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乐坛,没有人比库特·马苏尔更适合贝多芬了。这位前东德民主斗士,一生坎坷,历尽沧桑,他年轻时的照片和后来简直判若两人,然而他的音乐中却丝毫没有纠结与挣扎的成分,他的贝多芬是德国式的,充满思辨与条理,乐句和乐句的衔接天衣无缝,呼吸匀称,推进极为谨慎,犹如教科书一般。
“田园”交响曲充满优雅的颤音,精致的和声,其中丰富的残响效果填补了大剧院音乐厅音响的缺憾,第四乐章完全没有风卷残云的气象,自始至终简单而生动,他的音乐的表达不仅停留在物理层面,这使得第一天的的“贝七”让人感觉意犹未尽,感官上上迟迟不能被满足。
老实说,马苏尔的贝多芬偏于沉闷,速度比较正常,重点则在于对结构的耐心建构上,这让他的贝多芬有一种罕见的程序美感,层次清晰,细节明朗,一切按部就班和一板一眼,没有出人意料,也没有惊喜,一切都偏中性,一切都在平淡无味与朴素自然间摇摆不定。如果你喜欢富特文格勒那种涤荡万物的狂怒与性情,那你基本不会对这两天的演出来电。
虽然偶有亮点,但法国国交没有彰显任何过人之处,其所长也不沾贝多芬的边际,但马苏尔还是点画出了作曲家的神韵,倘若没有他,眼下这支乐团恐怕永远无法在贝多芬的领域中修成正果。第一晚从《费德里奥》序曲到最后的《艾格蒙特》,出现在舞台上的宛如两支不同的乐队,《艾格蒙特》伊始则基本是纯正的德国音色,运弓力道,呼吸律动全都很到位。
然而柳暗花明的局面还是在“命运”第三乐章之后发生了,乐队的低吟徘徊在弦乐颗粒感饱满的拨弦中,马苏尔依旧抑制着声场的扩散,但却不妨碍继续已久的热情喷薄而出。随后出现的是两天演出中决定性的场面,一股贝多芬式的洪流席卷而来,并最终铸成了一座经典的古典主义大厦。弦乐和木管都已进入出神入化的境地,即使其中有太多装模作样的成分,但已经足够直指人心。这才是两天演出的精华所在,虽然“贝六”的第一乐章充满着声部间传神美妙的勾连,“贝三”葬礼进行曲洞见也足够深刻,但“英雄”显然是一座古典主义的迷宫式建筑,其曲折的结构让乐队彻底迷失,再加上马苏尔内敛式的处理,导致绝大多数听众昏昏欲睡。
或许马苏尔应该有一只更好的乐团,尽管他的贝多芬伦理已经不够时髦,但其地位依旧不可撼动。这就是他的音乐伦理,在他的心中贝多芬神圣而不容娱乐。
“田园”交响曲充满优雅的颤音,精致的和声,其中丰富的残响效果填补了大剧院音乐厅音响的缺憾,第四乐章完全没有风卷残云的气象,自始至终简单而生动,他的音乐的表达不仅停留在物理层面,这使得第一天的的“贝七”让人感觉意犹未尽,感官上上迟迟不能被满足。
老实说,马苏尔的贝多芬偏于沉闷,速度比较正常,重点则在于对结构的耐心建构上,这让他的贝多芬有一种罕见的程序美感,层次清晰,细节明朗,一切按部就班和一板一眼,没有出人意料,也没有惊喜,一切都偏中性,一切都在平淡无味与朴素自然间摇摆不定。如果你喜欢富特文格勒那种涤荡万物的狂怒与性情,那你基本不会对这两天的演出来电。
虽然偶有亮点,但法国国交没有彰显任何过人之处,其所长也不沾贝多芬的边际,但马苏尔还是点画出了作曲家的神韵,倘若没有他,眼下这支乐团恐怕永远无法在贝多芬的领域中修成正果。第一晚从《费德里奥》序曲到最后的《艾格蒙特》,出现在舞台上的宛如两支不同的乐队,《艾格蒙特》伊始则基本是纯正的德国音色,运弓力道,呼吸律动全都很到位。
然而柳暗花明的局面还是在“命运”第三乐章之后发生了,乐队的低吟徘徊在弦乐颗粒感饱满的拨弦中,马苏尔依旧抑制着声场的扩散,但却不妨碍继续已久的热情喷薄而出。随后出现的是两天演出中决定性的场面,一股贝多芬式的洪流席卷而来,并最终铸成了一座经典的古典主义大厦。弦乐和木管都已进入出神入化的境地,即使其中有太多装模作样的成分,但已经足够直指人心。这才是两天演出的精华所在,虽然“贝六”的第一乐章充满着声部间传神美妙的勾连,“贝三”葬礼进行曲洞见也足够深刻,但“英雄”显然是一座古典主义的迷宫式建筑,其曲折的结构让乐队彻底迷失,再加上马苏尔内敛式的处理,导致绝大多数听众昏昏欲睡。
或许马苏尔应该有一只更好的乐团,尽管他的贝多芬伦理已经不够时髦,但其地位依旧不可撼动。这就是他的音乐伦理,在他的心中贝多芬神圣而不容娱乐。