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其含义也是指教师要对教材做出合理的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呢?
一、明确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大致划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即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则包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阅读教学中,如果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就一定能让“语文味”溢满课堂。
二、阅读教学中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实施
(一)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渗透在本体性内容教学之中
于永正老师在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是这样处理语文课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于老师首先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读熟了,但没感情,于老师就范读,学生不由自主地鼓掌,学生知道于老师的读才叫有感情地读。接下来,学生模仿于老师有感情地读。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学习感情朗读。第二节课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篇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段落画下来,然后写批注。学生写完后,同桌交流,全班进行评点,最后,于老师出示自己的点评,让学生体会好的点评应该是什么样的。接下来,于老师让学生根据这篇课文内容,以高尔基“儿子”的身份给父亲写一封信,让学生经历练笔的过程。
整节课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学习感情朗读,学写批注,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信,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展开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目标”,于老师上的是真正的语文课。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反映的“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哲理,这些“非本体目标”都渗透在朗读,批注、写信的过程之中了,不宜刻意地单独提出来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来教学。
(二)找准本体性教学内容中的具有语文核心价值训练点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从语文的角度来审视这篇课文可以挖掘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但什么是这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点”呢?
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为数不多的说明文,说明文本身精炼准确的表达方式最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如何阅读知识性文本更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教学中在明白了蝙蝠与雷达这样的基本常识后,最应该设计的一个问题应该是:“课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介绍了一种科学知识,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再次回读全文,品味语言描写的妙处,留意文本中出现的关键词,更有助于学生发现文本中的重要讯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时要有意引导,发现“即使……也……”等关联词语有助于简洁的表达,透过“反复、终于”等词语看出科学研究的艰辛……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察觉这些词,阅读说明文对他们而言就不会很难,更有助于他们学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说明文写作。这也就是本篇课文最应该挖掘的语文核心价值之一。
如果我们在设计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尽量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就一定能大大提高我们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一、明确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功能的阐述,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大致划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即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则包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阅读教学中,如果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就一定能让“语文味”溢满课堂。
二、阅读教学中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实施
(一)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渗透在本体性内容教学之中
于永正老师在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是这样处理语文课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于老师首先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读熟了,但没感情,于老师就范读,学生不由自主地鼓掌,学生知道于老师的读才叫有感情地读。接下来,学生模仿于老师有感情地读。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学习感情朗读。第二节课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篇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段落画下来,然后写批注。学生写完后,同桌交流,全班进行评点,最后,于老师出示自己的点评,让学生体会好的点评应该是什么样的。接下来,于老师让学生根据这篇课文内容,以高尔基“儿子”的身份给父亲写一封信,让学生经历练笔的过程。
整节课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学习感情朗读,学写批注,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信,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展开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目标”,于老师上的是真正的语文课。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反映的“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哲理,这些“非本体目标”都渗透在朗读,批注、写信的过程之中了,不宜刻意地单独提出来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来教学。
(二)找准本体性教学内容中的具有语文核心价值训练点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从语文的角度来审视这篇课文可以挖掘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但什么是这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点”呢?
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为数不多的说明文,说明文本身精炼准确的表达方式最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如何阅读知识性文本更值得我们思考。因此,教学中在明白了蝙蝠与雷达这样的基本常识后,最应该设计的一个问题应该是:“课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介绍了一种科学知识,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再次回读全文,品味语言描写的妙处,留意文本中出现的关键词,更有助于学生发现文本中的重要讯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时要有意引导,发现“即使……也……”等关联词语有助于简洁的表达,透过“反复、终于”等词语看出科学研究的艰辛……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察觉这些词,阅读说明文对他们而言就不会很难,更有助于他们学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说明文写作。这也就是本篇课文最应该挖掘的语文核心价值之一。
如果我们在设计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尽量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就一定能大大提高我们语文课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