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是教育大数据时代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各个学科的教师基于学科特点围绕本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和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本文深入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试图为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确定明确方向,以更好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6-0025-02
引 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互联网+”成为新常态下信息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人们对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信息科技等领域充满了无限期待与好奇。为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陆续提出“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战略行动[1],这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因此,新时代亟须培养拥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兼具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一、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关于“素养”一词,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具体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我国从2014年《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之后,才陆续有学者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对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阐述较为系统和权威的是在2016年9月發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该文件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终身发展并且能够顺应社会需求的良好品格和关键技术能力。同时,该文件还指出,核心素养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能力,为研究核心素养提供了系统框架[2]。
二、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个学科中,这也意味着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这对新时代培养具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好奇与兴趣,使他们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以培养学生信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具备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等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与能力,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每位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打下良好基础。
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由计算思维、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部分组成,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统一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始终[3]。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思维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同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不仅要让他们熟练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数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能力。信息意识是客观活动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传统文化意识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组成。不少学者为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杜俊对信息意识做出了自己的阐述:“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依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进行授课的同时,更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并提出信息技术课堂是提高信息意识的最佳载体。”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围绕人与技术关系的连接,强调学生在数字化资源及数字化环境下解决问题,并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设出新的知识,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同时,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也是计算思维、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信息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在信息时代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品格,使学生有较好的信息道德并能够为信息时代的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三、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随着教育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问世,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情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等,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可以将这种核心素养的培养迁移到各个学科中,多元化、多方位、多学课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1.依托信息技术设计趣味性课前导入:激发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较为枯燥古板,大多以教师的口述进行,而信息技术的到来,给传统课堂的课前导入带来了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课前导入更为直观、具体、生动,可以采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使静态知识变得动态化,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设置课前导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大纲,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可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社会热点、生活题材,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来选择合适的导入题材,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手段。
2.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个性化学习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学习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以问题作为纽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方案。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习平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如“课堂派”“乐教乐学”“UMU”等,这些学习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网上学习空间,而且学生可以依据大数据自动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程度、学习速度对个性化学习方案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生成:锻炼学生社会参与和团队协作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背能力,因此,朗读、背诵、写作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重结论、轻过程,忽视学习质量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尤其是创客教师与创客教室的出现,为学生学习各个学科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创客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创客课程的产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秉承“做中学”理念,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参与到社会中,并拥有自己的产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精神。
结 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信息技术的更新与迭代,为我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因此,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各个学科抓起,要从各个年龄段抓起,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83.
刘雪飞,陈琳,王丽娜,等.走向智慧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建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55-61.
张立国,王国华.计算思维: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5):115-121.
作者简介:居冰莹(1993.11—),女,江苏苏州人,二级教师,曾获苏州工业园区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6-0025-02
引 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互联网+”成为新常态下信息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人们对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信息科技等领域充满了无限期待与好奇。为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陆续提出“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战略行动[1],这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因此,新时代亟须培养拥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兼具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一、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关于“素养”一词,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具体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我国从2014年《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之后,才陆续有学者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对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阐述较为系统和权威的是在2016年9月發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该文件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终身发展并且能够顺应社会需求的良好品格和关键技术能力。同时,该文件还指出,核心素养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能力,为研究核心素养提供了系统框架[2]。
二、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个学科中,这也意味着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这对新时代培养具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好奇与兴趣,使他们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以培养学生信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具备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等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与能力,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每位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打下良好基础。
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由计算思维、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部分组成,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统一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始终[3]。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思维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同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不仅要让他们熟练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数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能力。信息意识是客观活动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传统文化意识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组成。不少学者为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杜俊对信息意识做出了自己的阐述:“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依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进行授课的同时,更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并提出信息技术课堂是提高信息意识的最佳载体。”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围绕人与技术关系的连接,强调学生在数字化资源及数字化环境下解决问题,并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设出新的知识,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同时,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也是计算思维、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信息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在信息时代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品格,使学生有较好的信息道德并能够为信息时代的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三、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随着教育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问世,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情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等,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可以将这种核心素养的培养迁移到各个学科中,多元化、多方位、多学课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1.依托信息技术设计趣味性课前导入:激发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较为枯燥古板,大多以教师的口述进行,而信息技术的到来,给传统课堂的课前导入带来了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课前导入更为直观、具体、生动,可以采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使静态知识变得动态化,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设置课前导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大纲,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可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社会热点、生活题材,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来选择合适的导入题材,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手段。
2.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个性化学习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学习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以问题作为纽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方案。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习平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如“课堂派”“乐教乐学”“UMU”等,这些学习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网上学习空间,而且学生可以依据大数据自动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程度、学习速度对个性化学习方案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生成:锻炼学生社会参与和团队协作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背能力,因此,朗读、背诵、写作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重结论、轻过程,忽视学习质量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尤其是创客教师与创客教室的出现,为学生学习各个学科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创客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创客课程的产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秉承“做中学”理念,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参与到社会中,并拥有自己的产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精神。
结 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信息技术的更新与迭代,为我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因此,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各个学科抓起,要从各个年龄段抓起,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83.
刘雪飞,陈琳,王丽娜,等.走向智慧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建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55-61.
张立国,王国华.计算思维: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5):115-121.
作者简介:居冰莹(1993.11—),女,江苏苏州人,二级教师,曾获苏州工业园区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