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在德国
以下摘自报纸:
英美的幽默小品是这么揶揄德国人的:在一张德国床上,你别想同时给胸口和双脚盖上被子,天注定你就是得着凉感冒!他们说笑的功夫还真绝!
柏林这个城市,就像一个男人刚买了一整套全新西装……只不过全身上下都是特价品。我敢打包票,不是开玩笑的,柏林的生活真的比较便宜,因为大家都逼你喝啤酒,没红酒也没白酒可喝。柏林外围环境叫人回味无穷,就跟所有欧洲其他国家首都一样。
德累斯顿这城市所有人都在睡。
大学城波恩有座新建成的桥,美轮美奂。有个奇怪的习俗跟桥有关,也是人人称赞,那就是过桥得付费,跟在土耳其一样。口袋空空的中国政府,倒是该实施这个好办法!
法国城市与德国城市之间,存在一个根本性的差异。在法国,巴黎就是一切,外省的城市不过只扮演了次要角色。在德国,所有城市都很迷人。慕尼黑、汉堡、法兰克福,都可以与首都媲美。从这一点上来说,德国是个地方分权的国家。
只是有件事叫我不舒服。那就是几乎所有德国家庭里,都可以看到德国皇帝的照片。
反复灌输到德国人脑海里的观念,不是自由,而是对责任的敬爱。在德国,到处都会看到“警方严格禁止!”的告示。所以除了政府制度以外,德国或许是世界上最有条不紊的国家。
德国人在欧洲不受欢迎。一般觉得德国人自视过高、粗鲁无礼且傲慢。事实果真是如此吗?五十多年以来,德国励精图治,展现前所未有的努力,工业实力深入到各个领域。或许只有嫉妒,才能说明这些指控!
德国的人口持续增加,可相反地,外来移民的数量却停滞不前。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还颇耐人寻味。
德国家庭的组成,是欧洲国家里头最小而美的。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也是全欧洲里最好的。德国就像一个最讲道理也最脚踏实地的女人。这倒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她任劳任怨,做牛做马。在她身上,有各种牺牲自我与深情奉献的念头!
八、文学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研读西方古典文学真是一件耗尽心力的人间惨剧。但丁、莎士比亚、拉辛(Racine),还有高乃依(Corneille),他们同时代的人怎么想,就算我们知道了,又有什么意思呢?对我们来说更要紧的,是认识我们当代的文学,藉此足以了解到这些民族的各种思想、心理,以及不同的偏好。他们的物质文明,可是远远超过我们呀!
德国的经济扩张,直接影响其民族的文学发展。一八七○年以来,德国文学转入衰颓时期。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可与罗斯丹(Rostand)、吉卜林(Kipling)匹敌;用德语写作的斯皮特勒(Carl Spitteler)不算,因为他是瑞士人。散文作家的情况也不例外。戏剧方面多亏有易卜生,让它成为唯一突飞猛进的文类。我们可以确信的是,这个德国写实主义的流派,将在戏剧世界里留下许多不朽的作品。总之毫无疑问,物质主义扼杀了文学创作天分。在今天的中国,虽然在不少核心问题的态度上非常反动保守,足以令人挞伐,然而就文学方面来说,大家还是只欣赏那些从未被物质主义污染过一丁点儿的作家。
自王尔德以降,英国文学除了吉卜林以外,没有产生任何一位有名望的诗人。从戏剧的角度来说,英国作家的表现倒也非常卓越,像是萧伯纳的《人与超人》(Man and Superman)、《芭芭拉上校》(Major Barbara),还有高尔斯华绥(Galsworthy),曼殊菲尔德的《忠实》(Faithful)等。此外,更不用说还有科幻作家威尔斯(Wells)了。
意大利以拥有邓南遮(Gabriele d’Annunzio)、塔玛洛(Mathilde Saraio)等作家自豪。后者是唯一享有女作家一词之殊荣者。
不过文学天分却鲜少在女性之中生根,虽然欧洲的女性主义、骑士精神都持续发展,民众对此也多所鼓励。“女性书写”(frauen schriftstellerei),在德国根本不值一提。若不是因为社会主义,涅格丽(Ada Negri)完全没机会获得群众的热情掌声。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与乔治·桑(Georges Sand)恐怕也就后继无人!
法国文学因为有梅特林克、柏格森、罗斯丹,以及安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 France)等人,故仍足以为同时代最灿烂耀眼者。
至于中国文学,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自从它开始与西方国家接触以来,已经完全丧失其独特性,几乎不能与过去辉煌的历史相提并论。今天的中国,只有译者!再见了,才华洋溢的诗人和作家们,虽然中国过去曾是孕育他们的摇篮。
政治的衰颓,是否也呼应了文学的衰颓?
九、戏剧
今日不再是诗歌的时代,而是戏剧当道。一首诗得到的回响就一星期,报章杂志满心喜悦对这首诗大肆批评一番。当然更常遇到的情况是,诗作刊登后就引来各种尖酸刻薄的争论,有时还掀起沸沸扬扬的笔战。然后,一切就沉寂下来,永远尘封在遗忘里!
相反地,哪怕二三流的戏剧也可活得好好儿的。话说日内瓦戏剧院(Comédie de Genève)上演了欧耐(Ohnet)小说改编的《冶金厂厂主》(Le ma?tre de Forges),剧终幕落时就两句话:“您爱不爱我?我是全心爱你啊!”这台词说有多普通就有多普通!但总还是得去看看这出戏,因为观众一片好评!
中国戏曲在社会上或文学领域里,都没扮演什么举足轻重的角色。不过西方戏剧,因为有了易卜生的缘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在整个欧洲掀起了一场革命。
易卜生的作品主旨无他,就是对抗二字。个人必须对抗社会,且应该要战胜社会。但要达到这个目标,牺牲在所难免。《玩偶之家》里的娜拉抛夫弃子,义无反顾出走,毫不后悔。这一击实在太漂亮了。从此,我们的社会就只能眼巴巴地把各种传统包袱捆绑在男人身上,让男人永远成为社会的奴隶。这到底是进化,还是革命呢? 易卜生的想法到处生根,遍地开花。德国剧作家霍普曼(Haupmann)与苏德曼(Sudermann)无疑受到易卜生影响。就连当今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萧伯纳也不例外。在斯拉夫国家里,特别要提到的就是普里茨拜泽夫斯基(Przybyszewski),他的作品还融合了梅特林克的神秘主义。就连在拉丁民族里,像是贾科萨(Giacosa)、布堤(Butti)还有布拉科(Bracco)等,都可算是易卜生的门徒,作品流露了对大师的景仰拥戴。在法国,人们倒是没那么热衷易卜生。尽管如此,在居艾尔(Francis de Curel)和巴塔耶(Henri Bataille)的作品里,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样的创作倾向。
在中国,一切都要恪遵祖训。个人的事情家庭说了算,故乡的事情社会说了算。我们只能一个字都不吭声,静静看着奴隶的脖子装上枷锁。有一天,等到中国人民开始起来反抗千年来的各种体制,那么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远东,是欧洲舞台偏好的主题。由于音乐之故,《蝴蝶夫人》总是观众的最爱。但我们绝不能原谅普契尼,因为他让这出歌剧的第一女主角像只青蛙似的在台上跳啊跳的。日本女性婀娜优雅的步态,她一点儿也没学会。
有件事让中国人很吃惊,那就是在欧洲,同样一出戏码会连演好几个晚上,甚至不乏有同一季演出几百场的。难道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忠诚吗?
十、帝制或共和?
圣人不行。—老子
中国人身上背负着四千年的历史。一直到一九一一年以前,中国人知道的政府型态不过就一种,那便是绝对君权,虽然晚清的最后几年间也曾规划过君主立宪。
为什么共和的思想从没出现过?是不是我们对政府的组成太过保守?
要找出原因的话,恐怕还是得从中国的家庭说起。过去中国的家庭影响力甚大,扩及日常生活每个层面,而且也是一切政治、社会与宗教机制的基础。
在欧洲,社会的根本要素乃是个人。社会为了发展,到底应该不应该牺牲个人?这个问题历来激起唇枪舌战。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革命派、安那其主义者,对此都高举反对意见。
类似的想法从来没渗入中国人的脑袋……在中国,社会的根本要素是家庭;家庭就是一切,个人什么也不是。
每个中国家庭里都有位领导,一般来讲是做父亲的那一位。根据传统,父亲掌握家中大权,家里其他成员都得听命于他。发号施令的是父亲,决定奖惩赏罚的是父亲,主持祭祖的也是父亲。凡是触及家中成员利益的问题,都是由父亲决定。对家里的成员来说,父亲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帝王,却绝不能是暴君。
中国的政府体制就是根据家庭的形象塑造的。对中国人而言,整个国家不过就是一个大家庭,而皇帝扮演的角色就跟父亲一样。皇帝必须爱民如子,把臣民看作是自己的家人,并且像父亲一样,背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此外,中国的君王体制从来不是绝对君权。四万万民众繁衍生息的中华大地,既是皇帝的家,也是他的私人财产。所以皇帝应该要温和、宽厚、仁慈,时时以天下苍生为念。话虽如此,这倒也不碍着皇帝,他还是可以大权在握,贪图一己之私!
一九一二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中国的皇权也随之烟消云散。中国人成为共和国的子民。不过家庭体制撑了过来,跟革命前一样没什么变,跟四千年前也一样没什么变。
从此以后,中国人心上老搁着一个复杂难解的问题。既然治国与齐家互为一体两面,那么为什么政制和家法之间,竟有如此显著的冲突呢?要怎样才能调和这两套扞格不入的价值观呢?
法国第三共和进入第四十八个年头,前后有过八位总统。话说法国可不缺保皇党。中国却始终有各种风声,说是帝制要复辟。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毕竟,家庭始终都在啊!
中国家庭的命脉,是靠祭祖这件事来维系的。然而这不过就是为了表态,好像深深爱着传统和过去,让自己显得没那么薄情寡义罢了。
十一、意大利万岁!
意大利的一切深深吸引着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最令人赞叹的大教堂,每年要花掉政府二十万法郎来整修,真难想象要整到何年何月方休了!其次还有威尼斯、史卡拉歌剧院、大小湖泊以及鱼汤!
但这还不是全部。意大利语之美丽,只有苏州方言堪可匹敌。“托斯卡尼的语言,用罗马的舌头来说”,理想中的意大利语就像这样!
翡冷翠的秀丽,叫美国人特别为之心醉神迷。各种店铺罗列在翡冷翠的桥梁两侧,不禁让我想起中国的桥也是这样。只是在中国,这样叫作原始;在欧洲,这样叫作美轮美奂!不过翡冷翠其他方面都无趣透了,因为每个车夫都千方百计要跟你聊邓南遮的作品。
罗马是欧洲的珍珠,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夸张。尽管什么年代的建筑物都有,但用“协调”一词来赞誉它,仍然十分贴切。
意大利参战,就像艺术上的神来之笔。这一出招实在太漂亮了!至于这一笔下去画得到底好不好,只有未来才能知道了!意大利这个民族,本质上是很艺术家的。他们不只苦心经营实际利益,而且还有更崇高的企盼。
意大利的未来不可限量,因为一切都正常稳健发展。而且人们以传统自豪,也知道如何维持传统!话虽如此,意大利人出了国门的名声却很糟糕,原因出在世界各地的意大利移民身上,特别是在英美国家里。唉,他们的臭名声可没这么快甩干净!
比起其他欧洲各国的姊妹们,意大利女孩可没那么快活,因为她们到现在还是得对父执辈百依百顺,任凭其专权桎梏。而且,意大利的丈夫的醋劲又特别大。已经有些意大利女性开始反抗这种双重的奴役。不过,除了各种传统与根深蒂固的习惯之外,还有宗教的包袱,这也得考虑进去。
梵蒂冈就像一座巨型的远东庙宇,只不过它看上去更具有科学精神,也更加雄伟壮丽。大致上如此。
意大利人也玩猜拳,是当地主要的国民游戏。由此铁证也就可以确信,意大利是率先朝觐中华天朝的欧洲国家。 眼见庞贝古城,叫我不免悲观,且对人生充满怀疑。罗马人是怎么办到的,竟可完成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工程?如果不是某些奇妙的因缘际会,让人类意外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进而开展了工业革命,今天的我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该是中国政府出手,采取有力措施保存古迹的时候了。中国大江南北,处处断垣残壁,传统俯拾皆是,毫无疑问可以成功唤醒国族的自豪,以及国民对祖国的热爱。要知道,一个国家不是只活在当下,同时更是活在过去啊!
十二、婚姻
女人的责任是结婚;男人的责任是要避免结婚。
我国的婚姻有个大缺点,那就是太过简单。中国人结婚前,两人既不打情骂俏,甚至从来没见过面。所谓情书,就是里头什么漫天扯淡都可以写给对方,这玩意儿中国压根儿没有。父母亲不互相登门拜访,于是也就没有什么精心巧设的骗局。不打契约,也不讨论聘礼嫁妆。当事人完全听从父母之命,而父母呢,则是任凭“媒妁”之言安排。所谓媒妁,通常是位妇道人家,说谎的本领人尽皆知,唯一挣钱的看家本领就是为人作嫁,藉此收取金钱报偿。金额多寡则是由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
整桩婚嫁差不多可以进行得完美无瑕。结果定下后,也不会有争执。中国的婚姻里,不时兴演什么爱情剧,因为男女双方在大喜之日前从没见过对方。
我觉得我国的婚姻,似乎应验了小仲马那句看似矛盾的话:“两人的婚姻若有爱情,爱情会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被扼杀;两人的婚姻若没有爱情,日复一日的生活倒是可以培养出爱情。”
此先按下不表。对欧洲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中国人的婚姻更不堪了。这倒不难理解。但欧洲的婚姻又如何呢?
一个天生就有追根究底精神的中国人,很快就会注意到,许多年轻美丽、身材高挑、清新可人又脑筋灵光的女孩,总是苦心追寻未来,却每每难竟其功。相反地,外貌不佳、个性也不讨喜的女孩,总是很容易找到一些傻头傻脑的小子,轻松把他们拴进婚姻枷锁里。当前社会上,想成亲的男子追求的,往往不是女孩本身,而是看中嫁妆。这固然是人性使然,但我们也免不了要谴责社会环境一番。这些没有嫁妆的姑娘,本来也幻想着家庭的甜蜜,但最后不免伤心绝望,痛苦不已,只能委身为情妇,终身蒙羞。人们莫可奈何,因为婚配的嫁妆制度源远流长,所以虽然欧洲人一点儿也不保守,但仍然没办法摆脱这些延续近千年之久的风俗民情。
中国人的蜜月总是相当诗情画意。感谢老天爷!现代人的潮流是尽可能让这段时光持续得短一点。理由自然不在话下。怎么说好呢?蜜月就是一种“婚姻显微镜”。两人结褵的所有不幸与痛苦,都渊源于此。结婚以前,大家或多或少有点儿盲目。至少男人如此。感觉就好像是在打猎一样,一心只想追到兔子,眼里全是它在跑呀跑的……其他的细节都视而不见,或至少是假装视而不见。至于岳母大人和婆婆呢,或出于小心谨慎,或出于良心善意,总是睁大了眼睛。接着蜜月终于来了,灾难也就一发不可收拾。年轻夫妻的所有亲友,甚至包括岳母和婆婆,都暂且不管这小两口,让他们一点一滴慢慢地、仔细端详对方的丑陋与缺点。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小两口开始感觉无聊得要死。往日那些充满机趣的言语,如今显得愚蠢不堪;谈恋爱时的种种淘气任性,如今放在家庭生活场景里,一举一动看了都叫人讨厌。有人说废掉蜜月这种习俗,说不定会减少离婚的人数。我觉得我差不多被说服了。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里,夫妻分手有时倒是可预料的结局,不过现实的中国里,一直到最近这些年为止,一般人还是尽可能不要走上那一步。然而离婚在欧洲倒很常见,尤其是在美国,以至于现在开始有股强烈的反弹声浪,不管是基于社会的角度来看,或者是基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看。
话虽如此,对怨偶们来说,离婚却是唯一勉强说得过去的解决之道。事成之后,少不了在报章杂志上引起轩然大波。读起来是刺激,只是女人的心理负担不小。
倒是俗话说得好:“离过婚的女人就像一本被翻阅过的书!”这话听起来多诱人啊!
十三、女人
女人的分类:
一、 可以明媒正娶的
二、 可以打情骂俏的
三、可以出门约会的
法国女人就是可以出门约会的那一类。过去易卜生剧本里的女人,是可以打情骂俏的那一类。不过时至今日,只有在斯拉夫民族里能遇到堪称可调情的女子。适合娶回家的女人要往德国人里寻,而所有中国女人和日本女人都属于这个类型,这倒是一点也无庸置疑。她们心里想的是牺牲,精神上体现的是顺从。
大部分在欧洲的中国人,是一个比一个自我中心,每每千方百计要娶欧洲女子为妻。难道他们都没发觉,欧洲女子要比中国女子专断跋扈得多,而且从某些观点来说,不像中国女子那么适合为人妻吗?
反过来说,年轻的欧洲女孩心中常怀抱极度天真浪漫的情感,想象那些玫瑰色的异国情调,就像《秘密花园》、《菊子夫人》等书的作者笔下描写的那样。人们难道不知道中国人早早成婚,所以纳妾这种行为屡见不鲜吗?
话说,婚姻里要紧的并不只是男欢女爱。为了要一辈子幸福,就必须要互相心灵浸润交融。这种缘分说来奇妙,就连娶了德国太太的法国人也不一定有办法做到,虽然德法本属同一个人种。于是乎,跨越人种差异而娶欧洲女子为妻的中国男子又怎能做到呢?
斯特林堡(Strindberg)与萧伯纳这两位伟大的剧作家,都不否认女人优于男人。斯特林堡在他著名的小说《疯癫人的辩词》(Le Plaidoyer d’un fou)以及其他剧作里,大抵都以一种英雄主义的态势,接受女性战胜男性的事实。至于萧伯纳,他也同意“除了手上的扑克牌、脚底的鞋钉之外,男人根本没办法和女人较量”。
整个欧洲文明不过就是女人的杰作,这还需要说吗?
十四、犹太人
宗教关乎全国之必需。
要让野人改信基督教,就像要让基督徒改信野蛮教一样。
如果说在欧洲有什么是叫我敬谢不敏的,那肯定就是丈母娘跟犹太人。姑且先把丈母娘放一边,让我们抱怨一下犹太人!
在拉丁语系与日耳曼语系国家里,犹太人几乎跟其他族群受到一样好的待遇,但唯独就是在斯拉夫国家里,犹太人的命运多舛。这么说吧,犹太人的不幸最终导致了波兰整个国家的不幸,而俄国革命之后,犹太人的前途又会是如何,也不禁叫人揣测。
犹太民族天生聪明才智过人一等。他们每到一处邦国,总能迅速把那儿变成自己的家。然而犹太人的圈子其实是个国中之国。他们自己倒是很快就习惯成自然。不过鼻子骗不了人!一看犹太人的脸就会抓到这条狐狸尾巴!
犹太人是个精打细算的民族,随时随地准备好做各种大小买卖,哪怕是旁人完全摸不着头绪的生意,他们照做无误。从钱财的观点来说,犹太人的确是富裕无虞,且其坚毅性格完全展现在宗教上头,这些都叫旁人看了嫉妒眼红。
欧洲人一向宣称宗教自由,近日也群起抗议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大屠杀。奇怪的是,正当俄罗斯境内屠杀犹太人,旧金山的华工也惨遭迫害时,难道这些欧洲人一点儿都不会感到痛心疾首吗?
中国给世人呈现了独一无二的宗教景观。三种宗教起源不同,本质也不相同,但却彼此交错融合,以至于许多个人与家庭同时信仰两种宗教,甚至三种全都包了。话说,一个中国人若宣称自己是孔子门徒,并不妨碍他去佛寺问僧斋戒,也不妨碍他去道教大仙塑像前焚香磕头。整体来说,中国人同时是儒教徒、道教徒跟佛教徒。这样说其实并不过分。
这三种宗教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公元五六世纪时常见宗教迫害,以政治理由而非宗教理由遂行之,如今这种事情已不复见。对宗教事务的淡漠,教我们免去许多灾祸,避免手足相残,但却引起基督教传教士的好奇与嫉妒。他们试图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却又百思不得其解。这种对宗教的淡漠,某些人认为应该大加挞伐,但却也正是这种淡漠,凸显出中国人的心胸宽大。话说,宗教创造出来的目的是要给我们带来幸福快乐,而非不幸和痛苦;是要让我们团圆聚首,而不是要让我们反目成仇。但这件事可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啊!
以色列人的不幸命运让我又想起华工。其实华工跟以色列人一样,都是因为世人漠不关心所导致的牺牲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