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化学新课标明确指出,重视科学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沿用原来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已很难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究性教学作为当前我国教学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已被高中化学教学广泛地采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辅导作用.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让学生明白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目标要求.
2.课本让学生读.在化学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好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3.问题让学生议.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大包大揽,一问即答,而应该让学生自主讨论,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4.效果让学生评.目标是否实现,达到了什么程度,让学生自测、自析、自评,使他们能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而高中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这种自然的倾向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气氛.也就是采用各种手段,有意无意地为学生设下陷井,启发引导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练,兴致勃勃地模仿、提问,自主地发现,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及时反馈,发现差异,及时改正.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探究实践,来实现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例如,在探究“食盐(或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及存在形式”时,笔者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课题研究的背景知识.接着提出问题:(1)我们食用的加碘盐会不会是假盐? (2)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是怎样的呢? (3)如何验证?学生猜想与假设:(1)食盐中碘成分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碘单质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且加热容易升华,若食盐中含碘单质,则烹调时碘容易遇热升华而流失.仔细观察食盐,取少量加入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的存在.(2)食盐中的碘以碘化物形式存在.若食盐中含有碘化钾或碘化钠等,碘化物中的碘元素为-1价,易受多种氧化剂作用而形成单质碘,碘单质遇到淀粉溶液显蓝色,此时淀粉溶液起指示作用.(3)食盐的碘成分一般是以碘酸盐形式存在.若食盐中含有碘酸钾或碘酸钠等,碘酸盐中碘元素为 5价,起氧化剂作用,能与多种还原剂反应.在这里教师可提供实验方案:(1)用淀粉溶液可检验食盐中是否有碘单质.(2)碘化物的检验.选择高锰酸钾、重铬酸钾或双氧水为氧化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生成,并可用碘化钾溶液与氧化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考虑其他的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三、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如果创设的问题太简单、太枯燥,就会使学生觉得这样的问题也拿来“研究”,太没有意思;如果创设的问题太深、太难,又会使学生望“问题”而“却步”.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难度合适、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讲“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要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必须要经过哪些装置?装置如何安装?要不要检查气密性?如果要的话如何来检查?装置安装好以后,在放试剂时,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试剂?可以选其他的试剂吗?在做实验前,让学生思考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如何来收集气体,尾气要怎么处理等,鼓励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四、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探究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以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能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性效果.比如,晶体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的演示,解决了空间结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种很好的学习气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环境保护”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感受到环境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程度,体会到如果不节约水资源,最后一滴水就一定会是我们的眼泪,体会到化学“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一定要节能减排,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避免化学实验所引起的人身安全、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产生.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辅导作用.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让学生明白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目标要求.
2.课本让学生读.在化学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好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3.问题让学生议.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大包大揽,一问即答,而应该让学生自主讨论,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4.效果让学生评.目标是否实现,达到了什么程度,让学生自测、自析、自评,使他们能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而高中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这种自然的倾向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气氛.也就是采用各种手段,有意无意地为学生设下陷井,启发引导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练,兴致勃勃地模仿、提问,自主地发现,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及时反馈,发现差异,及时改正.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探究实践,来实现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例如,在探究“食盐(或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及存在形式”时,笔者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课题研究的背景知识.接着提出问题:(1)我们食用的加碘盐会不会是假盐? (2)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是怎样的呢? (3)如何验证?学生猜想与假设:(1)食盐中碘成分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碘单质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且加热容易升华,若食盐中含碘单质,则烹调时碘容易遇热升华而流失.仔细观察食盐,取少量加入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的存在.(2)食盐中的碘以碘化物形式存在.若食盐中含有碘化钾或碘化钠等,碘化物中的碘元素为-1价,易受多种氧化剂作用而形成单质碘,碘单质遇到淀粉溶液显蓝色,此时淀粉溶液起指示作用.(3)食盐的碘成分一般是以碘酸盐形式存在.若食盐中含有碘酸钾或碘酸钠等,碘酸盐中碘元素为 5价,起氧化剂作用,能与多种还原剂反应.在这里教师可提供实验方案:(1)用淀粉溶液可检验食盐中是否有碘单质.(2)碘化物的检验.选择高锰酸钾、重铬酸钾或双氧水为氧化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生成,并可用碘化钾溶液与氧化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考虑其他的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三、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如果创设的问题太简单、太枯燥,就会使学生觉得这样的问题也拿来“研究”,太没有意思;如果创设的问题太深、太难,又会使学生望“问题”而“却步”.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难度合适、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讲“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要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必须要经过哪些装置?装置如何安装?要不要检查气密性?如果要的话如何来检查?装置安装好以后,在放试剂时,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试剂?可以选其他的试剂吗?在做实验前,让学生思考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如何来收集气体,尾气要怎么处理等,鼓励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四、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探究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以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能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性效果.比如,晶体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的演示,解决了空间结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种很好的学习气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环境保护”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感受到环境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程度,体会到如果不节约水资源,最后一滴水就一定会是我们的眼泪,体会到化学“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一定要节能减排,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避免化学实验所引起的人身安全、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