度分析运用植物造景空间性,要注意种群间植物对生存空间的竞争问题。对于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种类来说,初建群落时个体数量比较大,则容易成为优势种,达到设计者的设计目标;其后,由于植株树冠彼此密接,使群落空间形成郁蔽状态后,群落内的环境条件,特别是群落内光照条件会发生较大变化。这时,群落内不同种类间进行着激烈竞争,逐渐调整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关系;当群落趋于衰老时,对于人工植物群落,则需要为其中的古树名木保留一定范围的空地,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延长古木寿命,使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种间空间相对扩大。
1.3 植物构成的各类空间
从空间形式上来分,植物空间可以分为内向空间、外向空间和定向空间3 类。
1.3.1 内向空间。
内向空间偏向静态,它可向内引导且集中兴趣或视线。例如,孤植树下的林荫空间就是内向空间,还有多层结构的植物群落四向围合形成的封闭空间也属于内向空间,可用于进行私密的活动或交流。
1.3.2 外向空间。
外向空间偏向动态,它可以把注意力引向边框甚至更远的地方。它可以自我完善、自成一体,也可以成为人或事物的背景。例如,竖向分隔面仅用低于人眼视高的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作为材料划分空间的开敞空间,或是大高位芽植物围合形成的具有一定视域的空间都属于外向空间。
1.3.3 定向空间。
定向空间可将注意力引至一定的方向,最常见的就是道路两侧行道树形成的空间,包括纵深空间、覆盖空间,植物群落垂直方向的向上空间等。
2 空间性在园林植物造景中的运用手法 2.1 灵活运用不同的种植方式,营造多变的植物空间
植物种植的方式和形成空间多种多样。种植方式上,近自然植物景观设计主要采用穿插式种植;花境布置及高速路绿化种植主要采用块状规则种植(图 6)。
从种植空间类型来看,规则种植空间的代表是树阵广场,布置
的庭荫树可以创造出宽敞的室外空间,更适于应用在城市中需满足活动功能的、平坦的几何形场地中(图 7a);半自然种植空间形式则较为活泼,又可满足活动功能的要求,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做法(图 7b);自然种植空间因为没有规律感,一般不用于需要硬地铺装或人流量大的场地(图7c)。
2.2 从满足功能要求角度出发,营造适宜的植物空间
在建筑学上,历来强调“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从建筑学研究的空间理论发展而来的植物空间理论,服务的首要目的便是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植物材料适合于围合、分隔或者烘托场地的不同功能空间及空间的连接通道。并且形成的植物空间是人性化的、软质的、富有亲和力的。
2.3 以营造园林意境美为目标,合理利用空间性
意境是园林精神空间的核心,是造园者的主观情调和客观事物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3]。
植物空间如果設计得当,可以用来激发既定的情感反应或产生一系列预期的反应。由于植物材料的丰富性,植物空间变化可从阴郁到灿烂、从细腻古典到粗犷大气,从轻盈多姿到凝重严肃,从龙游枝条的动感到圆锥形树冠的稳重。植物的外貌、形态、组合可以无休止的变化,在设计植物空间时,首要就是确定想要引领人们获得怎样的情感,之后根据情感特征对植物种类、植物的栽植方式和栽植地形进行相应选择和处理。
3 结语
最怡人的植物空间是最适于其目的和环境的空间。园林植物空间是人与园林产生联系的场所,植物造景的空间性一方面指导人们如何合理安排植物空间以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从美学角度指导人们如何体验植物空间所带来的意境。因此,植物造景空间性的提出是对植物造景特性极具意义的补充,有助于植物造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素兰,李晓斌 . 植物空间的语言 [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58(1):101-106.
[2] 任仲泉.城市空间设计[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3] 陈敏捷.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4]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