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英国人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敦奥运会就是眼前的事儿了,经历过2008年的热闹,我更希望看到它本来的面目——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节,只要为此能暂停地球上的一些冲突,不破纪录不拿奖牌也没什么关系。可只要翻开报纸,21世纪的奥运会从气氛上已首先是反恐安全第一……那么,既然定位成体育节,不能不提同时在伦敦发生的另一大节——逍遥音乐节,它可比奥运会长多了,全程两个月,今年是从7月13日到9月8日。
  逍遥——法律赋予的自由
  英国人的逍遥精神可以说是英国历史从暴力逐渐过渡为非暴力的反映之一,比如电影记述的罗宾汉的一席话。作为绿林好汉,他曾对国王说:“如果要建立未来,就必须打好基础。这片土地的法律让人民臣服于国王,国王要求臣民的忠诚却不给予任何回报。我曾去过法国、巴勒斯坦,又回来了,我知道暴政只会导致失败。你建立国家应像建立一座教堂,彻底地给所有人权利,你就会得到权力。如果陛下能给予正义,以自由宪章形式确立的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壁炉前吃饭,不会被毫无理由地定罪,或者没有罪名地监禁,能够靠自己的努力来工作、吃饭、生活,尽量过得快乐,这样的国王才是伟大的,不光会得到臣民的忠诚,也会得到他们的爱戴。每个英国人的家就是自己的城堡,我们所要求的就是自由,法律赋予的自由。”“逍遥”,直译就是“散步”或“游行”的意思。这也是音乐节创办人亨利·伍德的目标——“真正使音乐的信息民主化,让音乐的慈善效果全球化”。
  音乐活动在英国历史上是最早和权力、财富挂钩的,随着社会进步才成为大众娱乐。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都算文艺复兴时期喜爱、支持音乐的国王。1642年至1649年,英国议会在与国王查理一世的博弈中取得了胜利, 将国王送上断头台,宣布建立共和。可是从暴力而来的共和制并没有使人民企望的权利得到落实,克伦威尔通过战争积累起无法制约的权力,对国家实行了更为严厉的军事管制。正当克伦威尔踌躇满志时,一场恶性疟疾突然将他击倒。医生百般救治,终是无力回天。1658年9月3日,克伦威尔命赴黄泉。这之后王权复位,玛丽二世的父亲詹姆斯二世上台后继续虎视眈眈,议会请来国王的荷兰女婿干涉内政,加上英国军队的倒戈,詹姆斯二世流亡国外,最终完成了和平交接。更重要的是,玛丽二世随后登基签署了《权利法案》,从此接受法律高于一切的监督,巩固了英国政治文明,让老百姓过上了较为放心的生活。
  光荣的一天来临了
  当时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普赛尔献给玛丽二世的生日颂歌《现在光荣的一天来临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现在光荣的一天来临了,
  整年里最全能的一天。
  没有任何人能带来如此的欢乐,
  那比春天给人的希望还要多,
  因为这是自由的希望。
  它给予肥沃的岛屿以荣耀的王冠,
  我们现在可以称呼所有的物产属于自己,
  在这幸福的一天我们的和平使者诞生了,
  ……
  但是玛丽女王治国之外并不快乐,她没想过当元首,和丈夫的婚姻是父母之命,作为妻子始终无法生育。英国人后来称她为“悲伤女王”。她的寝宫到处都摆放着闪亮的香水玻璃瓶和瓶塞,仿佛见证了这位女王内心深处的滴滴泪水。玛丽二世1694年去世后,英国进入繁荣的工商业时代,中产阶级成为音乐的主流听众。
  “我还有一点信仰”——亨德尔
  恰在此时,原籍德国的音乐家亨德尔应邀来到英国。1714年,他的老东家汉诺威选帝后从德国跨越海峡继承了英国王位,称为乔治一世,亨德尔后来给他谱写了著名的《水上音乐》。作品为1717年乔治一世伦敦泰晤士河沿岸的水上巡行而作。游船上安置着五十人的乐队,包括小号、猎号(近似圆号)、双簧管、大管、德国长笛、法国长笛(鸟嘴笛)和弦乐器。国王命令在晚餐前和晚餐后各演奏一遍。当时碧波万顷,管弦齐作,落霞共长天一色,这幕场景现已由BBC支持、曼泽指挥英国合奏家乐团还原成了DVD。
  据说当时一位女士喜爱音乐,亨德尔邀请她来听《弥赛亚》的非公开排练。女士被合唱庄严的表现深深地打动了,而清唱部分又如此切合神圣的歌词。音乐一结束,她就问作曲家,为何像他那样“英文不太好的人”可以如此深刻地理解歌词崇高的灵魂。亨德尔的回答给所有作曲家上了一课,“夫人,感谢上帝,我还有一点信仰。”
  亨德尔1726年加入英国籍。一生共创作了46部歌剧,除5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从30年代末开始,亨德尔从事清唱剧创作。共写了32部作品,其中绝大部分也在英国完成,对英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份影响的积极面使伦敦成为了不亚于威尼斯、凡尔赛的国际音乐中心,消极面却是近400年英国本土作曲家的碌碌无为。
  海顿:温柔中的巨响
  1790年海顿接受了邀请前往伦敦,指挥他新组建的交响乐团及合唱团。这两次出行(1791~1792,1794~1795)取得了极大成功。听众为看海顿的演出蜂拥而来,海顿还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如交响乐《惊愕》。彼时海顿已在英格兰待了许多年,发现英国人很喜欢他写的活泼的快板乐章,而到了慢板不管音乐多么美他们都会打瞌睡。于是海顿写了一个充满柔情蜜意的慢板,在乐章最宁静的部分,所有的乐器听起来就要结束;但是,在温柔的极弱中,定音鼓突然敲出一声巨响,让昏昏欲睡的观众吃了一惊 。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惊愕交响曲》。海顿曾经考虑加入英国籍并在那里长期生活,但未能如愿。
  最亲民的狂欢
  史上两位外国大师先后在英国叱咤风云,逍遥音乐节更是广揽世界大牌,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的亲民。1941年5月10日,空袭毁坏了女王大厅,音乐节从此将主场移至1871年建立的皇家阿尔伯特大厅。这座厅就像一座巨大的篮球体育馆,连“坐票”加“站票”最多可塞进九千多人,天然契合“逍遥漫步”的概念。购买廉价站票(约56元人民币)的观众紧靠中心舞台,占据了最黄金的位置。他们或站立、或席地而坐,有的还喝着饮料、吃着东西。在音乐会的进程中,他们是最活跃的一批。在 “终场之夜”闭幕音乐会上,这些站票乐迷尤为疯狂,他们打扮得五颜六色,像最疯狂的足总杯球迷那样手执国旗,为每个精彩的演出段落摇旗呐喊。在伦敦海德公园、特拉发加广场等地竖立起的超大屏幕将直播闭幕盛典,最后燃放烟火。十多万伦敦人露天观看,电视直播信号覆盖数亿观众。没有任何其他的古典音乐会能像逍遥音乐节闭幕音乐会那样气氛火爆,宛如摇滚音乐会或是狂欢节。   反映时代的曲目
  音乐节的曲目曾经受到政治影响。比如一战时英国公众普遍反感德国音乐,创办人罗伯特·纽曼和亨利·伍德仍然坚持“音乐和艺术的伟大典范属于世界财富,即使时代的偏见也无懈可击”。二战后,瓦格纳主题一度不再流行,1953年后兴起维也纳风格以及作曲家纪念音乐会。比如1957年和1958年逍遥音乐节分别组织了西贝柳斯和沃恩·威廉斯的逝世音乐会。1959年至1964年,音乐节加倍上演了现代实验性的作品。1961年起增加了歌剧项目,以格林德伯恩歌剧院制作的莫扎特《唐·乔万尼》开场,同时也开辟了欧洲以外的作品。电声音乐、爵士乐、打击乐、福音音乐陆续介入。
  乐团与指挥
  在指挥和乐团方面,BBC交响乐团与伦敦交响乐团一直是主力,上世纪50年代起迎来了第一支非伦敦的曼彻斯特哈雷管弦乐团和指挥巴比罗里,随后是伯恩茅斯交响与利物浦爱乐以及指挥家格罗夫斯、科林·戴维斯、麦克拉斯等。外籍指挥从1963年始登阿尔伯特大厅,像索尔蒂、斯托科夫斯基和朱利尼。1966年,首支外籍乐团,莫斯科广播乐团光临。随后是阿姆斯特丹皇家、波兰广播、捷克爱乐。
  令人期待的2012
  2012年逍遥音乐节(http://www.bbc.co.uk/proms)依然看得人眼花缭乱——柏林爱乐的西贝柳斯和里盖蒂、维也纳爱乐的布鲁克纳、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的门德尔松和马勒、西东合集管弦乐团的贝多芬、圣保罗交响的德沃夏克、启蒙时代古乐团与精神古乐团的亨德尔、古代音乐学院乐团的巴赫、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的德彪西等等。指挥以及独奏同样阵容强大,可以说最著名的大部分都来了。拜互联网时代所赐,去不了伦敦,依然可以在线收听BBC 3台(http://www.bbc.co.uk/radio/player/bbc_radio_three)的直播,唯一不变的只有时差。
  值得收藏的DVD
  另有国内引进的两张DVD值得推荐,分别是2002年逍遥音乐节《皇家庆典音乐会》和2000年《闭幕音乐会》。前者为庆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50周年,在白金汉宫举行的持续时间长达一整天的万人露天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大提琴演奏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纳娃女爵、高音伉俪阿兰尼亚和乔治乌、皇家芭蕾舞团的明星泽奈达·雅诺斯基以及安德鲁·戴维基爵士率领BBC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带来了丰富的曲目。后者是安德鲁·戴维斯爵士最后一次以BBC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身份参加音乐节演出,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及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简·伊格兰参演。
其他文献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也接受了伦敦的这种冬天秋天拼力工作,春天夏天尽兴享受的思维方式。而恰恰是因为这一习惯,使得伦敦的夏天,足以令人们的心情灿烂整整余下的一年。  如果你有来伦敦度假的打算,即使奥运当前,也不应该却步。也许这句话有些难解,但事实是,奥运的确受到了一些当地居民的排斥,从倒计时10天时还有大把英国队的赛票滞销可见一斑。当然对于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来说,此时不来更待何时?  天时地利人和了
期刊
随着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这个夏天英国再次聚焦了世界的目光。64年后再次被选定为奥运主办城市的伦敦,不但是与奥林匹克的重逢,更是与时尚文化的交织。用皇室的高贵典雅搭配英式的现代摩登、让绅士精神加上少许的叛逆、经典复古中又带着前卫,你永远不能一眼望穿它,甚至找不出贴切的词汇来形容它,也许这正是英国时尚的迷人之处吧。  正统皇室ICON——伊丽莎白二世  如果要讨论英伦时尚,实在是不能够绕开这位“祖
期刊
对于很多人来说,奥运会一生只有一次,人们会记住伦敦奥运,因为它不仅是一场“激励一代人”的体育盛会,更是一场启迪灵感的艺术盛宴。近日,现代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奥林匹亚(Cultural Olympiad)”席卷英国,赛场外,精彩纷呈的艺术活动将城市变成流动的舞台。  历时12周的“伦敦奥运文化节”于上月在全英各地开幕,将持续到9月9日,其间将有来自200多个国家的2万多名艺术家奉献1万多场演出,
期刊
奥运赞助费用一届比一届高,今年的TOP赞助计划门槛更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6000万美元左右,增加到8000万美元。奥运赞助费用成为主办城市仅次于电视转播权的一项重要收入。  作为一项“奢侈品”奥运赞助收益如何?中国企业为何在2008年大规模赞助北京奥运之后重归沉寂?近日,《投资者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体育赛事赞助领域研究专家、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经济产业教研室主任肖淑红教授。  《投资者报
期刊
踏上伦敦街头的第一个下午,就会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仿佛真的置身于18世纪的故事里。维多利亚式的教堂、彩色的玻璃窗、闲庭信步的鸽子、浓郁的英式发音、优雅的绅士以及美味的伦敦下午茶随处可见。这些已足够让人爱上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  “内外兼修”的城市  伦敦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城市,集皇室文化影响和现代摩登生活于一身,并且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找不出合适的语言来定义它。被伦敦所吸引,实在是不可控制而又
期刊
英伦之邀  2012年4月15日上午,北京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收到一份发自英国伦敦的传真。  尊敬的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团长周立先生:  我们诚挚邀请贵团参加2012年8月6日~8月27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艺术节”。  “2012年伦敦奥运会艺术节”确定在知名广场、公园、剧院共33个场所宣传演出,它是伦敦奥运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是我们邀请的唯一中国演出团体
期刊
以累计投资金额1亿英镑的代价,跨国运动巨头阿迪达斯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最大赞助商之一。然而这家最大的奥运赞助商,却在近日被曝出其在柬埔寨的工厂为“血汗工厂”,工人周薪仅15美元。  随后阿迪达斯对“血汗工厂”一事予以了否认。对于《投资者报》记者提出的阿迪达斯奥运赞助的具体金额以及预期回报等问题,阿迪达斯公关部的相关负责人只是以“奥运会是推广阿迪达斯品牌,展示阿迪达斯致力于帮助运动员们发挥出最
期刊
奥运会不仅是各国运动员们竞技的赛场,更是各大商家竞争的战场。在国内以李宁、安踏、361°等本土企业为首的“东方体育品牌”展开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分析人士认为,在这场以本土体育品牌为主的奥运争夺战中,李宁和安踏作为主角,展开国产品牌的“老大之争”;而361°、匹克、鸿星尔克等国产二线品牌则主要作为配角“混个脸熟”。  据了解,安踏不仅想借此一举超越李宁,还计划能在二三线城市超越阿迪达斯;李
期刊
一项随机调查显示,90%的受访者不知道伦敦奥运会的开幕日期。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中国人对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似乎并不关心。  近日,《投资者报》记者在王府井一家经营奥运纪念品的商店里看到,2008北京奥运的纪念品依然在销售,而伦敦奥运会的纪念品还未上货。一位店员告诉记者:“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货。”  在素有奥运纪念品大本营之称的工美大厦一层,2012伦敦奥运会特许商品销售只在最深处占
期刊
4年一次的奥运盛会让很多钱币爱好者兴奋不已,但2012年伦敦奥运会或许是个例外。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值10元的奥运纪念钞,发行量600万张,至2011年市场价最高已炒至6000元/张。虽然近段时间其市场价值不断下跌,但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的最新行情,目前其市场价格仍为4000元,高出其面值400余倍。  现在看来,4年前的投资机会已难以复制,目前伦敦奥运会的各种纪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