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参考文献是论文审稿及其成果鉴定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文章在强调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作用的基础上,以《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为例,结合编辑工作实践,详述当前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存在的引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编辑方面可改进的措施及合理建议,以期提高科技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质量,提高医学文献引用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而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
[关键词]期刊论文;生物医学研究;参考文献;引用;合理化
参考文献一般是指在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出于借鉴、引用等目的而借用参考的某一著作或论文,包括看法或说法在内的信息资源,是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中的理论、观点、资料和方法的引用和借鉴,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文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统计参考文献得出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反映了一篇论文、一本期刊的学术水平。因此,学术论文对参考文献的应用数量、质量等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其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应符合《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1]。然而,笔者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发现,学术论文存在参考文献的引用问题。文章通过原因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高论文的整体质量和学术水平。目前,参考文献现有标准多涉及内容规范格式、统一标准,而对其如何引用缺乏相应标准或者没有示例可参考,同时,在审校过程中发现参考文献的引用多偏向为软指标。为此,笔者通过对目前学术论文引用文献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就编辑工作提出建议如下。
一、参考文献存在的引用问题
笔者以《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为例,综合该刊2020年稿件情况及其近3年见刊的论文,并经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再次上传,选择“全文对照”进行比对,梳理参考文献存在的引用问题如下。
(一)照搬原句
照搬原句多见于退稿,作者可能出于保证引文“原汁原味”的目的,整句甚至大段地照搬原文,几乎一字不落地引用,殊不知,此章或此节均抄自特定一篇文献的做法属于疑似学术不端的行为,是缺乏综合、整理、概括能力的体现。如在讨论中,为了与自身文中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比对分析,作者所引用参考文献的数据过于详细,没有取舍及切中要点。此外,照搬格式,甚至旧版的定义以及出现错字也不做更改,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引用无实际意义的语句
论文内容多处引用同一篇参考文献,且经常是一些通用、笼统概括的语句,没有具体研究数据支持。比如,原参考文献对一些名词概念的综合或者现象的描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群体中常见慢性病”则无须引用文献,但如果涉及发病率则应引用最新文献数据。笔者认为司空见惯或者大众熟知的话因为他文提及,便将该文作为参考文献引用,这样做既无实际意义,也缺乏研究表达的能力,甚至曲解了参考文献引用的意义。
(三)笼统罗列文献
此类稿件在初审后,编辑应立即建议修改,具体表现为一句话或者一个证据即标注了所有相关文献,如[**-**],没有针对自身论文研究的核心进行针对性的引用,没有考虑引用文献是否重复,引用的是否是权威杂志的最新研究,或者是否有科学数据支持。有的作者仅仅是为了引用参考文献而机械地引用,这样更不可取。
(四)重复前人研究
此类论文多做退稿处理,其中有的稿件研究内容切实,有实际研究价值,但讨论中结合本身论文研究结果笼统地说与文献[**]一致或者与文献[**-**]一致,未能深入分析与所引参考文献的差异所在,如改进的研究方法,更合理的样本容量,或者地域或者生活习惯影响等。在突出自身论文研究的价值时,如果只是简单地重复或者验证前人的研究,这样的论文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五)过度引用
此类稿件多存在于编校过程中,通常建议作者修改。比如论文中但凡提及人名,或者研究或者处理方法(实际上已经广泛应用)均标出原处;即使很旧的文献或者是普及的医学教科书,作者虽然重视文献的出处,但是忽略了引用文献的价值所在。
(六)参考文献质量不高
很多论文在撰写过程中为了充实自身论文内容或者证明观点,而不加选择地引用文献,以及堆砌相关文献。而相当大的一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或者查其所引用文献及其期刊的来源质量差,可信度低,并无科学数据支持。
(七)刻意引用或者漏引
此类稿件尤其需要仔细比对,作者为了装点“门面”刻意选择近期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的文章或者刻意引用外文文献,经检索核实,其内容并非结合文章论证所需。这说明内容并不是建立在阅读全文文献基础上,为支持本文研究而引用的。此外,有的作者为了凸显文章的创新性而故意漏引相关学科最新的科技资料文献和持反面意见的参考文献[2],或者为“崇洋”而刻意回避國内文献,抑或是由于对时效性的片面理解,漏引了文献相对较旧的原始文献。
(八)缺乏对参考文献实效性的重视
时效性问题是学术论文引用过程中需要逐渐重视的一个突出方面。只有近期的参考文献(一般5年之内)才能更好地跟随时代的发展,紧跟学术界潮流,将观点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及时发挥出来。有的专业方向是热点,研究比较多,更新快,引用以2—3年内为宜;有的专业方向是冷门,可参考的文献相对较少,引用文献尽量以5年之内为宜,且需综合国内外医学参考文献。相反,引用的文献时效性差,不仅会降低自身论文观点的论证能力,也会影响学术论文的整体水平。比如,2020年《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投稿中有论文前言提及“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为19.4%”,其引用参考文献为2010年发表的文章,但编辑经检索发现,可检索到最新的即2019年流行病学的数据,则该引用明显支持力度下降,出现引用时效性差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研究着手于作者,论文亦着笔于作者,但一篇正式刊发的优质论文有时却成于作者与编辑。参考文献的不合理引用问题源于作者,但要引起作者的重视和促进其认知及改进,编辑助力匪浅。然而,实际编辑工作中还是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一)编辑部对参考文献的审核关口相对宽松
因为审理稿件量大,编辑重格式轻本质,即审核及编校重视参考文献的规范化,而对论文内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合理,是否必要的审核关口相对宽松,过度依赖查重率,认为全文总复制比未超过20%,且均已经标注即可。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不严谨的审核。
(二)编辑对参考文献引用知识掌握能力有待提高
打铁还需自身硬,若要引导作者改进参考文献的引用,还需编辑自身本领过硬。而实际工作中,每年的期刊培训多重视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学习,缺乏系统深入地对参考文献引用(何时引用,如何引用)的学习,故未能引起编辑对引用参考文献的重要性的重视。
(三)针对参考文献引用问题的退修意见缺少标准及示例
编辑意识到参考文献的重要性且参考审稿专家意见,或者编辑自身发现文章引用参考文献不合理,但是只能笼统地提出问题,不能提供一个详细的引用标准供作者参考,导致本身就对参考文献引用缺少认知的作者不能准确修回,从而影响稿件质量,甚至不利于刊发。
(四)外审稿件审稿单未附带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全文比对报告
以《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为例,至今该刊进入外审的稿件,虽然其审稿单附有学术不端检测报告,但是不是全文比对的版本,需要编辑部和外审专家在建立沟通的基础上明确参考文献引用问题并单项提出修改意见。
三、编辑工作建议及改进措施
(一)综合误区,细化建议,形成标准,有效引导作者重视参考文献及科学引用
参考文献是在文中引用他人的数据或观点,而不是简单地拷贝。面对众多来稿,专业的编辑应善于发现参考文献的引用问题,汇总参考文献的引用误区,逐点逐步形成附有示例的参考文献引用模板及规范。参考文献修改意见的提出有助于作者第一时间意识到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进而在稿件修改中有标准可依,借力编辑部参考文献修改模板及标准提升自己的科研写作能力。编辑有条件时可选择面对面的讲座交流。陈锐锋[3]在研究中便提到科技期刊编辑要走出编辑部,到作者中去进行常态化教育。而要提高刊物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广大作者的学术水平。编辑通过与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会逐渐纠正或大大减少参考文献引用存在的共性错误,这有助于提高基层作者的写作水平。
(二)期刊及编辑抓学习、重审核、示标准、广宣传,以规范化参考文献引用
1.重视编辑合理引用参考文献的业务学习
根据2008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总署第37号令)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登记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姚贵平[4]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的编辑培训,往往是编辑被动接受而非主动设计。《实用医学影像杂志》编辑接受的每年的业务培训也多重视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编辑业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其中针对参考文献的业务培训多局限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有待扩展至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NoteFirst等的学习及应用,不断对在编校参考文献中的优势与盲点进行动态总结及交流,对软件编校结果严格把关,以满足审读要求,并有助于保证数据的准确[5]。此外,信息检索是获取参考文献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渠道,只有从信息检索入手,提高检索能力,才能科学评判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价值及合理性,并及时获取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水平与发展方向。期刊业务人员应重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应专家集中学习或者主动获取专业知识,将参考文献的应用合理化、规范化,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2.把好投稿论文参考文献文内引用的审核关
论文初审或者编校过程中,编辑不应停留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规范化要求,而应着眼于论文内“参考文献引用的合理性”这一硬伤,通过信息检索进行科学研判。如遇到文中一些引文与论文主题关联性不大或者牵强附会,编辑应当建议作者剔除该文献。虽然由于学科的细化,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有时非编辑能一力承担,如疾病治疗进展或者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借鉴是否适用、专业术语是否符合新出版指南等,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明显存在疑问之处编辑可以标注,进一步由专业学科的编委进行核定。比如,编辑可以借助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检出全文复制比的同时,通过“全文对照”途径一览论文引用文献的详情,进而判断其引用是否合理,对不确定之处予以标注交由学科专家议定,同时对在外审过程中专家提出的文献引用问题退修时要明确标注以引起作者重视[6],以利于有效修回。编辑要注意全文比对的版本如果仍然是纸质版送审,则需以彩印版才醒目,电子系统登录审稿则不存在此问题,只需附件传送即可。此外,编辑应加快稿件的处理周期,使稿件的发表周期尽可能缩短,避免由于稿件在等待过程中从较新的文献变成旧文献[7]。
3.细化稿约中有关参考文献的引用标准
杂志稿约不应停留于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和著录格式等的刻板要求,而应重视参考文献何时需要引用,如何科学地引用详例说明并不断更新补充,而列举出的既可以是分门别类后的正面示例,也可以是常见错误的反面提示,必要时著录细则可从稿约中另以“医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要求”“作者撰写医学论文时使用参考文献的要求”等形式呈现,方便作者查询,把握文献引用原则及改进。此外,编辑要避免为了提高自身期刊的影响因子而刻意或者暗示要求作者引用本刊已发表文献的相关条文,因为这样会导致作者引用与论文主题关联性不大或者牵强附会的文献[8]。
4.借助多渠道加强作者对文献引用的重视
编辑可多渠道宣传以促进求实严谨的写作态度,维护良好的学术氛围,把握著录各项原则,灵活运用文献来为论文服务,发挥文献应有的作用。编辑可借助期刊网站、期刊微信公众号、纸质期刊醒目位置进行文獻引用应遵循原则的多渠道宣传以及链接指引,促进作者“注重参考文献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的认知并予以提醒。此外,编辑还可敬告作者本刊已开始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意图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者起到提前震慑作用[9]。 (三)建议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增加参考文献合理引用的课程模块
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相对于面授培训,具有诸多优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编辑继续教育学习的自主性、可选择性。然而,网上学习模块有待完善,目前并没有关于参考文献合理应用的详解课程,建议增强网络远程培训的交互性,通过设置互动话题[10],有助于编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岗位需求的课程,查漏补缺,满足不同编辑群体的需求。
四、结语
文后著录的参考文献对论文本身而言,可以反映作者撰写论文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依据,反映论文的起点和深度,亦方便读者检索和查找有关资料,同时通过引文数,有助于比较客观地评价一篇文章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对出版物而言,参考文献是评价一本出版物的实用价值及科技含量的重要参数,为评定稿件及出版物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编辑不仅要重视发掘有价值的论文及研究,同样要重视发现作者,帮助作者进步,对初始发文的新研究者要正确引导,力求为杂志储备优质的稿源。因此,编辑应在重视规范化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同时,重视学习和审核参考文献的合理运用,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及编辑行业交流,不局限于培训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重点不突出、培训形式单一的培训现状[11]。编辑培训要重视需求差异,提供差别化培训,即以实际提交的反映编辑工作需求的内容为导向,合理设置培训课程体系,使培训更贴近编辑所需,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0]。期刊编辑部应重视对文献著录的科学引用说明并示例以给作者做参考,有效引导作者重视文献著录。编辑及编委等应对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的审核严把关、把好关,不断完善,逐步健全编辑部相关标准制度与规范,以制度和规范来强化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意识,并以这一条主线带动当前现状的改变,促进科技期刊学术研究水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S].2015.
[2]刘润兰,侯建春,李俊德.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的常见问题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1):825-827.
[3]陈锐锋.科技期刊编辑走出编辑部对作者进行常态化培训之我见[J].编辑学报,2018(03):275-277.
[4]姚贵平.编辑职业培训的现状调研与对策建议[J].中国编辑,2019(11):39-43.
[5]薛芳. NoteFirst在参考文献编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06):603-605.
[6]周静,郭玉慧,侯维娟,等.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问题的探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10):476-480.
[7]张菊.生物医学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时效性问题的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1):135-137.
[8]刘双燕,张玉亭,张健,等.医学科研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的常见问题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8(04):358-360.
[9]林燕英,金晓明,张艳艳,等.科技论文参考文献引用著录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3(18):166-167.
[10]田春霞.基于需求导向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出版科学,2019(04):48-52.
[11]李玉樂,李娜,刘洋,等.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现状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04):447-454.
[关键词]期刊论文;生物医学研究;参考文献;引用;合理化
参考文献一般是指在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出于借鉴、引用等目的而借用参考的某一著作或论文,包括看法或说法在内的信息资源,是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中的理论、观点、资料和方法的引用和借鉴,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文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统计参考文献得出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反映了一篇论文、一本期刊的学术水平。因此,学术论文对参考文献的应用数量、质量等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其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应符合《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1]。然而,笔者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发现,学术论文存在参考文献的引用问题。文章通过原因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高论文的整体质量和学术水平。目前,参考文献现有标准多涉及内容规范格式、统一标准,而对其如何引用缺乏相应标准或者没有示例可参考,同时,在审校过程中发现参考文献的引用多偏向为软指标。为此,笔者通过对目前学术论文引用文献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就编辑工作提出建议如下。
一、参考文献存在的引用问题
笔者以《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为例,综合该刊2020年稿件情况及其近3年见刊的论文,并经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再次上传,选择“全文对照”进行比对,梳理参考文献存在的引用问题如下。
(一)照搬原句
照搬原句多见于退稿,作者可能出于保证引文“原汁原味”的目的,整句甚至大段地照搬原文,几乎一字不落地引用,殊不知,此章或此节均抄自特定一篇文献的做法属于疑似学术不端的行为,是缺乏综合、整理、概括能力的体现。如在讨论中,为了与自身文中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比对分析,作者所引用参考文献的数据过于详细,没有取舍及切中要点。此外,照搬格式,甚至旧版的定义以及出现错字也不做更改,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引用无实际意义的语句
论文内容多处引用同一篇参考文献,且经常是一些通用、笼统概括的语句,没有具体研究数据支持。比如,原参考文献对一些名词概念的综合或者现象的描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群体中常见慢性病”则无须引用文献,但如果涉及发病率则应引用最新文献数据。笔者认为司空见惯或者大众熟知的话因为他文提及,便将该文作为参考文献引用,这样做既无实际意义,也缺乏研究表达的能力,甚至曲解了参考文献引用的意义。
(三)笼统罗列文献
此类稿件在初审后,编辑应立即建议修改,具体表现为一句话或者一个证据即标注了所有相关文献,如[**-**],没有针对自身论文研究的核心进行针对性的引用,没有考虑引用文献是否重复,引用的是否是权威杂志的最新研究,或者是否有科学数据支持。有的作者仅仅是为了引用参考文献而机械地引用,这样更不可取。
(四)重复前人研究
此类论文多做退稿处理,其中有的稿件研究内容切实,有实际研究价值,但讨论中结合本身论文研究结果笼统地说与文献[**]一致或者与文献[**-**]一致,未能深入分析与所引参考文献的差异所在,如改进的研究方法,更合理的样本容量,或者地域或者生活习惯影响等。在突出自身论文研究的价值时,如果只是简单地重复或者验证前人的研究,这样的论文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五)过度引用
此类稿件多存在于编校过程中,通常建议作者修改。比如论文中但凡提及人名,或者研究或者处理方法(实际上已经广泛应用)均标出原处;即使很旧的文献或者是普及的医学教科书,作者虽然重视文献的出处,但是忽略了引用文献的价值所在。
(六)参考文献质量不高
很多论文在撰写过程中为了充实自身论文内容或者证明观点,而不加选择地引用文献,以及堆砌相关文献。而相当大的一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或者查其所引用文献及其期刊的来源质量差,可信度低,并无科学数据支持。
(七)刻意引用或者漏引
此类稿件尤其需要仔细比对,作者为了装点“门面”刻意选择近期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的文章或者刻意引用外文文献,经检索核实,其内容并非结合文章论证所需。这说明内容并不是建立在阅读全文文献基础上,为支持本文研究而引用的。此外,有的作者为了凸显文章的创新性而故意漏引相关学科最新的科技资料文献和持反面意见的参考文献[2],或者为“崇洋”而刻意回避國内文献,抑或是由于对时效性的片面理解,漏引了文献相对较旧的原始文献。
(八)缺乏对参考文献实效性的重视
时效性问题是学术论文引用过程中需要逐渐重视的一个突出方面。只有近期的参考文献(一般5年之内)才能更好地跟随时代的发展,紧跟学术界潮流,将观点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及时发挥出来。有的专业方向是热点,研究比较多,更新快,引用以2—3年内为宜;有的专业方向是冷门,可参考的文献相对较少,引用文献尽量以5年之内为宜,且需综合国内外医学参考文献。相反,引用的文献时效性差,不仅会降低自身论文观点的论证能力,也会影响学术论文的整体水平。比如,2020年《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投稿中有论文前言提及“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为19.4%”,其引用参考文献为2010年发表的文章,但编辑经检索发现,可检索到最新的即2019年流行病学的数据,则该引用明显支持力度下降,出现引用时效性差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研究着手于作者,论文亦着笔于作者,但一篇正式刊发的优质论文有时却成于作者与编辑。参考文献的不合理引用问题源于作者,但要引起作者的重视和促进其认知及改进,编辑助力匪浅。然而,实际编辑工作中还是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一)编辑部对参考文献的审核关口相对宽松
因为审理稿件量大,编辑重格式轻本质,即审核及编校重视参考文献的规范化,而对论文内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合理,是否必要的审核关口相对宽松,过度依赖查重率,认为全文总复制比未超过20%,且均已经标注即可。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不严谨的审核。
(二)编辑对参考文献引用知识掌握能力有待提高
打铁还需自身硬,若要引导作者改进参考文献的引用,还需编辑自身本领过硬。而实际工作中,每年的期刊培训多重视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学习,缺乏系统深入地对参考文献引用(何时引用,如何引用)的学习,故未能引起编辑对引用参考文献的重要性的重视。
(三)针对参考文献引用问题的退修意见缺少标准及示例
编辑意识到参考文献的重要性且参考审稿专家意见,或者编辑自身发现文章引用参考文献不合理,但是只能笼统地提出问题,不能提供一个详细的引用标准供作者参考,导致本身就对参考文献引用缺少认知的作者不能准确修回,从而影响稿件质量,甚至不利于刊发。
(四)外审稿件审稿单未附带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全文比对报告
以《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为例,至今该刊进入外审的稿件,虽然其审稿单附有学术不端检测报告,但是不是全文比对的版本,需要编辑部和外审专家在建立沟通的基础上明确参考文献引用问题并单项提出修改意见。
三、编辑工作建议及改进措施
(一)综合误区,细化建议,形成标准,有效引导作者重视参考文献及科学引用
参考文献是在文中引用他人的数据或观点,而不是简单地拷贝。面对众多来稿,专业的编辑应善于发现参考文献的引用问题,汇总参考文献的引用误区,逐点逐步形成附有示例的参考文献引用模板及规范。参考文献修改意见的提出有助于作者第一时间意识到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进而在稿件修改中有标准可依,借力编辑部参考文献修改模板及标准提升自己的科研写作能力。编辑有条件时可选择面对面的讲座交流。陈锐锋[3]在研究中便提到科技期刊编辑要走出编辑部,到作者中去进行常态化教育。而要提高刊物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广大作者的学术水平。编辑通过与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会逐渐纠正或大大减少参考文献引用存在的共性错误,这有助于提高基层作者的写作水平。
(二)期刊及编辑抓学习、重审核、示标准、广宣传,以规范化参考文献引用
1.重视编辑合理引用参考文献的业务学习
根据2008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总署第37号令)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登记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姚贵平[4]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的编辑培训,往往是编辑被动接受而非主动设计。《实用医学影像杂志》编辑接受的每年的业务培训也多重视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编辑业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其中针对参考文献的业务培训多局限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有待扩展至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NoteFirst等的学习及应用,不断对在编校参考文献中的优势与盲点进行动态总结及交流,对软件编校结果严格把关,以满足审读要求,并有助于保证数据的准确[5]。此外,信息检索是获取参考文献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渠道,只有从信息检索入手,提高检索能力,才能科学评判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价值及合理性,并及时获取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水平与发展方向。期刊业务人员应重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应专家集中学习或者主动获取专业知识,将参考文献的应用合理化、规范化,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2.把好投稿论文参考文献文内引用的审核关
论文初审或者编校过程中,编辑不应停留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规范化要求,而应着眼于论文内“参考文献引用的合理性”这一硬伤,通过信息检索进行科学研判。如遇到文中一些引文与论文主题关联性不大或者牵强附会,编辑应当建议作者剔除该文献。虽然由于学科的细化,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有时非编辑能一力承担,如疾病治疗进展或者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借鉴是否适用、专业术语是否符合新出版指南等,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明显存在疑问之处编辑可以标注,进一步由专业学科的编委进行核定。比如,编辑可以借助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检出全文复制比的同时,通过“全文对照”途径一览论文引用文献的详情,进而判断其引用是否合理,对不确定之处予以标注交由学科专家议定,同时对在外审过程中专家提出的文献引用问题退修时要明确标注以引起作者重视[6],以利于有效修回。编辑要注意全文比对的版本如果仍然是纸质版送审,则需以彩印版才醒目,电子系统登录审稿则不存在此问题,只需附件传送即可。此外,编辑应加快稿件的处理周期,使稿件的发表周期尽可能缩短,避免由于稿件在等待过程中从较新的文献变成旧文献[7]。
3.细化稿约中有关参考文献的引用标准
杂志稿约不应停留于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和著录格式等的刻板要求,而应重视参考文献何时需要引用,如何科学地引用详例说明并不断更新补充,而列举出的既可以是分门别类后的正面示例,也可以是常见错误的反面提示,必要时著录细则可从稿约中另以“医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要求”“作者撰写医学论文时使用参考文献的要求”等形式呈现,方便作者查询,把握文献引用原则及改进。此外,编辑要避免为了提高自身期刊的影响因子而刻意或者暗示要求作者引用本刊已发表文献的相关条文,因为这样会导致作者引用与论文主题关联性不大或者牵强附会的文献[8]。
4.借助多渠道加强作者对文献引用的重视
编辑可多渠道宣传以促进求实严谨的写作态度,维护良好的学术氛围,把握著录各项原则,灵活运用文献来为论文服务,发挥文献应有的作用。编辑可借助期刊网站、期刊微信公众号、纸质期刊醒目位置进行文獻引用应遵循原则的多渠道宣传以及链接指引,促进作者“注重参考文献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的认知并予以提醒。此外,编辑还可敬告作者本刊已开始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意图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者起到提前震慑作用[9]。 (三)建议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增加参考文献合理引用的课程模块
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相对于面授培训,具有诸多优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编辑继续教育学习的自主性、可选择性。然而,网上学习模块有待完善,目前并没有关于参考文献合理应用的详解课程,建议增强网络远程培训的交互性,通过设置互动话题[10],有助于编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岗位需求的课程,查漏补缺,满足不同编辑群体的需求。
四、结语
文后著录的参考文献对论文本身而言,可以反映作者撰写论文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依据,反映论文的起点和深度,亦方便读者检索和查找有关资料,同时通过引文数,有助于比较客观地评价一篇文章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对出版物而言,参考文献是评价一本出版物的实用价值及科技含量的重要参数,为评定稿件及出版物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编辑不仅要重视发掘有价值的论文及研究,同样要重视发现作者,帮助作者进步,对初始发文的新研究者要正确引导,力求为杂志储备优质的稿源。因此,编辑应在重视规范化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同时,重视学习和审核参考文献的合理运用,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及编辑行业交流,不局限于培训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重点不突出、培训形式单一的培训现状[11]。编辑培训要重视需求差异,提供差别化培训,即以实际提交的反映编辑工作需求的内容为导向,合理设置培训课程体系,使培训更贴近编辑所需,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0]。期刊编辑部应重视对文献著录的科学引用说明并示例以给作者做参考,有效引导作者重视文献著录。编辑及编委等应对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的审核严把关、把好关,不断完善,逐步健全编辑部相关标准制度与规范,以制度和规范来强化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意识,并以这一条主线带动当前现状的改变,促进科技期刊学术研究水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S].2015.
[2]刘润兰,侯建春,李俊德.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的常见问题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1):825-827.
[3]陈锐锋.科技期刊编辑走出编辑部对作者进行常态化培训之我见[J].编辑学报,2018(03):275-277.
[4]姚贵平.编辑职业培训的现状调研与对策建议[J].中国编辑,2019(11):39-43.
[5]薛芳. NoteFirst在参考文献编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06):603-605.
[6]周静,郭玉慧,侯维娟,等.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问题的探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10):476-480.
[7]张菊.生物医学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时效性问题的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1):135-137.
[8]刘双燕,张玉亭,张健,等.医学科研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的常见问题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8(04):358-360.
[9]林燕英,金晓明,张艳艳,等.科技论文参考文献引用著录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3(18):166-167.
[10]田春霞.基于需求导向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出版科学,2019(04):48-52.
[11]李玉樂,李娜,刘洋,等.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现状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04):44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