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来过(小说)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ph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确实在慢慢消亡,但总有一些人,像唱片的纹理,即使由于年代久远,几乎要被唱针抹平,但只要一打开留声机,依然能鲜亮重现。我并不能说清其中的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记忆有偏好,这大概也是过去这么多年,我依然会想起他的原由。
   他是我爷爷的叔叔,也就是我的曾叔祖父。他住在一间小茅屋里,从未结过婚,年轻时尚能自食其力,老了之后,由爷爷照顾,后来,爷爷也老了,就由我家负担他的口粮。
  年幼时,我喜欢钻进他的小茅屋探宝,之所以用“钻”字,因为小茅屋实在低矮,屋里所有的东西都已被岁月熏得黑黝黝,跟烟熏火燎的山洞一般无二。仔细分辨,倒是能看出墙壁由芦苇与泥夹成。细细的屋柱与房梁看似无法支撑整个茅屋的重量,但每年的台风都没能将它摧垮。不过,年幼的我并不在意屋子的摇摇欲坠,在我看来,最有意思的是墙壁上高高低低嵌着的许多钩子,钩子上挂满竹篮、篾笼、布袋以及布包。他像春天筑巢的燕子将所有能带回家的东西都带回来。因此,当我探宝时,他总能拿出宝物来满足我的好奇,有时是一枚铜钱,有时是一个钩针,诸如此类。
  他有句口头禅,发出的声音如同“异怪”。这是一种古老的方言,早已被人们遗忘,只有他还在说。现在想起来,当他用独特的声调拖长这个词时,真是怪异。
  按照乡间习俗,我称他为“老太太”,可惜他听不到,他八岁时得了一场病,耳朵聋了,之后,他说话再也没有声调,总是直着嗓子喊。他发出的声音自己听不到,但是,他一旦明白我们在意他的表达,他就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在无声的世界里,他通常以夸张的手势以及使劲拉人的胳膊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他从未读过书,自然是不识字的。他所到过最远的地方只是镇上的集市,他是那么喜欢这个小小的集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出发去集市,挨个将店铺转一圈,中午时分才回来。他并不买什么,只是去看看,对各种什物指指点点,遇到从未见过的新鲜玩意,就会夸张地喊一声,“异怪”。
  若是他耳朵聪巧,他的生活范围肯定不止这些。但是,他被无声世界所禁锢,再也去不到别的地方。不过,他并未有过忧伤,因为,多彩又别样的遥远世界对他来说并不存在。
  活在自己世界的好处显而易见,他从不为明天担忧,他只企盼明天的到来。他每年都会在集市上买一本黄历,放在屋里最显眼的地方,每过一天就翻开一页,从不会搞错,日子过得如此煞有介事,估计也没几个人。在腊八到来之前的那几天,他逢人便喊,“吃腊八粥,吃腊八粥。”吃过腊八粥,就该过年了。他喜欢过年,正月里他会穿上难得一穿的新衣服,骄傲地在人群中走来走去。他是满心欢喜的,但大家却视而不见。
  他越来越老了,人群对他来说越来越像一堵墙。有一次,他好不容易挤进去,拉了拉身边一个壮实男人的胳膊,准备开腔说话。但这个动作居然激恼了这个男人,他挥拳打中了他的鼻梁,很快他的鼻子开始滴血。大家纷纷为他声援,“不要欺负他,他是聋子。”
  但是,他毕竟是被打了。
  第二天,他顶着结着血痂的鼻子出门时,突然让人看出一些凄凉。但他倒是没有半点怨气,依然去集市上走一圈,依然不停地大呼“异怪”。
  他在九十多岁时老去,這个世上不再有拖长声调的“异怪”了。他真的消失了,不再被人提起。即使是家人,也很少提及他,毕竟,关于他的话题太少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以为大家早已将他遗忘。但有一次,一位发小忽然问我,“你还记得你的聋子老太太么?”
  我点点头。
  她说,“他救过我几次命呢。”
  我表示不解。
  “那时我太调皮,掉到河里爬不起来,好几次都是被他救起的。”
  她接着感慨,“可惜他是聋子,听不到谢谢。”
  我愣了愣,原来,不光是我会想起他啊。
其他文献
摘 要: 20世纪30年代,铁路商业化改革的呼声甚嚣尘上,铁路界人士对于铁路商业化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实施方略进行了广泛探讨。京沪沪杭甬铁路在国有铁路商业化改革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其相关实践活动主要围绕改良铁路运输制度、改善铁路服务以及推进产运销合作等方面展开。京沪沪杭甬铁路商业化改革取得了相當成效,为两路事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两路仍然存在运输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以及人事管理不善等问题。京沪沪杭
期刊
月亮升起的时候  是谁在想我  是布达拉宫头顶的蓝天  是珠峰上的一个小站  我曾收到一封信  日期是冰封大地的嚴冬  收到的时候  已是桃红柳绿  月亮升起的时候  是谁在想我  是内蒙古草原的敖包  是赤峰驻地的一面军旗  到站的时候飞机晚点  喝酒的时候回想当初  有茫茫雪地艰难跋涉的孤独  也有泪水与汗水纷飞的苦楚  月亮升起的时候  是谁在想我  不敢打我的电话  借着醉酒的哭泣  一遍
期刊
想念的时候,只想看上一眼,  感覺很暖。  牵挂的时候,只想问候一声,  感觉心里踏实。  孤单的时候,只想聊上一会,  非常眷恋。世界上最贵的  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人生中最美的  不是风景,而是感情。  生活最难的不是相守  而是彼此的相知。  认识不在于时间的长短,  而在于彼此的懂得。  不联系,并不代表忘记你;  不找你,并不代表舍去你 。  傻呆呆的洱海  洱海边的树枝上  绿色在
期刊
旧时的家园,就象一本耐读的线装书,不仅仅有着古朴的外表,更能从泛黄的字迹中品读到旧日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曾经的温暖。  童年是幸福的。幸福的记忆都装在乡下那三间茅草屋里。因为镇上父母住的房子太小,我一直是外婆家的一员。外婆家的茅屋虽旧,但被勤劳的外婆拾掇得干净整齐。屋前,种满了桃、枣、石榴等果树;屋侧,树林绿茵如盖;屋后,竹林青翠如云。墙脚边,鸡冠花、凤仙花花香满院。  春天里,那土墙是蜜蜂们快乐的
期刊
下雨了。  不像春雨般如丝如缕,不如秋雨般诗意绵绵,不似冬雨般凄凉冰冷。夏雨的脾气,总像多变的娃娃脸,让人捉摸不透,但却总是那么别具一格。  雨水打在伞尖,顺着伞滑落。下落的速度与力度似乎下一秒就能够轻轻松松把伞给折断。雨越下越大,迟来的乌云带着狂风袭卷而来,遮住了本来就不澄净的天空。狂风的到来,将伞尖那串珍珠的屏吹散了。这时候,眼前的景象變得糢糊起来,行人、车辆消失不见,时间仿佛静止了,只有倾盆
期刊
一声温柔的轻唤,江南  伴著鸟鸣  裸露出阳光下的内心  两颗晶莹的露珠  一颗是感动,一颗是思念  郁郁葱葱的江南  古色古香的江南  江帆点点的江南  莲叶田田的江南  黎明自黑夜里溢出  小桥、流水、人家  小屋里、书页间  束手就擒的我  只想用床前如水的月光  抑或窗前盛开的玉兰  照亮你不眠的倦眼  就和历史一样  在不能重复的风景里  我梦中的四月天  无论是滂沱如注的雨  还是蓬勃
期刊
自古女人都喜爱衣服,如同男人喜欢美酒一样。无论是白富美还是平凡女对衣服都有种锲而不舍的追逐。李白初见杨贵妃的装扮视为天人,为她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白富美如同贵妃一般,华丽的衣着,美丽的头饰一派国际大牌的明星范。平凡女,素衣淡装,清水出芙蓉天然样,如同乡间俏丽野花,或娇艳、或淡雅各有各的风姿。  古人写美女着装有“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风卷葡萄带
期刊
端午是诗人的节日  华夏历代  文人墨客  渊源自此可溯  一曲离骚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一杯楚酒,不堪沉醉  已化作一首离歌  傳唱四海  端午,不必悲伤  那飞浪击水的龙舟  迸发出的可不是  激情的呐喊  五色线,红酥手  菖蒲叶,雄黄酒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江南烟雨季,柳岸迎春风  能不欢端午  一纸心事,万般愁情  汨罗江畔觅忠魂兮  低低絮语付流水  满腹离愁对江诉  一曲
期刊
摘 要: “易 ”字是先秦经典中的常用字,在《左传》中出现多达88次。传统上,把此字解释为“变化”“不易”“简易”“交易”等。根据认知语言学中多义词由核心本义引申的理论,以《左传》《易经》中的语料为依据,分析经典中包含“易”字的典型句,可以发现,“易”字的本义指“放手”,引申义为“放肆”“更换”“交换”“平易”“平整”等。由此可知,《论语》“丧,与其易也,宁戚”中的“易”指超越规格,《孟子》“易其
期刊
五月深处,一株神奇的植物永不凋零   打开端午炎黄的血脉,在民间的乳养下  龙舟峥嵘成同舟共济的象征  溅起的浪花丰满了四季的轮回  汹涌的江水知道,将要把你在放置何處  时间的柔韧里,流水无痕  号子带历史的灼痛  晾晒曾经的诺言  温暖富裕正盛的时节  浩瀚的星光一波波洗濯灵魂  辉煌了整个华夏的天空  竞渡江南,宽大的衣袖间不藏一丝污垢  划桨,两千多年身影慢慢地转过  凭吊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