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东省属国企证券化浪潮的推动下可能存在两类受益较大的上市公司,包括整合思路明朗,具体可能操作方式较为清晰的部分省属国企上市公司平台,以及目前虽然尚未明确但极可能成为“被借壳”对象的下一级区县部分国资上市公司。
近日,广东省国资委首次明确了其下属国资企业证券化率,官方称其省属国资企业力争到2015年末,新增20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80%以上集团至少控股1户上市公司,证券化率突破60%。
然而,目前广东省属国资企业资本运作水平仍然较低。根据广东省国资委数据,其省属国资大型企业共计24户拥有控股上市公司共20户,其中A股上市公司仅11户,另有境外上市公司9户,证券化率低于20%,且目前无一家省属企业实现整体上市。
这24户省属企业覆盖了电力、物流、贸易等多个行业。2010年末,广东省属企业资产总额为5965.14亿元,同比增长13.1%;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155.03亿元,同比增长18.25%;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87.86亿元。其中,营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0户,突破400亿元的有3户。总资产超千亿元的有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两户。
根据广东省国资委规划到“十二五”末期,广东省属企业资产总额将翻一倍达到1.2万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达到300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约400亿元。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形成4-5户资产超千亿元、2-3户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主业突出的省属国资企业。
5年内将不到20%的证券化率提升到60%,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内广东省属国资企业将会有大动作。
国资证券化潜力巨大
相对于其他各省,广东省存在证券化起点较低但目标较高的情况,“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国资企业证券化潜力较大。因此,广东省国企的整合改革、资本证券化进程或将存在不断加速、动作幅度较大的明显特点。
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在国资整合过程中,广东省国资企业具有两大优势,即“资源”与广东国资委的“推动力”。
首先,地方国资委的推动是加速地方国企证券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在这方面显然广东国资委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先后设立了产权管理处及资本运营管理处。
广东省国资委下属产权管理处专门负责研究提出完善国有产权管理的意见;承担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处置及产权纠纷调处等工作;依法承担国有股权管理的相关工作;承担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和备案工作,监督、规范国有产权交易;承担所监管企业清产核资和资产损失核销工作。
资本运营管理处负责研究拟订所监管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方案并指导落实;拟订所监管企业资本运营的政策措施,指导所监管企业资本运营工作;研究提出所监管企业深化改革的政策和建议,指导所监管企业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富余人员分流等工作,协调解决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这两个机构部门的建立,表明广东国资委对未来国资企业提高证券化率的准备工作已经展开,至少政府职能上已有一定备案。
其次,广东省同时还拥有较好的潜在资源,该省拥有各省及国资委中规模最大的国有资产。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21105亿元,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8552亿元、利润总额612亿元,较“十一五”初分别增长67%、56.2%、94.7%。
潜在的“壳资源”同样较为充足,整个广东省国资委下共有67户境内上市公司,单从上市公司数量上而言不亚于上海国资企业数量。除去省级国资委直属11户上市公司,广州市级国资企业有约15户上市公司外,深圳市级国资企业有23户上市公司,其他各区县级地方国资委下属企业约18户上市公司。
广东国资整合思路
按照广东国资委“十二五”期间的规划目标,广东省要打造更多的“千亿俱乐部”大型国企,短短5年内将证券化率提高40%,其任务难度较大。若想达成这些既定目标,广东省国资委将必然有“大动作”且“愈行愈快”。
广东省国资委对省属国资企业的整合思路已然明确。根据广东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国资委的官方发言可以总结出以下思路:对已有上市公司的集团把核心业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拥有优质资产但缺乏上市公司的集团应通过IPO、借壳等方式实现优质资产上市。
对业务板块未能进入省属企业范围内前三名的,优先由该业务板块位居前三名的省属集团兼并重组,但被重组后的企业仍可按相应比例持有重组后企业的股份,但丧失决策权和控制权。
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的集团所属企业,在不改变其产权关系的前提下,以其为龙头整合相关业务,调整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集中资源支持其做大做强。
研判广东省属国资委现有的整合思路,特别是对已有上市公司的集团以及拥有优质资产但缺乏上市公司的集团的整合思路。对于经营主业单一且只有唯一上市平台的省属国资企业,及多种业务经营且已有多个上市公司平台的国资集团企业,它们未来的证券化发展思路及方向相对于目前尚无上市平台的国企是比较清晰的,投资机遇也是较为明确的。
单一主业且唯一上市平台的省属国资企业
作为单一主业且拥有唯一的上市公司平台的省属国资企业未来证券化发展方向最为明确。根据广东省国资委披露的整合思路,该类国资企业应当会向其所属上市平台注入优质资产,以期整体上市。此类上市公司包括白云机场(600004.SH)、粤电力A(000539.SZ)以及粤高速A(000429.SZ)等。
白云机场于2000年9月19日由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集团公司(下称“机场集团”)作为主发起人,以其所属的航空地面服务主业的优质经营性净资产,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民航机场建设总公司等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机场集团以其所属的航空地面服务主业的优质经营性净资产作为出资投入股份公司。
就目前而言,新白云机场近60亿元航空主业资产已经上市,且已通过资产置换机场宾馆50%股权及部分老机场土地建筑得到了机场集团所有的新白云机场部分资产。从机场集团角度来看,仍有不少优质资产等待注入,包括新机场在建的新航站楼,联邦快递亚太运转中心等。
粤电力同样属于省属国资企业的唯一上市公司平台,其控股股东为广东粤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粤电集团”)。粤电集团曾承诺,粤电力将是该集团在发电主业板块唯一的核心上市公司,并曾表示将通过资产注入等方式逐步减少集团内部的同行业竞争,将优质资产注入以支持粤电力的发展。
2010年,粤电集团开始向粤电力注入优质资产,该轮注入主要集中在电厂、风力发电及LNG业务等7家企业。然而之前粤电集团旗下全资、控股及一级参股的主要企业有53家,其中电力行业公司多达34家,其中包括火力发电厂有19家(含粤电力),水力发电厂11家,风力发电厂1家,天然气发电厂3家。
粤电力尚有多达20余家电力行业公司未注入,虽然目前粤电集团所控制的剩余发电资产注入受阻,存在审批手续不完善、盈利情况、合作协议约定以及土地使用等各种问题,可能尚不适合注入粤电力。但根据广东省国资委的整合证券化时间表,相信在未来2-4年内粤电力将会重启注入进程,最终实现粤电集团发电资产的整体上市。
粤高速作为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唯一高速公路业务上市公司平台,其目前所拥有的高速公路里程相对于集团而言占比较小,约不到集团路产的10%左右,粤高速目前权益里程是305.6公里,而集团累计投资、控股和管理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338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的69%。
2011年6月13日,粤高速曾公布资产重组方案,公司拟以4.93元/股,向控股股东广东交通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发行5.66亿股A股,收购其持有的广州广珠交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发行后,广东交通集团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的股权比例将由43.65%提升至61.15%,控股股东地位不变。交易对价(评估价值)为27.92亿元,较账面价值3.22亿元增值767%。
7月13日,公司公告称,由于粤高速A、B股两类股东就这一方案同意率均未达到2/3,重组方案最终被否。虽然,粤高速的本次资产注入受阻,但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印证了广东交通集团将把粤高速作为上市公司平台注入优质资产的这一证券化思路。
多元经营且有多上市平台
省属国资企业
如果说单一主业的国资企业在证券化进程中的主要思路是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平台的话,那多业务国资企业的证券化思路为整合各主业上市平台,避免内部竞争,集中优势资源,以期做大做强。
此类国资企业证券化或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中整合旗下各个业务将为第一步,通过借壳手段获得各个行业上市平台为第二步,然后向各业务类别上市平台逐步注入相关主要业务资产为第三步。
广州省广新外贸集团(现更名为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新集团”)属多主业经营外贸集团企业,下辖共18家一级企业,4家境内上市公司和2家海外上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有色建材、矿冶化工、轻工食品、装备制造电子电机和现代物流为主的五大产业。
星湖科技(600866.SH)被广新集团定位为集团轻工食品主业的上市整合平台,广新集团于2009年2月通过受让肇庆国资委所持股份成为星湖科技的第一大股东。广新集团在完成了第一、第二步之后已于2010年开始了资产注入进程,星湖科技于同年7月认购广新集团旗下珠江桥11%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佛塑科技(000973.SZ)作为广新集团新材料产业的整合平台,同样是由市县一级国资委转让而来的。2009年6月,广东佛山市国资委下属塑料工贸集团将其持有的20.78%佛塑科技股权全部转让给广新集团。
广新集团虽然尚未有明确向佛塑科技注资的计划,但广新集团同样承诺将会有切实可行的优质资源或资产注入该上市公司以提升佛塑科技综合实力。
省属国企借壳市区县国资上市可能性较大。
对于尚无上市平台的集团公司证券化的进程中主要有两种选择,其一发掘潜力壳资源,以期借壳上市;其二便是储备优秀资源,准备冲击IPO。
目前,就广东省国资委提出的证券化时间表及目标而言,存在时间较紧、任务较大、目标较高的特点。根据省国资委给出的整合思路,证券化期间应当会以整合区域资源为核心。而同时广东省属企业与地方各级国有企业相比拥有资质较为优良,规模较大且管理完善等优势。各级国资委对旗下上市公司拥有一定控制能力,故整合阻力相对较小。
因此,若省属企业能够利用地方国资的上市公司借壳上市,既可能按时完成了国资证券化的要求,更有助于区县各级国有上市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减少同行业间的竞争。
借壳上市又是一种快捷的上市方法,成本低、时间快,能避免直接上市的高昂费用与上市流产的风险。另外,借壳上市的时间周期也较短,一般3到4个月内就可以完成。同时,借壳上市的效果也不亚于IPO。因此,借壳上市可能更加符合目前广东省属国资企业的证券化的实际情况。
广东省属国资企业通过“借壳”手段获得上市平台存在较大的可能性,但同时“被借壳”目标却不同于已上市平台未来资产注入思路明确且标的清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被借壳的区县级国资上市公司可能具有三个特点:与省属国资经营主业相同,但行业内竞争力一般;盈利能力较差但负债较低;股权结构较为清晰,国资委实际控制占比较大,整合阻力较小。
近日,广东省国资委首次明确了其下属国资企业证券化率,官方称其省属国资企业力争到2015年末,新增20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80%以上集团至少控股1户上市公司,证券化率突破60%。
然而,目前广东省属国资企业资本运作水平仍然较低。根据广东省国资委数据,其省属国资大型企业共计24户拥有控股上市公司共20户,其中A股上市公司仅11户,另有境外上市公司9户,证券化率低于20%,且目前无一家省属企业实现整体上市。
这24户省属企业覆盖了电力、物流、贸易等多个行业。2010年末,广东省属企业资产总额为5965.14亿元,同比增长13.1%;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155.03亿元,同比增长18.25%;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87.86亿元。其中,营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0户,突破400亿元的有3户。总资产超千亿元的有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两户。
根据广东省国资委规划到“十二五”末期,广东省属企业资产总额将翻一倍达到1.2万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达到300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约400亿元。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形成4-5户资产超千亿元、2-3户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主业突出的省属国资企业。
5年内将不到20%的证券化率提升到60%,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内广东省属国资企业将会有大动作。
国资证券化潜力巨大
相对于其他各省,广东省存在证券化起点较低但目标较高的情况,“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国资企业证券化潜力较大。因此,广东省国企的整合改革、资本证券化进程或将存在不断加速、动作幅度较大的明显特点。
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在国资整合过程中,广东省国资企业具有两大优势,即“资源”与广东国资委的“推动力”。
首先,地方国资委的推动是加速地方国企证券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在这方面显然广东国资委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先后设立了产权管理处及资本运营管理处。
广东省国资委下属产权管理处专门负责研究提出完善国有产权管理的意见;承担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处置及产权纠纷调处等工作;依法承担国有股权管理的相关工作;承担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和备案工作,监督、规范国有产权交易;承担所监管企业清产核资和资产损失核销工作。
资本运营管理处负责研究拟订所监管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方案并指导落实;拟订所监管企业资本运营的政策措施,指导所监管企业资本运营工作;研究提出所监管企业深化改革的政策和建议,指导所监管企业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富余人员分流等工作,协调解决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这两个机构部门的建立,表明广东国资委对未来国资企业提高证券化率的准备工作已经展开,至少政府职能上已有一定备案。
其次,广东省同时还拥有较好的潜在资源,该省拥有各省及国资委中规模最大的国有资产。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21105亿元,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8552亿元、利润总额612亿元,较“十一五”初分别增长67%、56.2%、94.7%。
潜在的“壳资源”同样较为充足,整个广东省国资委下共有67户境内上市公司,单从上市公司数量上而言不亚于上海国资企业数量。除去省级国资委直属11户上市公司,广州市级国资企业有约15户上市公司外,深圳市级国资企业有23户上市公司,其他各区县级地方国资委下属企业约18户上市公司。
广东国资整合思路
按照广东国资委“十二五”期间的规划目标,广东省要打造更多的“千亿俱乐部”大型国企,短短5年内将证券化率提高40%,其任务难度较大。若想达成这些既定目标,广东省国资委将必然有“大动作”且“愈行愈快”。
广东省国资委对省属国资企业的整合思路已然明确。根据广东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国资委的官方发言可以总结出以下思路:对已有上市公司的集团把核心业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拥有优质资产但缺乏上市公司的集团应通过IPO、借壳等方式实现优质资产上市。
对业务板块未能进入省属企业范围内前三名的,优先由该业务板块位居前三名的省属集团兼并重组,但被重组后的企业仍可按相应比例持有重组后企业的股份,但丧失决策权和控制权。
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的集团所属企业,在不改变其产权关系的前提下,以其为龙头整合相关业务,调整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集中资源支持其做大做强。
研判广东省属国资委现有的整合思路,特别是对已有上市公司的集团以及拥有优质资产但缺乏上市公司的集团的整合思路。对于经营主业单一且只有唯一上市平台的省属国资企业,及多种业务经营且已有多个上市公司平台的国资集团企业,它们未来的证券化发展思路及方向相对于目前尚无上市平台的国企是比较清晰的,投资机遇也是较为明确的。
单一主业且唯一上市平台的省属国资企业
作为单一主业且拥有唯一的上市公司平台的省属国资企业未来证券化发展方向最为明确。根据广东省国资委披露的整合思路,该类国资企业应当会向其所属上市平台注入优质资产,以期整体上市。此类上市公司包括白云机场(600004.SH)、粤电力A(000539.SZ)以及粤高速A(000429.SZ)等。
白云机场于2000年9月19日由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集团公司(下称“机场集团”)作为主发起人,以其所属的航空地面服务主业的优质经营性净资产,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民航机场建设总公司等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机场集团以其所属的航空地面服务主业的优质经营性净资产作为出资投入股份公司。
就目前而言,新白云机场近60亿元航空主业资产已经上市,且已通过资产置换机场宾馆50%股权及部分老机场土地建筑得到了机场集团所有的新白云机场部分资产。从机场集团角度来看,仍有不少优质资产等待注入,包括新机场在建的新航站楼,联邦快递亚太运转中心等。
粤电力同样属于省属国资企业的唯一上市公司平台,其控股股东为广东粤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粤电集团”)。粤电集团曾承诺,粤电力将是该集团在发电主业板块唯一的核心上市公司,并曾表示将通过资产注入等方式逐步减少集团内部的同行业竞争,将优质资产注入以支持粤电力的发展。
2010年,粤电集团开始向粤电力注入优质资产,该轮注入主要集中在电厂、风力发电及LNG业务等7家企业。然而之前粤电集团旗下全资、控股及一级参股的主要企业有53家,其中电力行业公司多达34家,其中包括火力发电厂有19家(含粤电力),水力发电厂11家,风力发电厂1家,天然气发电厂3家。
粤电力尚有多达20余家电力行业公司未注入,虽然目前粤电集团所控制的剩余发电资产注入受阻,存在审批手续不完善、盈利情况、合作协议约定以及土地使用等各种问题,可能尚不适合注入粤电力。但根据广东省国资委的整合证券化时间表,相信在未来2-4年内粤电力将会重启注入进程,最终实现粤电集团发电资产的整体上市。
粤高速作为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唯一高速公路业务上市公司平台,其目前所拥有的高速公路里程相对于集团而言占比较小,约不到集团路产的10%左右,粤高速目前权益里程是305.6公里,而集团累计投资、控股和管理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338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的69%。
2011年6月13日,粤高速曾公布资产重组方案,公司拟以4.93元/股,向控股股东广东交通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发行5.66亿股A股,收购其持有的广州广珠交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发行后,广东交通集团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的股权比例将由43.65%提升至61.15%,控股股东地位不变。交易对价(评估价值)为27.92亿元,较账面价值3.22亿元增值767%。
7月13日,公司公告称,由于粤高速A、B股两类股东就这一方案同意率均未达到2/3,重组方案最终被否。虽然,粤高速的本次资产注入受阻,但这一事件也从侧面印证了广东交通集团将把粤高速作为上市公司平台注入优质资产的这一证券化思路。
多元经营且有多上市平台
省属国资企业
如果说单一主业的国资企业在证券化进程中的主要思路是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平台的话,那多业务国资企业的证券化思路为整合各主业上市平台,避免内部竞争,集中优势资源,以期做大做强。
此类国资企业证券化或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中整合旗下各个业务将为第一步,通过借壳手段获得各个行业上市平台为第二步,然后向各业务类别上市平台逐步注入相关主要业务资产为第三步。
广州省广新外贸集团(现更名为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新集团”)属多主业经营外贸集团企业,下辖共18家一级企业,4家境内上市公司和2家海外上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有色建材、矿冶化工、轻工食品、装备制造电子电机和现代物流为主的五大产业。
星湖科技(600866.SH)被广新集团定位为集团轻工食品主业的上市整合平台,广新集团于2009年2月通过受让肇庆国资委所持股份成为星湖科技的第一大股东。广新集团在完成了第一、第二步之后已于2010年开始了资产注入进程,星湖科技于同年7月认购广新集团旗下珠江桥11%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佛塑科技(000973.SZ)作为广新集团新材料产业的整合平台,同样是由市县一级国资委转让而来的。2009年6月,广东佛山市国资委下属塑料工贸集团将其持有的20.78%佛塑科技股权全部转让给广新集团。
广新集团虽然尚未有明确向佛塑科技注资的计划,但广新集团同样承诺将会有切实可行的优质资源或资产注入该上市公司以提升佛塑科技综合实力。
省属国企借壳市区县国资上市可能性较大。
对于尚无上市平台的集团公司证券化的进程中主要有两种选择,其一发掘潜力壳资源,以期借壳上市;其二便是储备优秀资源,准备冲击IPO。
目前,就广东省国资委提出的证券化时间表及目标而言,存在时间较紧、任务较大、目标较高的特点。根据省国资委给出的整合思路,证券化期间应当会以整合区域资源为核心。而同时广东省属企业与地方各级国有企业相比拥有资质较为优良,规模较大且管理完善等优势。各级国资委对旗下上市公司拥有一定控制能力,故整合阻力相对较小。
因此,若省属企业能够利用地方国资的上市公司借壳上市,既可能按时完成了国资证券化的要求,更有助于区县各级国有上市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减少同行业间的竞争。
借壳上市又是一种快捷的上市方法,成本低、时间快,能避免直接上市的高昂费用与上市流产的风险。另外,借壳上市的时间周期也较短,一般3到4个月内就可以完成。同时,借壳上市的效果也不亚于IPO。因此,借壳上市可能更加符合目前广东省属国资企业的证券化的实际情况。
广东省属国资企业通过“借壳”手段获得上市平台存在较大的可能性,但同时“被借壳”目标却不同于已上市平台未来资产注入思路明确且标的清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被借壳的区县级国资上市公司可能具有三个特点:与省属国资经营主业相同,但行业内竞争力一般;盈利能力较差但负债较低;股权结构较为清晰,国资委实际控制占比较大,整合阻力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