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文化能深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从设计到运行的全过程,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也会改变文化。当前,我国文化中存在着理想信念尚未完全内化于心、“四风”问题的文化根基尚未祛除、资本市场文化抬头、制度意识缺位等若干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层痼疾。要进一步加强有关理想信念的理论研究、推动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进一步健全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使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文化;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在联系
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一方面,文化能够深刻影响国家治理体系从设计到运行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也能引起文化的改变。
文化能够深刻影响国家治理体系设计者与执行者的思想观念。国家治理体系发挥实际效能,是设计者、执行者与人民群眾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文化能够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因而能够对国家治理体系及其实际效能形成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显而易见,社会意识形态是文化影响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和运行以意识形态为依据,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变革也以意识形态的变革为先导。而文化作为社会深层次的观念体系,必然在意识形态中得到集中反映,进而使国家治理体系也带上鲜明的文化色彩。此外,文化还通过意识形态对制度执行者和人民群众心理、行为的干预,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的实际效能。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不仅能通过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国家治理,还能通过社会心理影响国家治理。相较于社会意识形态而言,社会心理是不明晰、不系统的社会意识。但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人们未必总能以系统化的意识形态指导自己的实践,但社会心理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无处不在。文化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十分深刻。比如,“官本位”思想不是我国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甚至还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对象,但它作为封建文化的顽固残留物,能够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因而还会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也会改变文化。其一,文化制度的运行能够影响文化。这种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对于规定社会意识性质和内容的文化制度而言,它们对于文化的影响是直接的,但这种直接影响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作用,直至社会意识领域的变化最终沉淀到文化层面,才能达到改变文化的目的。对于规定文艺作品、文娱活动性质和内容的文化制度而言,它们对于文化的影响是通过干预文艺作品、文娱活动来实现的,因而是间接的。但是,不能因这种影响的间接性而忽视其重要性,因为文艺作品、文娱活动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十分深刻。其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其他制度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制度的运行和改变总会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进而引起文化的变革。
二、推动文化建设,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几点举措
文化是沉淀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因此,如果想真正解决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问题,就要力求走深走实。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既要讲清相关重大理论问题,做到以理服人,又要从小处着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理想信念的理论研究。要想让理想信念真正走入人的内心,沉淀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从而化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力量,首先要深化相关理论研究。必须下大气力阐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研究如何树立这些理想信念,并厘清它们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真理才能征服人心。缺乏扎实理论基础的宣传容易流于表面,无法真正祛除文化层面的痼疾,甚至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相反,如果能彻底讲清楚上述理论问题,并灵活生动地加以宣传,那么,就能营造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文化氛围,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二,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正如前文所述,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言行,对文化的模塑作用十分显著,并且,“四风”问题、制度意识缺位问题也与领导干部的言行息息相关。因此,解决文化问题,应坚持领导干部示范引领与宣传工作并重的原则。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没有那么容易践行,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也对这些理念到底能不能实现持怀疑态度。如果领导干部能够带头践行这些理念,那么群众的疑虑也就会涣然冰释,践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文化氛围也就容易形成。当然,这并不是要将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放在聚光灯下考量,而是强调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的重要意义。
第三,要进一步健全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文艺作品对社会意识的影响十分深入、广泛,因此,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十分关键。对文艺创作的引导、监管与文艺创作生产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关系,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也不能与想通过文艺市场牟利的资本的“积极性”划等号。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既能保证文艺创作方向正确,又能激发文艺创作者积极性的文艺生产创作体制机制。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加强对心理学、美学、文艺原理等文艺创作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并在大量调查研究和试验探索的基础上审慎制定政策。此外,还要对文艺市场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并向人民群众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确保文艺市场真正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
总之,文化虽然看似无形,却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是,只要根据文化本身的特性及其与国家治理的内在联系寻找解决办法,就一定能让文化更好地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丁志刚,王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四十年:历程、成就、经验与思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20(01):35-48.
[2]李媛媛.国家文化治理视域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04):118-125.
关键词:文化;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在联系
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一方面,文化能够深刻影响国家治理体系从设计到运行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也能引起文化的改变。
文化能够深刻影响国家治理体系设计者与执行者的思想观念。国家治理体系发挥实际效能,是设计者、执行者与人民群眾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文化能够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因而能够对国家治理体系及其实际效能形成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显而易见,社会意识形态是文化影响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和运行以意识形态为依据,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变革也以意识形态的变革为先导。而文化作为社会深层次的观念体系,必然在意识形态中得到集中反映,进而使国家治理体系也带上鲜明的文化色彩。此外,文化还通过意识形态对制度执行者和人民群众心理、行为的干预,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的实际效能。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不仅能通过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国家治理,还能通过社会心理影响国家治理。相较于社会意识形态而言,社会心理是不明晰、不系统的社会意识。但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人们未必总能以系统化的意识形态指导自己的实践,但社会心理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无处不在。文化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十分深刻。比如,“官本位”思想不是我国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甚至还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对象,但它作为封建文化的顽固残留物,能够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因而还会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也会改变文化。其一,文化制度的运行能够影响文化。这种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对于规定社会意识性质和内容的文化制度而言,它们对于文化的影响是直接的,但这种直接影响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作用,直至社会意识领域的变化最终沉淀到文化层面,才能达到改变文化的目的。对于规定文艺作品、文娱活动性质和内容的文化制度而言,它们对于文化的影响是通过干预文艺作品、文娱活动来实现的,因而是间接的。但是,不能因这种影响的间接性而忽视其重要性,因为文艺作品、文娱活动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十分深刻。其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其他制度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制度的运行和改变总会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进而引起文化的变革。
二、推动文化建设,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几点举措
文化是沉淀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因此,如果想真正解决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问题,就要力求走深走实。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既要讲清相关重大理论问题,做到以理服人,又要从小处着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理想信念的理论研究。要想让理想信念真正走入人的内心,沉淀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从而化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力量,首先要深化相关理论研究。必须下大气力阐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研究如何树立这些理想信念,并厘清它们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真理才能征服人心。缺乏扎实理论基础的宣传容易流于表面,无法真正祛除文化层面的痼疾,甚至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相反,如果能彻底讲清楚上述理论问题,并灵活生动地加以宣传,那么,就能营造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文化氛围,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二,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正如前文所述,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言行,对文化的模塑作用十分显著,并且,“四风”问题、制度意识缺位问题也与领导干部的言行息息相关。因此,解决文化问题,应坚持领导干部示范引领与宣传工作并重的原则。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没有那么容易践行,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也对这些理念到底能不能实现持怀疑态度。如果领导干部能够带头践行这些理念,那么群众的疑虑也就会涣然冰释,践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文化氛围也就容易形成。当然,这并不是要将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放在聚光灯下考量,而是强调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的重要意义。
第三,要进一步健全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文艺作品对社会意识的影响十分深入、广泛,因此,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十分关键。对文艺创作的引导、监管与文艺创作生产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关系,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也不能与想通过文艺市场牟利的资本的“积极性”划等号。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既能保证文艺创作方向正确,又能激发文艺创作者积极性的文艺生产创作体制机制。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加强对心理学、美学、文艺原理等文艺创作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并在大量调查研究和试验探索的基础上审慎制定政策。此外,还要对文艺市场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并向人民群众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确保文艺市场真正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
总之,文化虽然看似无形,却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是,只要根据文化本身的特性及其与国家治理的内在联系寻找解决办法,就一定能让文化更好地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丁志刚,王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四十年:历程、成就、经验与思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20(01):35-48.
[2]李媛媛.国家文化治理视域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04):1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