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会计准则的风险防范措施在业务开始时就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通过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可以加强对相关业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尤其是新会计准则弥补了原准则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面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会计准则;财务风险;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目标
总的来说,企业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终目标是在财务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财务安全可以体现在财务的稳定性和财务效益性上。
(一)财务稳定性
1.时间上。企业资金在运作过程中,时间上的合理性尤为重要。对于筹资来说,长期筹资与短期筹资在企业运用资金和偿还资金的时间方面是有差异的,为了保证企业最大程度地利用资金,要保持长期筹资与短期筹资的合理搭配,否则,会影响企业的下一步用资计划。而投资则要先计算投资回收期,看看此投资计划是否会在相应的投资回收期内与另一项用资计划有冲突。在投资回收期后,稳定的现金流入量对企业的投资收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保持企业财务在时间上的合理性,才会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空间上。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资金运用计划要科学分配,首先要稳固自己的主营业务,把资金运用到内部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有资金闲置的时候要主动向外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外部投资达到资金最大程度利用。在内外用资的问题上要科学统筹,以求有限资金在空间上的平衡,平衡的资金利用会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提升企业价值,达到发展企业的目的。
(二)财务效益性
财务效益总体上指企业资金运动的增值。搞好企业财务效益分析是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财务效益分析和总结评价,认识财务活动规律,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议,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企业财务效益会直接体现在一系列指标上,如企业财务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上佳的盈利能力、有效率的运营能力以及有保证的偿债能力会使企业的财务效益最大化,对推动企业长足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新准则相关规定对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
在以往的财务风险防范探讨中,常注重公司治理以及员工素质等,其实我们可以在业务工作开始时就通过会计系统对财务风险加以提防,以会计稳健推动财务稳健。会计准则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提供的是一种制度规范,新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对企业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有很好的作用。
这种制度上的防火墙为企业在一开始就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务实的途径。
(一)减值准备的处理
《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第十六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做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原会计准则允许对已经计提减值准备,并在其价值恢复时予以转回,这给上市公司进行“盈利上升,多计提减值准备;盈利下滑,再将减值准备冲回”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因此,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特别是已经面临严重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备的做法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必然会加大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
而新准则改变了这一状况,新会计准则严格规范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不允许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可转换债券在股价上升情况下的损失确认等,有利于财务稳健和风险防范。绝大多数资产项目计提减值准备之后,不可以任意转回,从而不能借此手段虚增利润,有利于财务的稳健。
(二)计量模式
作为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亮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受到了各方的关注。新准则允许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衍生工具等多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应用,体现了国际趋同。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形势变化多样的新情况下,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等不断涌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从可靠性转向以可靠性为前提的更高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具备较强公允性特征,推行公允价值计量主要体现以下优点:(1)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理论,有利于资本保全。(2)能更合理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满足不同利益团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公允价值反映了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者负债影响的市场评价,公允价值变更反映了经济情况变化的影响。
由于公允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不取决于取得或承担资产或负债的日期或成本,也不取决于资产或负债何时被打算处置。因此,公允价值代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公平计量。公允价值不仅反映管理层销售资产或清偿债务的决策,而且反映其继续持有资产或承担债务的决策的影响。
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使会计记录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提供的信息是相关的。动态相关的信息对企业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公允价值的计量,企业可以在最早的时间内注意到其中的异常之处,提高警惕,防范风险。
(三)高风险业务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4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为企业在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工具创新的环境下,利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进行财务风险规避提供了制度基础。
风险回避是企业为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而主动放弃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方案,它是简单易行、彻底的风险管理措施,其实质是回避那些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活动,以减少风险损失。当企业对财务风险进行估量决策后,如果因为某项经济活动非进行不可,而企业又无足够能力承担其风险,或者企业承担风险的成本高于预期收益,则可考虑将风险转移,如通过保险、期权、期货、远期外汇交易、货币和利率互换等方式进行风险转移或规避。
会计在整个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的是反映、监督、参与决策的职能,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管理中会计信息系统应当帮助报表使用者综合判断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衍生金融工具表外业务表内化,并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为了防范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而且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在新准则指导之下的会计处理方式将有助于企业防范因为衍生金融工具操作不当而引发的财务危机。
在实践中,企业绝大多数的套期保值业务是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来操作的,企业可以对可能出现的财产损失到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但对价格变动形成的损失风险却无法进行保险。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可以规避利率、汇率、股价等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王宁.财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J].财会通讯:理财,2007(4).
[3]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2006(12).
【关键词】会计准则;财务风险;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目标
总的来说,企业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终目标是在财务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财务安全可以体现在财务的稳定性和财务效益性上。
(一)财务稳定性
1.时间上。企业资金在运作过程中,时间上的合理性尤为重要。对于筹资来说,长期筹资与短期筹资在企业运用资金和偿还资金的时间方面是有差异的,为了保证企业最大程度地利用资金,要保持长期筹资与短期筹资的合理搭配,否则,会影响企业的下一步用资计划。而投资则要先计算投资回收期,看看此投资计划是否会在相应的投资回收期内与另一项用资计划有冲突。在投资回收期后,稳定的现金流入量对企业的投资收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保持企业财务在时间上的合理性,才会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空间上。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资金运用计划要科学分配,首先要稳固自己的主营业务,把资金运用到内部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有资金闲置的时候要主动向外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外部投资达到资金最大程度利用。在内外用资的问题上要科学统筹,以求有限资金在空间上的平衡,平衡的资金利用会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提升企业价值,达到发展企业的目的。
(二)财务效益性
财务效益总体上指企业资金运动的增值。搞好企业财务效益分析是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财务效益分析和总结评价,认识财务活动规律,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议,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企业财务效益会直接体现在一系列指标上,如企业财务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上佳的盈利能力、有效率的运营能力以及有保证的偿债能力会使企业的财务效益最大化,对推动企业长足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新准则相关规定对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
在以往的财务风险防范探讨中,常注重公司治理以及员工素质等,其实我们可以在业务工作开始时就通过会计系统对财务风险加以提防,以会计稳健推动财务稳健。会计准则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提供的是一种制度规范,新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对企业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有很好的作用。
这种制度上的防火墙为企业在一开始就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务实的途径。
(一)减值准备的处理
《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第十六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做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原会计准则允许对已经计提减值准备,并在其价值恢复时予以转回,这给上市公司进行“盈利上升,多计提减值准备;盈利下滑,再将减值准备冲回”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因此,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特别是已经面临严重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准备的做法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必然会加大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
而新准则改变了这一状况,新会计准则严格规范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不允许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可转换债券在股价上升情况下的损失确认等,有利于财务稳健和风险防范。绝大多数资产项目计提减值准备之后,不可以任意转回,从而不能借此手段虚增利润,有利于财务的稳健。
(二)计量模式
作为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亮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受到了各方的关注。新准则允许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衍生工具等多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应用,体现了国际趋同。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形势变化多样的新情况下,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等不断涌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从可靠性转向以可靠性为前提的更高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具备较强公允性特征,推行公允价值计量主要体现以下优点:(1)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理论,有利于资本保全。(2)能更合理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满足不同利益团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公允价值反映了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者负债影响的市场评价,公允价值变更反映了经济情况变化的影响。
由于公允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不取决于取得或承担资产或负债的日期或成本,也不取决于资产或负债何时被打算处置。因此,公允价值代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公平计量。公允价值不仅反映管理层销售资产或清偿债务的决策,而且反映其继续持有资产或承担债务的决策的影响。
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使会计记录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提供的信息是相关的。动态相关的信息对企业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公允价值的计量,企业可以在最早的时间内注意到其中的异常之处,提高警惕,防范风险。
(三)高风险业务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4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为企业在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工具创新的环境下,利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进行财务风险规避提供了制度基础。
风险回避是企业为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而主动放弃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方案,它是简单易行、彻底的风险管理措施,其实质是回避那些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活动,以减少风险损失。当企业对财务风险进行估量决策后,如果因为某项经济活动非进行不可,而企业又无足够能力承担其风险,或者企业承担风险的成本高于预期收益,则可考虑将风险转移,如通过保险、期权、期货、远期外汇交易、货币和利率互换等方式进行风险转移或规避。
会计在整个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的是反映、监督、参与决策的职能,在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管理中会计信息系统应当帮助报表使用者综合判断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衍生金融工具表外业务表内化,并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为了防范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而且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在新准则指导之下的会计处理方式将有助于企业防范因为衍生金融工具操作不当而引发的财务危机。
在实践中,企业绝大多数的套期保值业务是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来操作的,企业可以对可能出现的财产损失到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但对价格变动形成的损失风险却无法进行保险。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可以规避利率、汇率、股价等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王宁.财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J].财会通讯:理财,2007(4).
[3]周守华,张敬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兼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管理变革[J].会计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