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青年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malu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圈被那篇《少年不可欺》刷屏,中心思想是19 岁少年Niko 利用气球航拍地球的视频创意“追气球的熊孩子”,被优酷和陌陌合作推出的视频广告宣传片盗用,当然这两大网站后来解释说这是其编辑的个人行为并给予了道歉,一时间社交平台上众多网友声援,看得我也忿忿不平,急急从众,呼吁保护青年的梦想。
  互联网给青年带来了比以往更多的机遇,他们有机会以较小的成本,迅速积累大量人气或财富,“少年不可欺”赢得几乎一边倒的赞誉和支持,就在于他们足够渺小,以小卖小以弱示弱,敢于利用互联网对大公司讨要这个社会上越来越稀有的公平。“少年不可欺”事件是一次充分而浩大的网络动员,虽然这样的事件不是第一发生,此次少年们获得声援的规模前所未有,好的方面来看,这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一直被老外们诟病的“中国盗版文化”在中国社会着实有了对立面,不仅是少年不可欺,对所有的创作者也不可欺。一个社会正慢慢建立起对创作者的尊重。
  可事情真的是这样么。
  巧的是,我们这期的特别报道也是关于青年。
  如今关于青年艺术家的活动泛滥得让人麻木不已,青年100、 关注未来艺术英才、常青藤计划等各大平台承诺的是成就未来,采访中,平台之间表面上并不排斥项目的重复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都号称以选拔和推介青年艺术为己任,力求通过发掘和展示国内艺术界的新生力量,搜罗到相当数量的优秀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再推向市场,大多平台会将这些作品转手倒卖,从中获利,这无可厚非,帮助青年艺术家打造艺术梦想,也的确需要商业运作,钱,肯定是实现艺术梦想的重要标杆之一。这个过程中,掏钱的人是在购买未来,艺术家预支的是自己的未来。经过艺术市场在理性与非理性间的来回摇摆,青年艺术家就像一块未开垦土地,被迅速推向台前。我们采访了各类平台的策划者、艺术经纪人、青年艺术家作品的购买者以及艺术家本人,想要探寻究竟是谁在消费青年艺术家,是投机的买家还是有远见卓识的藏家,是急于赚差价的“中介”平台还是多少有点学术理想的“桥梁”平台,是玩转艺术市场的幕后推手还是着急的青年艺术家自己。
  与其说是对事实的探寻,不如说是对这个凡事以钱为准则的社会态度的一种反感。
  就在“少年不可欺”事件进一步发酵之时,有好事者又告诉我们,“这出事件的发生时间十分敏感,事件中的一方——陌陌即将迎来上市的关键时机,而这件事情为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实在难脱炒作之嫌疑”。知乎用户提醒:“这世界,我已经分不清什么是营销,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怜悯,什么是公关。难道没人注意到Niko 事件是怎么被引爆的吗?为什么不偏不倚的就显示在你的朋友圈?”不是吗,在义愤的同时,你是不是也曾想到一个普通男孩公共账号里发布的文章,如何就能在一夜间传遍朋友圈,阅读量超过十万百万,的确是通过6 个人认识了全世界么。
  我承认我落后了,在商业炒作和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的今天,前一秒我还在敬佩19 岁少年的梦想,后一秒我就觉得我的感情被戏弄了,前一秒我还在收集艺术梦想,后一秒我就在贩卖艺术梦想,可是这种摇摆又有必要么,那个不被信息控制,不成天活在怀疑中的我去哪了。只是这样的摇摆会让我们要么什么都不信,要么听风就是雨,着急站队总是会有自己打脸的风险,为商业炒作的无风不起浪推波助澜,一望十年冷静理性都是被逼出来的悲哀。
  李小米
  2014 年11 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