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华为公司2013年干部工作会议上,创始人任正非作了如下开场白:
古時候有个寓言,兔子和乌龟赛跑,兔子因为有先天优势,跑得快,不时在中间喝个下午茶,在草地上小憩一会儿,结果让乌龟超过去了。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25年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忘了经济这20多年来一直在爬坡,许多人都成了富裕的阶层,而我们还在持续艰苦奋斗。一抬头看见前面矗立着“龙飞船”,跑着“特斯拉”那种神一样的乌龟,我们还在笨拙地爬呀爬,能追过他们吗?
事实似乎正是,乌龟一样的“慢跑”精神,最大程度地奠定了华为今天的市场地位。
但如果相反,“你是以百米的速度在跑万米,总有一天会倒在离终点仅有600米的地方。”亲历华为成长超过10年的前华为副总裁、现任北京融智咨询董事长周辉如是说。
这个比喻,其实放在任何一个企业身上都不为过。周辉对《中外管理》进一步解释:“企业成长得越快,有可能死得越快,因为它没有经历过曲折,没有经历过九死一生,那么它身上的抗癌细胞没有成长,有可能是活不下去的。”
而历经九死一生,抵御过衰弱的市场环境,一个企业还没有倒下去,并且还有一批优秀忠诚的人,这才叫成功。华为2013年冲刺到了2200亿元的规模,但华为人却还十分自谦:“华为公司一直都没有成功,我们一直在成长。”
不求“快”,怎样赢?
华为一路“慢跑”,不仅跑过了本土对手,而且把国际大公司也甩在了后端。比如:华为早在2008年就超越了飞利浦,成为世界专利年度申请数量最多的公司。其中的“杀手锏”是什么?
讲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
有两个人在森林里奔走,又累又渴。这时候,突然来了一只老虎,一个人在系鞋带,另外一个人说,反正咱们跑不过老虎,为什么要系鞋带呢?那个人说,我系鞋带的原因是,我只要跑赢你就行了。
这个故事给华为的启示是: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区域,你不用去做很大的规划,只要把你的对手跑赢就OK了。一如周辉所总结的:“落后于别人的地方根本不需要规划,瞄准对手去打则是真正的规划。”
所以20多年来,华为一贯的作风是:如果公司没有对手,就要考虑产品有对手没有?区域有对手没有?你个人有对手没有?如果国内没有对手,就要放眼到国际上;如果国际上没有对手,则要思考,未来的对手是谁?
“一个企业没有对手就没有活力,人就是在不断超越对手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看不见的,但对手是看得见的。”周辉的理解颇有深意。
正因如此,后来,华为在走向国际化时,公司对所有的经理层都定下三个指标:第一,跑赢GDP加CPI;第二,跑赢行业增长率;第三,跑赢行业老大。看看华为这两年的光荣业绩,这三条基本上做到了。
做自我批判的“乌龟”
一直被外界传为佳话的华为文化核心之一,就是自我批判精神,也被任正非视为“拯救公司最重要的行为”,这种高度自省因此使得华为能够持续成长。
离开华为多年的周辉,至今对老东家的这种文化认同依旧。在他看来,作为重要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司文化,早已深深地印刻于华为人的骨子里面——即便最简洁的“华为五问”也无一例外。
“在华为内部,如果谁成功了,我们一定要问自己五个问题:第一,我还能做得更好吗?我是否真正付出了比别人更大的努力?第二,换了别人是不是会比我做得更好?第三,我是不是躺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取得成功的?第四,我有独特贡献吗?我的独特贡献对公司的增量拓展有帮助吗?第五,在成功的过程中我和团队的能力提升了吗?”周辉对此娓娓而谈。
正因如此,华为开会的原则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哲学:如果开庆功大会,要先说别人做得好,再说自己做得差;如果开批判大会,要先说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再说别人如何。之所以与常规逻辑反着来,原因正是批判与自我批判的文化价值观使然。
“如果一种文化不被吸收,那么一个团队就很难形成、很难成长起来。”周辉直言。
也正是基于自我批判,使得华为另一个“怪异”的标准成为惯例:如果管理层做得不好,或者年底没完成既定任务,就会被毫不客气地降职降薪“处置”,这个比例占到40%。所以一个成长性的企业,一年若没有20%以上的管理层“戴罪立功”,企业就没有活力,被华为视为一种信条。
“其实后来我们发现,这40%的干部戴罪立功是挺有好处的,如果你跟客户处得好,他知道你去年没完成任务,今年就会帮你。”周辉回顾说。
继承式创新
在中国企业当中,华为几乎是一个公认的富有创新能力的公司。
但在特斯拉这种颠覆性创新的产物成为今天的热捧对象之时,身为传统行业的华为,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创新之道?
“当发现一个战略机会点,我们可以千军万马压上去,后发式追赶,你们要敢于用投资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以人力的方式,把资源堆上去,这就是和小公司创新不一样的地方……不保守,勇于打破目前既得优势,开放式追赶时代潮流的华为人,是我们最宝贵的基础,我们就有可能追上特斯拉。”
这段话也是任正非在华为公司2013年干部工作会议上放出来的豪言。
的确,与其追求特斯拉的颠覆性创新,华为不如发扬自己更切实际的“后发式追赶”。
1990年中期,在一度追求纯技术创新的导向下,华为开发的交换机和传输设备曾因过度的“自主创新”而产生不适应症——导致运营商大量退货。后来,认识到通信行业客户的一个基本需求是,“对已成熟技术的继承,是提高产品稳定性和降低成本的关键”,此后,一种“继承式创新”在华为推行。实际上就是反对盲目创新,而经过理性的借鉴与创新,则更多的被公司鼓励。
用周辉的话进一步说,“要把创新变成日常管理的一种机制,点点滴滴地改进,而不是一想到创新就要做颠覆性创新。”
继承式创新或许今天看来有些保守,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特斯拉的颠覆性创新固然抢眼,但未必适合华为去做。而事实正是,继承式创新着实让华为走出了自己的成长路径。
责任编辑:李靖
古時候有个寓言,兔子和乌龟赛跑,兔子因为有先天优势,跑得快,不时在中间喝个下午茶,在草地上小憩一会儿,结果让乌龟超过去了。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25年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忘了经济这20多年来一直在爬坡,许多人都成了富裕的阶层,而我们还在持续艰苦奋斗。一抬头看见前面矗立着“龙飞船”,跑着“特斯拉”那种神一样的乌龟,我们还在笨拙地爬呀爬,能追过他们吗?
事实似乎正是,乌龟一样的“慢跑”精神,最大程度地奠定了华为今天的市场地位。
但如果相反,“你是以百米的速度在跑万米,总有一天会倒在离终点仅有600米的地方。”亲历华为成长超过10年的前华为副总裁、现任北京融智咨询董事长周辉如是说。
这个比喻,其实放在任何一个企业身上都不为过。周辉对《中外管理》进一步解释:“企业成长得越快,有可能死得越快,因为它没有经历过曲折,没有经历过九死一生,那么它身上的抗癌细胞没有成长,有可能是活不下去的。”
而历经九死一生,抵御过衰弱的市场环境,一个企业还没有倒下去,并且还有一批优秀忠诚的人,这才叫成功。华为2013年冲刺到了2200亿元的规模,但华为人却还十分自谦:“华为公司一直都没有成功,我们一直在成长。”
不求“快”,怎样赢?
华为一路“慢跑”,不仅跑过了本土对手,而且把国际大公司也甩在了后端。比如:华为早在2008年就超越了飞利浦,成为世界专利年度申请数量最多的公司。其中的“杀手锏”是什么?
讲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
有两个人在森林里奔走,又累又渴。这时候,突然来了一只老虎,一个人在系鞋带,另外一个人说,反正咱们跑不过老虎,为什么要系鞋带呢?那个人说,我系鞋带的原因是,我只要跑赢你就行了。
这个故事给华为的启示是: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区域,你不用去做很大的规划,只要把你的对手跑赢就OK了。一如周辉所总结的:“落后于别人的地方根本不需要规划,瞄准对手去打则是真正的规划。”
所以20多年来,华为一贯的作风是:如果公司没有对手,就要考虑产品有对手没有?区域有对手没有?你个人有对手没有?如果国内没有对手,就要放眼到国际上;如果国际上没有对手,则要思考,未来的对手是谁?
“一个企业没有对手就没有活力,人就是在不断超越对手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看不见的,但对手是看得见的。”周辉的理解颇有深意。
正因如此,后来,华为在走向国际化时,公司对所有的经理层都定下三个指标:第一,跑赢GDP加CPI;第二,跑赢行业增长率;第三,跑赢行业老大。看看华为这两年的光荣业绩,这三条基本上做到了。
做自我批判的“乌龟”
一直被外界传为佳话的华为文化核心之一,就是自我批判精神,也被任正非视为“拯救公司最重要的行为”,这种高度自省因此使得华为能够持续成长。
离开华为多年的周辉,至今对老东家的这种文化认同依旧。在他看来,作为重要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司文化,早已深深地印刻于华为人的骨子里面——即便最简洁的“华为五问”也无一例外。
“在华为内部,如果谁成功了,我们一定要问自己五个问题:第一,我还能做得更好吗?我是否真正付出了比别人更大的努力?第二,换了别人是不是会比我做得更好?第三,我是不是躺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取得成功的?第四,我有独特贡献吗?我的独特贡献对公司的增量拓展有帮助吗?第五,在成功的过程中我和团队的能力提升了吗?”周辉对此娓娓而谈。
正因如此,华为开会的原则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哲学:如果开庆功大会,要先说别人做得好,再说自己做得差;如果开批判大会,要先说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再说别人如何。之所以与常规逻辑反着来,原因正是批判与自我批判的文化价值观使然。
“如果一种文化不被吸收,那么一个团队就很难形成、很难成长起来。”周辉直言。
也正是基于自我批判,使得华为另一个“怪异”的标准成为惯例:如果管理层做得不好,或者年底没完成既定任务,就会被毫不客气地降职降薪“处置”,这个比例占到40%。所以一个成长性的企业,一年若没有20%以上的管理层“戴罪立功”,企业就没有活力,被华为视为一种信条。
“其实后来我们发现,这40%的干部戴罪立功是挺有好处的,如果你跟客户处得好,他知道你去年没完成任务,今年就会帮你。”周辉回顾说。
继承式创新
在中国企业当中,华为几乎是一个公认的富有创新能力的公司。
但在特斯拉这种颠覆性创新的产物成为今天的热捧对象之时,身为传统行业的华为,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创新之道?
“当发现一个战略机会点,我们可以千军万马压上去,后发式追赶,你们要敢于用投资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以人力的方式,把资源堆上去,这就是和小公司创新不一样的地方……不保守,勇于打破目前既得优势,开放式追赶时代潮流的华为人,是我们最宝贵的基础,我们就有可能追上特斯拉。”
这段话也是任正非在华为公司2013年干部工作会议上放出来的豪言。
的确,与其追求特斯拉的颠覆性创新,华为不如发扬自己更切实际的“后发式追赶”。
1990年中期,在一度追求纯技术创新的导向下,华为开发的交换机和传输设备曾因过度的“自主创新”而产生不适应症——导致运营商大量退货。后来,认识到通信行业客户的一个基本需求是,“对已成熟技术的继承,是提高产品稳定性和降低成本的关键”,此后,一种“继承式创新”在华为推行。实际上就是反对盲目创新,而经过理性的借鉴与创新,则更多的被公司鼓励。
用周辉的话进一步说,“要把创新变成日常管理的一种机制,点点滴滴地改进,而不是一想到创新就要做颠覆性创新。”
继承式创新或许今天看来有些保守,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特斯拉的颠覆性创新固然抢眼,但未必适合华为去做。而事实正是,继承式创新着实让华为走出了自己的成长路径。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