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剧和音乐剧被誉为是音乐表演中的最高形式,在歌唱、表演和舞蹈三大要素中,歌唱是居于首位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作为歌剧音乐剧的声乐教学来说,应当对一些内容和环节有所侧重和加强,以体现出该专业声乐教学的实际特点和需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歌剧和音乐剧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歌剧音乐剧 声乐教学 特点分析
一、树立多元开放的声乐观
中国传统的歌唱形式和方法是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唱法,自上个世纪初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在历经了“土洋之争”之后。最终确立了“土洋并存。融合发展”的方针。中国的声乐演唱观也慢慢趋向于开放和多元,但是从歌剧和音乐剧歌唱的实际需要来看,这种融合性还是不够。一方面,歌剧和音乐剧中,涉及到的人物、情节和情感众多。对不同的演唱风格有着不同的需要。举例来说,一部现代题材的音乐剧中。运用通俗风格和唱法最为合适。如果使用民族唱法,难免有些不伦不类。所以对演唱者驾驭各种演唱方法和风格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当今声乐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如近几年出现的被称为是“原生态”的风格和方法。就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更不用说演唱者的频频“跨界”。如廖昌永就先后推出了《情缘》和《情释》两张流行歌曲的专辑。一方面是表演中的实际需要,一方面是声乐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两者都要求声乐教师要树立起一种多元的声乐观。即脑海中不再有唱法和风格的界定,声乐艺术本身就是唱情的。用科学的歌唱方法。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抒发出情感,才是声乐艺术的本原。所以应该树立一种科学的歌唱观念。不能再将各种唱法之间进行严格的区分。而是应当融为一炉。特别是歌剧和音乐剧中的声乐演唱,如果演唱者将自己划定为某一种歌唱方法和歌唱风格中,无疑就是一种固步自封。而事实上,所有的歌唱方法都是以科学的发声规律为基础的,只要多学习、多感悟、多实践,完全可以适应多种艺术风格需要。如著名歌唱家吴碧霞,就可以在音乐会上上半场演唱歌剧选段,下半场演唱中国民歌。在两种方法和风格中间游刃有余。当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达到吴碧霞的水平和境界。而是重在一种观念和努力方向的树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着科学和扎实演唱技术。又能够对各种风格从容驾驭,真正适应歌剧和音乐剧的表演需要。
二、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歌剧和音乐剧之所以被誉为是歌剧表演的最高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所带有的综合性特征。其集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历史等多种文化于一身,所以艺术特征十分丰富,从而受到了多数人的喜爱。另一方面,歌剧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因为在初中和高中时期。要兼顾专业的学习。所以文化课的学习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包含该专业在内的音乐类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不高。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所以要求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行重点的培养和提升。具体来说。在课上的教学中。要走出过去那种单纯学习歌唱技术的误区。对作品本身进行更多的关注和了解,如演唱一首新的曲目之前。教师和学生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体验。如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所表达出的主要内容。所呈现出来的音乐风格等等,在此基础上形成最初的体验,然后将这种体验运用到演唱中去。通过这种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感悟。不但获得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音乐文化观。进而了解到文化素养对歌唱的重要意义。在课下,也要对学生综合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出一定要求。对此教师可以有目的性搜集一些和歌剧、音乐剧相关的文化资料。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并写出读后感,通过逐渐的积累获得提高。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以身作则,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面对一部作品,有的教师只能做技术分析。有的教师却能够从作品出发。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显然是后者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敬佩,所以说这不但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教师自身不断提高的需要。
三、注重因人而异和因势利导
每一个学生在入学之前,无论是歌唱基础还是性格脾气等,都是不尽相同的。特别是作为歌剧和音乐剧这门源于西方的艺术来说。追求表演者个性的充分表达,将雷同视为大忌。西方一些经典的歌剧虽然经过了不同表演者上千次的演绎。但是几乎每一个表演者都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而不同的印象。所以说声乐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而且这种个性是共性的个性。即学生的演唱。既符合声乐歌唱的一般规律,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具体的体现就是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演唱水平、演唱习惯等作深入和细致的分析。然后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从学习诉求上来说,有的学生十分喜欢流行歌曲,教师则可以满足他的这种学习欲望,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分析和演唱一些流行优秀的流行歌曲,从而在流行歌曲的演唱上有所收获。并且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又比如从学生性格上来说,有的同学性格比较内向,演唱时经常放不开,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多演唱一些情感较为炽热和激昂的作品。有的同学性格比较外向。演唱中情感过于投入,或者是将高音唱破。或者是泣不成声,对此教师可以多让他们演唱一些情感细腻的作品。如中国早期的艺术歌曲等等。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帮助他们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提高。
四、切实完善艺术实践环节
艺术实践对于歌剧音乐剧专业的声乐教学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而之前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致使学生在表演的时候过于紧张,演出水平大打折扣。所以说,要下大力气切实完善艺术实践环节。学校方面,作为学校领导。特别是艺术学院或音乐学院的领导。要深刻认识到艺术实践在艺术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下大力气进行实践基地和实践设施的建设。需要具备专门的舞台和音响、灯光设施,舞台的规模不用太大,但是设施要齐全,没有舞台,舞台实践也就无从谈起。有了必备的场地和设施,学校要充分鼓励学生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比如经典剧目的表演,学生们原创作品的表演等。拿出专门的经费,在场地和器材使用、宣传推广等方面打开绿灯。将整个活动的主导权全部下放给学生。鼓励他们的放开手脚,力争做到全员参与。高校间也应积极开展合作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在实践中促进双方的共赢和提高以及学校间的教学方法交流沟通。双方要明白如果不去创造实践平台。学生就不可能有这个培养多项表演技能的机遇。也就不能适应未来艺术市场和人才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对学生在情感表达、舞台表演、语言塑造还是艺术修养提升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学校方面。还应当充分的做到眼光外放,以学校的名义和社会的一些歌剧剧院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各地近年来都重视音乐舞蹈类的剧目排演和推出。这一举措。不但解决了地方文化部门的用人难题。还为学生争取到了实践的演出机会。
综上所述,作为歌剧和音乐剧专业的声乐教学来说,其既有与一般声乐教学相同的共性,也有该专业自身的个性。因此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机的把握。其具体方式和注意要点正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即树立多元开放的声乐观念,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艺术实践环节的加强等,通过这些理念的树立和措施的实施,使该专业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熟练的歌唱技巧,同时还能够胜任歌剧音乐剧表演的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全面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韦明.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03).
[2]杨嘉悦.立于音乐艺术之林——中国歌剧发展管窥[J]大众文艺,2008,(05).
[3]杨俊平,杨家平.中国歌剧发展历程探析[J].高校讲坛,2010,(23).
[4]杨瑞庆.中国歌剧优秀唱段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01).
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项目《歌剧、音乐剧表演人才产学研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SJGLX290
关键词:歌剧音乐剧 声乐教学 特点分析
一、树立多元开放的声乐观
中国传统的歌唱形式和方法是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唱法,自上个世纪初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在历经了“土洋之争”之后。最终确立了“土洋并存。融合发展”的方针。中国的声乐演唱观也慢慢趋向于开放和多元,但是从歌剧和音乐剧歌唱的实际需要来看,这种融合性还是不够。一方面,歌剧和音乐剧中,涉及到的人物、情节和情感众多。对不同的演唱风格有着不同的需要。举例来说,一部现代题材的音乐剧中。运用通俗风格和唱法最为合适。如果使用民族唱法,难免有些不伦不类。所以对演唱者驾驭各种演唱方法和风格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当今声乐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如近几年出现的被称为是“原生态”的风格和方法。就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受。更不用说演唱者的频频“跨界”。如廖昌永就先后推出了《情缘》和《情释》两张流行歌曲的专辑。一方面是表演中的实际需要,一方面是声乐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两者都要求声乐教师要树立起一种多元的声乐观。即脑海中不再有唱法和风格的界定,声乐艺术本身就是唱情的。用科学的歌唱方法。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抒发出情感,才是声乐艺术的本原。所以应该树立一种科学的歌唱观念。不能再将各种唱法之间进行严格的区分。而是应当融为一炉。特别是歌剧和音乐剧中的声乐演唱,如果演唱者将自己划定为某一种歌唱方法和歌唱风格中,无疑就是一种固步自封。而事实上,所有的歌唱方法都是以科学的发声规律为基础的,只要多学习、多感悟、多实践,完全可以适应多种艺术风格需要。如著名歌唱家吴碧霞,就可以在音乐会上上半场演唱歌剧选段,下半场演唱中国民歌。在两种方法和风格中间游刃有余。当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达到吴碧霞的水平和境界。而是重在一种观念和努力方向的树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着科学和扎实演唱技术。又能够对各种风格从容驾驭,真正适应歌剧和音乐剧的表演需要。
二、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歌剧和音乐剧之所以被誉为是歌剧表演的最高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所带有的综合性特征。其集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历史等多种文化于一身,所以艺术特征十分丰富,从而受到了多数人的喜爱。另一方面,歌剧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因为在初中和高中时期。要兼顾专业的学习。所以文化课的学习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包含该专业在内的音乐类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不高。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所以要求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行重点的培养和提升。具体来说。在课上的教学中。要走出过去那种单纯学习歌唱技术的误区。对作品本身进行更多的关注和了解,如演唱一首新的曲目之前。教师和学生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体验。如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所表达出的主要内容。所呈现出来的音乐风格等等,在此基础上形成最初的体验,然后将这种体验运用到演唱中去。通过这种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感悟。不但获得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音乐文化观。进而了解到文化素养对歌唱的重要意义。在课下,也要对学生综合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出一定要求。对此教师可以有目的性搜集一些和歌剧、音乐剧相关的文化资料。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并写出读后感,通过逐渐的积累获得提高。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以身作则,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面对一部作品,有的教师只能做技术分析。有的教师却能够从作品出发。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显然是后者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敬佩,所以说这不但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教师自身不断提高的需要。
三、注重因人而异和因势利导
每一个学生在入学之前,无论是歌唱基础还是性格脾气等,都是不尽相同的。特别是作为歌剧和音乐剧这门源于西方的艺术来说。追求表演者个性的充分表达,将雷同视为大忌。西方一些经典的歌剧虽然经过了不同表演者上千次的演绎。但是几乎每一个表演者都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而不同的印象。所以说声乐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而且这种个性是共性的个性。即学生的演唱。既符合声乐歌唱的一般规律,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具体的体现就是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演唱水平、演唱习惯等作深入和细致的分析。然后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从学习诉求上来说,有的学生十分喜欢流行歌曲,教师则可以满足他的这种学习欲望,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分析和演唱一些流行优秀的流行歌曲,从而在流行歌曲的演唱上有所收获。并且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又比如从学生性格上来说,有的同学性格比较内向,演唱时经常放不开,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多演唱一些情感较为炽热和激昂的作品。有的同学性格比较外向。演唱中情感过于投入,或者是将高音唱破。或者是泣不成声,对此教师可以多让他们演唱一些情感细腻的作品。如中国早期的艺术歌曲等等。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帮助他们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提高。
四、切实完善艺术实践环节
艺术实践对于歌剧音乐剧专业的声乐教学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而之前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致使学生在表演的时候过于紧张,演出水平大打折扣。所以说,要下大力气切实完善艺术实践环节。学校方面,作为学校领导。特别是艺术学院或音乐学院的领导。要深刻认识到艺术实践在艺术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下大力气进行实践基地和实践设施的建设。需要具备专门的舞台和音响、灯光设施,舞台的规模不用太大,但是设施要齐全,没有舞台,舞台实践也就无从谈起。有了必备的场地和设施,学校要充分鼓励学生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比如经典剧目的表演,学生们原创作品的表演等。拿出专门的经费,在场地和器材使用、宣传推广等方面打开绿灯。将整个活动的主导权全部下放给学生。鼓励他们的放开手脚,力争做到全员参与。高校间也应积极开展合作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在实践中促进双方的共赢和提高以及学校间的教学方法交流沟通。双方要明白如果不去创造实践平台。学生就不可能有这个培养多项表演技能的机遇。也就不能适应未来艺术市场和人才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对学生在情感表达、舞台表演、语言塑造还是艺术修养提升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学校方面。还应当充分的做到眼光外放,以学校的名义和社会的一些歌剧剧院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各地近年来都重视音乐舞蹈类的剧目排演和推出。这一举措。不但解决了地方文化部门的用人难题。还为学生争取到了实践的演出机会。
综上所述,作为歌剧和音乐剧专业的声乐教学来说,其既有与一般声乐教学相同的共性,也有该专业自身的个性。因此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机的把握。其具体方式和注意要点正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即树立多元开放的声乐观念,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艺术实践环节的加强等,通过这些理念的树立和措施的实施,使该专业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熟练的歌唱技巧,同时还能够胜任歌剧音乐剧表演的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全面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韦明.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03).
[2]杨嘉悦.立于音乐艺术之林——中国歌剧发展管窥[J]大众文艺,2008,(05).
[3]杨俊平,杨家平.中国歌剧发展历程探析[J].高校讲坛,2010,(23).
[4]杨瑞庆.中国歌剧优秀唱段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01).
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项目《歌剧、音乐剧表演人才产学研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SJGLX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